李多鈺
鄧文迪和默多克婚變的消息傳來時,我剛看過《中國合伙人》不久,本來對這個中國式的勵志故事打算一笑了之,但鄧文迪的故事讓我有一種沖動,想從女性的角度來看一看上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發(fā)生的美國移民潮。這個角度顯然和《中國合伙人》的男性視角全然不同。
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中國人把去美國當做尋求更美好生活的一條捷徑。當時中國人去美國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公派留學,自費留學,跨國婚姻。
公派留學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或政治表現(xiàn),比如像洪晃這一類的高干子弟,大多通過公派留學。自費留學靠個人能力,申請獎學金難度和簽證難度都很高,《中國合伙人》里表現(xiàn)得比較真實。而跨國婚姻基本上不需要死磕背景或智商,成了很多女性走出國門的手段,包括大學生在內。
當時一些女大學生在申請留學的同時,也會想辦法嫁老外,積極在校內外結識外國人,甚至直接登征婚啟事,找到結婚對象就飛走了,幾乎不管對方身份。這樣的婚姻一般維持不了多久,有不少只是為了拿到綠卡,兩年后就離婚了。一些女孩因此也惹上騙婚官司,需要向法院遞交相愛的證據。
年輕人看那個時代,覺得不可理解,實在是那時候中國太窮了,生活太封閉,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令很多人絕望,而外面的世界已經打開,太令人羨慕了。
鄧文迪應該也算這支出國大軍里的一員。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她屬于比較幸運的,在19歲時得到一對美國夫婦的支持來到美國,后來又介入這對美國夫婦的婚姻,嫁給了大她30歲的男方,兩年后拿到綠卡,7個月后就離婚了。她的這一段經歷和當時很多女孩的出國路徑基本上是吻合的。
但鄧文迪的了不起之處是,她從來沒有打算把自己的人生和某個男人綁死。在經歷了另一段短暫的婚姻,并通過男方的引薦進入耶魯讀書后,鄧文迪的人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她從一個前女排運動員變成了一個高學歷的女性,具備了進入跨國公司職場的資格。
隨后她竟然因為在飛機上偶然與星空衛(wèi)視的一位高管鄰座,就順利進入香港星空衛(wèi)視工作。這件事足以證明,鄧文迪具有非凡的人際突破能力,后來她能夠與默多克一見鐘情,顯然也是憑借同樣的魅力。
鄧文迪十分善于駕馭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她也因此超越了那些普通的出國大潮中的女孩,成為中國最成功的移民典范。
起碼在鄧文迪這里,《中國合伙人》的故事邏輯是不堪一擊的。
那位蒼白而脆弱的孟曉駿先生,并不能代表中國移民的生存能力,他甚至根本沒有真正在美國生活過創(chuàng)業(yè)過就敗退回中國,幸運地趕上了中國大發(fā)展的浪潮,成為一位中國的成功人士,然后試圖向美國人炫耀他的成功。
雖然電影最后讓美國人稱贊了他的成功,但是我們都明白,這種替代性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因為他并未實現(xiàn)自己最初的理想—在他設定的美國價值路徑中成功,他的成功頂多是另一種路徑的成功,與美國無關,沒有什么值得向美國人炫耀的。
真正美國式的成功是鄧文迪式的成功。從生存出發(fā),倒空自己的過去,徹底投身進去,在美國的現(xiàn)實中生活,和美國人發(fā)生關系,搞定他們,甚至需要來點不擇手段,爭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無怨無悔。
這樣的路徑才是移民者的真實路徑,在這條路徑上,不能有什么書生意氣,也不能有什么怨天尤人,因為你放棄了自己的地盤,要到別人的地盤上混飯吃,沒有一點空手套白狼的功夫,不放下身段,怎么行?指望別人自覺自愿地看得起你給你分果果,沒門。
如果說孟曉駿的故事代表的就是新東方的成功故事,我要說,它是一個半途而廢的故事,如果孟曉駿們代表俞敏洪們,我要說,在那一撥移民潮中,俞敏洪們的表現(xiàn)不如鄧文迪們。
當然,從一些真實的數(shù)據看來,俞敏洪們的經歷并不是中國移民們的主流,大部分移民美國的華裔,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移民。
鄧文迪現(xiàn)在要和默多克分開了,他們的婚姻持續(xù)了14年,實在已經不短了,對默多克來說,這肯定不是一段可以忽略不計的關系。各種消息與猜測都有,但沒有人懷疑鄧文迪獲得自由后的生存能力。
如果說《中國合伙人》透露了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走者的妥協(xié)與倒退,我樂于從鄧文迪身上尋覓一個更堅定的出走隱喻,即使結局并不完滿,她確實努力與她想要的世界融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