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佳
30年前,當李克強踏入團中央的大門時,那里已經匯集了眾多政壇新秀,可謂“星光熠熠”:王兆國為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錦濤、劉延東、李源潮、宋德福為書記處書記;常委名單中還有劉玉浦、李學舉、張寶順、陳昊蘇、賈春旺……他們年輕,專業水平強,既有蓬勃的活力,又有成熟的眼光,被外界寄予了無限厚望。
李克強在團中央的15年,是他從青年向中年過渡的過程,也是經受歷練、厚積薄發的過程。
在實踐中感知經濟
在激情、務實的團中央大搖籃,李克強從才子轉型為政壇新星。在實踐中,他深深感知到,決定國家未來的正是青少年和經濟。
1983年底,李克強被增補為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分管學校口。不久,應香港方面邀請,他率全國學聯代表團訪港。那些天,他們住在港大的學生宿舍,睡的床是臨時找來的鋼絲床,上面只鋪一層毯子,條件十分簡陋。早餐在學校食堂解決,出行就搭巴士或地鐵。在香港學生的陪同下,李克強帶著代表團參觀了香港所有的大專院校。他們與香港的學生無話不談、打成一片。當時見過李克強的培僑中學前校長吳康民說:“他不是那么活躍健談,但相當隨和。你講什么,他都認真聽。”2011年,李克強再次訪港,吳康民表示:“從電視上看到他的風采,還像當年一樣平易近人,沒因為官大了架子就大了。”
中國的旅游起步較晚,1979年,全國只有中旅、國旅兩家大型旅行社。當時,全國青聯常委榮鴻仁提議,興辦青年旅游業,成立中國青年旅行社,用企業化的辦法辦旅游,引入競爭,打破兩分天下局面。作為青聯工作的負責人,李克強曾耐心指導過該企業的經營,提出很多提升企業管理的建議。創辦僅僅10年,青旅成績顯著:沒要國家一分錢,創匯6億元。但這還遠遠不夠,李克強再次對青旅發展提出新目標:不能拘泥于只發展旅游,應以旅游業為龍頭,以實業開發、貿易等為枝干,綜合、滾動式發展。
今天廣為人知的“希望工程”已經變成造福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代名詞,而這一工程幕后的總指揮正是李克強。
1990年,李克強率考察組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冰雪來到安徽省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僅僅兩個月后,金寨縣“希望小學”誕生。他在團中央任職期間,是“希望工程”發展最快,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時期。這期間,幾乎所有重要管理制度的出臺,都是他親自督辦的。人后努力,人前他卻從不邀功。每次“希望工程”活動請他出席,李克強都會事先確定會不會上電視,只在不上電視的情況下,他才會考慮。因為低調,雖然他在團中央嶄露頭角,人們卻只能看到他做的事,看不到對他個人的宣傳。
1993年,共青團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克強接掌一把手,成為第一書記。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提出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洶涌的市場經濟大潮讓各級團組織不知所措,如何應對新經濟環境中的困難?李克強指出,要靠探索和實踐。他組織團中央105名工作人員,分7路到全國調研,出發前他強調:不是為了尋找論據,不帶條條框框,根據實際來制定戰略。當時媒體報道稱,在基層1個月的調研中,團中央向調查對象提出的問題“沒有任何外包裝”。事實上,李克強本人踐行的就是這種調研方式。他去山東考察時,總是很隨意地走進某間商鋪,跟店家聊聊生意經,直接、親民。
調研回來的務虛會上,李克強要求大家放開說,可各抒己見,也可各執一端。會后,李克強果斷表示,要增強團的實力,必須干“影響全局的大事”。幾個月后,“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展開。如今,這兩項工程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深入人心。
在學習中把脈經濟
為開闊眼界、提升工作理念,李克強多次組織出國訪問活動。在國外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他: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聯合國發言時,臺下坐滿了人;而小國窮國代表發言時,聽者寥寥。李克強意識到,一個國家強大,它在國際事務中就有發言權,而強大的關鍵就是經濟。
如何“經濟興國”?總是先人一步的李克強開始了第二次轉型,從法律轉向經濟。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先后攻下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博士兩個學位。
李克強早年當知青時看到,一到春荒,農民沒飯吃只好成群結隊去討飯。李克強深知,要讓中國富強,必興農村、必富農民。1988年,他在經濟學家蕭灼基的指導下,完成了經濟學碩士論文《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文中稱:我國工業化基本依靠城市,農民實際沒有直接參與工業化的進程。他提出破除二元結構,發展農村工業化,讓農民成為市民。
這篇文章深得經濟學家厲以寧的欣賞。這位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倡導股份制改革,雅號“厲股份”。1991年,厲以寧把這篇文章和李源潮、孟曉蘇的碩士論文整理成書,為書的其他章節作了補充,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在該書的結束語處,厲以寧冠以“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標題,并寫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可能成為制止經濟改革事業前進的障礙”,“改革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目前面臨的困難完全有可能在深化改革過程中逐漸被克服”。該書出版后廣受好評,更令人驚嘆的是,書中所提出的“在宏觀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微觀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結構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格局”已被認可,并逐漸成為現實。
眾所周知,李克強是中國城鎮化的主要推動者。這一政策思路的雛形就來自1991年李克強發表的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該文章是他在碩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繼續鉆研經濟結構轉型得出的成果,一舉拿下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中國傳統經濟中二元結構的特點,決定了我國不能走從傳統農業社會直接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道路。因而必須經歷一個農業部門、農村工業部門與城市工業部門并存的三元結構時期。他指出,應把注意力轉向農村,就地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走從農業部門到農村工業部門再到城市工業部門的轉移路線,這是中國國民經濟結構轉換的唯一選擇。
在北京大學讀博期間,一向不慌不忙、氣定神閑的李克強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當時,北大對在職、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幾乎同樣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課方面,考試頻頻。“我邊工作邊攻讀,又不停地應付考試,以致疲勞過度,曾大病一場。對此,學校的政策是,可以延期,但不能免除考試,而這些考試恰恰是最需費力準備的。我只好在大病初愈后,再和許多比我小10歲之多的同窗們一起去應考。”李克強多年后在《師風散記》中回憶道。
過程雖苦,果實卻甜,再次從北大畢業的李克強已成為經濟領域的專家。
1998年,李克強離開奮戰了15年的團中央,10多年的積累讓團系統工作風格大變,更加務實、細致。已過不惑之年的李克強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他博覽群書站在高處,以經濟的眼光審時度勢。接下去,就是他大展拳腳,將所學造福于百姓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