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斌
“海納百川”語出清代民族脊梁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經典楹聯。書家袁海涌深知古人遺訓的博大精深道理,他在不斷求索的道路上,認真觀察學習各地書畫創作風韻格調,廣交天下書道朋友,不斷踐行“海納百川”之真諦。
漢字起源于亦書亦畫的圖像范式。古有象形文字,局限于篆書,中鋒行筆,纖細線條勾勒。袁海涌主張“路在無路處”“‘行萬里路,為的是尋找一片沒有路的空地,另辟新徑”。他在實踐中獨創運用焦墨寫“畫”的象形書法模式。書家筆下的象形書法,是用行草書側鋒的筆意,在創作中既不蘸水、不上彩、不渲染,完全運用干濕、輕重、疾遲等厚實墨法和運筆技巧,簡練數筆,頃刻揮毫而就,形神兼備,妙趣天成。他在“十二生肖”象形書法的創作中,讓筆墨緊跟時代審美藝術要求,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感、又標新立異的象形書法作品,體現了他對書道藝術創作的獨特追求意趣,揭示了中國書法“書畫同源”的真諦。
他在為淮河發源地桐柏山水簾洞創作的《猴·致遠》寫意書法作品中,將偏旁寫為瘦弱機敏的小猴,將“候”部演變為大猴肩背著一個小猴的形態,使生活中的大猴與小猴形象,以及猴的聰明靈動與字體筆畫巧妙地融合一體,達到既很好地表現字體的基本筆畫、又彰顯出書為心畫的意境妙趣。
在《龍》字寫意書作中,既有書寫的章法,又由飽滿的濃墨漸次自然轉為飛白、枯澀的筆法,并在最后的枯筆時,運用頓挫筆法寫出龍尾。整個大字宛如一條從天而降的碩大飛龍,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在《龍馬精神》的象形書法中,左邊宛如昂首鳴叫的駿馬,右邊枯澀飛白龍身、龍尾與左邊駿馬巧妙地融合一體,呈現出一個似龍非龍的形象。下方空白處,題寫的“龍馬精神,民族精神,奧運精神”等小字落款,字體厚實有力,流暢自如,與龍馬精神主題豪放粗獷的風格形成和諧統一,創作出了象形書法最佳的杰作。
他在另一幅《龍馬精神》的行草書法創作中,中鋒側鋒兼用,行筆迅疾處快似閃電,筆畫遲緩處重如巖石;粗細結合,剛柔相濟,書寫出中國當代人神采奕奕的嶄新面貌。
啟功先生說:袁海涌師古不泥,另辟蹊徑,以書入畫,突破性獨創象形書法,揭示了“書畫同源”這一中國書法之真諦。的確,袁海涌用自己手中如椽巨筆,創造了新穎別致的象形書法藝術,他那富于親和力貼近大眾的藝術形式,為人所歡迎,也被人所稱頌。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