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
BP機已被手機取代,萬元戶已不是富裕的代名詞,軍大衣早已不再是時尚的象征……這些曾在國內風靡一時的事物,如今已成為人們心里抹不掉的記憶。
民生文娛
中山裝
由于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稱中山裝為“毛裝”。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億萬中國人大多穿中山裝。中山裝上衣兜里插支鋼筆,代表“有文化”。
80年代以后,西裝和時裝開始流行,中山裝很少有人再穿了。
“四大件”
上世紀70年代,結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車、半導體收音機和縫紉機。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現在要結婚,房子這一個大件就足以讓小年輕們喘不過氣來了。
軍大衣/解放鞋/軍挎包
軍大衣,在北方的冬天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種英武之氣;解放鞋便宜、結實、輕便,防滑效果好,但許多人都無法忘記那種穿久了的臭味;軍挎包單肩或斜挎都行,騎車時還可以掛在車把上,經臟耐磨。軍大衣、解放鞋和軍挎包,對于今天40歲以上的人來說,仍是抹不掉的記憶。
叔叔阿姨頭
上世紀80年代盛極一時的發型:鬢角長長地遮住耳朵,頭上略燙小波浪,后腦勺留撮“鴨屁股”。女人剪了這個頭,前面看上去像阿姨,后面看上去像叔叔;男人剪了這個頭正好相反,前面看像叔叔,后面看像阿姨。這道風景早已淡出時尚。
霹靂舞
1987年,美國電影《霹靂舞》引進中國,中國已故“霹靂舞王子”陶金深受震撼,開始苦練這種被當時正統舞蹈門類看成“歪門斜道、流里流氣”的新舞步。陶金攜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靂舞在全國掀起一陣熱潮,青年人戴著霹靂手套,在大街上模仿手臂折斷、機器人木偶和月球漫步的諧趣動作,其熱情程度,不亞于今天的青年跳街舞。
呼啦圈
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一項新的健身運動席卷全國——呼啦圈。瘦瘦一根塑料管圍成一個圈,一群人搖的時候,能聽見壯觀的“呼啦”聲。當時,幾乎所有的晚會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單人轉、組隊轉、一人身上套多個轉。1990年亞運會,呼啦圈更是火得沒邊沒際。1994年春節聯歡晚會,創造了旋轉98個呼拉圈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上海13歲少女歐陽貝妮登臺亮相,引起轟動。
BP機
BP機的中文名稱叫尋呼機,是無線尋呼系統中的用戶接收機。“有事就拷我”,“可是你拷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復機”。再過十年將這樣的對白拿給年輕人聽,他們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大哥大”
摩托羅拉3200,因其曾經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標配,贏得了“大哥大”的美稱。1987年,我國首個900MHz模擬移動電話網在廣東開通,“大哥大”因其昂貴價格和不菲的使用費,一度成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號模式,“大哥大”跟手機最大的不同是,其體型也是重量級的,笨重如磚頭。1996年,GSM網開通,手機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完全關閉模擬移動電話網,“大哥大”退場。
錄像帶
錄像帶是磁帶的一種,主要用來錄制、播放影音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看錄像(主要是武打、言情片)是城鄉青年最流行的娛樂方式。后來,因數位式儲存技術如VCD和更新的DVD的發展,錄像帶和錄像機退出大眾市場。
政策制度
畢業分配
新中國建立后,對大學生畢業分配十分重視——1951年10月1日,當時的政務院決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文革”后,百廢待興,恢復高考后的頭幾屆大學生,個個是香餑餑。這一時期依然沿襲“文革”期間中斷了的統一分配制度,個人無需為工作操心,卻也沒有自主權,“一個蘿卜一個坑”。
1987年,首次出現大學畢業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顯。兩年后,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關于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的報告》。2007年4月,隨著西藏取消大學生畢業分配,延續了50多年的畢業生分配制度漸成往事。
萬元戶
改革開放初期,極少數農民通過各種努力勤勞致富,家庭年收入超過萬元,“萬元戶”因此得名。當時,萬元戶不僅在農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體。
大集體
“文革”結束時,大部分知青要求回城。當時中央的政策是“誰家孩子誰抱走”,你父母在哪個單位,哪個單位就負責你的工作安排。國有企業的職工子女被國有企業自己包下來后,又不能馬上把他變成國有企業職工,就把他們放在勞動服務公司,形成了廠辦大集體。這些“大集體”在市場經濟時代多被改制或破產。
倒爺
倒爺分兩種:一種受到人民群眾痛恨——在價格“雙軌制”時代,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懸殊差價牟取暴利;還有一種,只要他賣的是少見的物品,就被叫作“倒爺”。1997年3月,刑法取消“投機倒把”罪。
招工指標
十幾二十年前,這是一個重要詞匯。當時想找一份工作,不管國營還是集體,必須有招工指標。招工指標非常少,即便花錢也難以弄到。那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機制還未形成,沒有“正式”工作就等于沒有了飯碗。 現在,已聽不到哪兒還有招工指標,倒是“炒魷魚”和“跳槽”成了新的口頭禪。
工資區
1956年,中國實行工資制度改革,依據各地自然條件、物價和生活水平、工資狀況,適當照顧重點發展地區和艱苦地區,將全國分為11類工資區。規定以一類地區為基準,每高一類,工資標準增加3%(如浙江屬二類地區、安徽屬三類地區、北京屬六類地區、上海屬八類地區、廣東屬十類地區、青海屬十一類地區等)。這一規定沿用到1993年。
單位結婚證明
結婚需要組織批準,離婚必須對組織負責,這是在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需要遵守的規矩。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記條例》實行,結婚不再需要單位或街道蓋章出具婚姻狀況證明。結婚和離婚都變得更加簡單,婚姻開始成為純粹的兩個人之間的私事。
福利分房
單位所建房屋以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居住的一種待遇。199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出臺,決定自當年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貨幣化,住房供給商品化、社會化的住房新體制。
文化設施
露天電影院
很多年前,中國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隨著露天電影度過的——孩子們帶著自家小板凳,開演前幾小時就去搶地盤,有時候人太多,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看銀幕的反面。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還有少量露天電影院。現在偶爾有地方有露天電影院,也就是讓人們懷舊一下了。
小人書
小人書學名連環畫。解放后,小人書的題材多半是土地改革、愛國增產、抗美援朝等。上世紀80年代,小人書進入鼎盛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少外國名著和中國名著小人書也在市場熱銷。90年代,小人書漸漸在書店里消失。今天,這個集體記憶的標本已成為民間逐年升溫的緊俏收藏品。
公共澡堂
女作家大老黃這樣描繪她對公共澡堂的感受:“我極為討厭那個地方。除了人多擁擠透不過氣外,更重要的是,面對這么多的裸體女人,我感到無所適從。”現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誰家浴室里沒有個蓮蓬頭啊。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的民居典型,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具有很強的私密性。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北京許多年代久遠的四合院被夷為平地。
(李云貴薦自2013年6月19日《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