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光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改善,人們關注健康,渴望長壽之風日盛。各種關于食療、保健、養生等健康長壽方面的書籍資料和講座報告,應運而生,琳瑯滿目,內容不乏經驗總結、理論探討、科學實驗,為公眾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防治疾病、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但是,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的變化,生態環境惡化日趨嚴重,科學關于生命衰老機理研究的新進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如何注意引入新概念,構建養生保健新模式,對長壽機理和長壽實質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引入心理社會概念。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所謂健康是指“一種身體、心理和功能上的完滿狀態”,“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建立,更使人們逐步認識到,疾病的成因及其防治辦法,必須由生物層次,擴展到心理和社會層次,自覺地從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方面構筑起健康的防線,學會自我調適,把健康把握在自己手里。
引入網絡化概念。人類關于衰老機理認識,正在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作出新的解釋,并使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思路、方法與手段也躍上新層次,涵蓋了心理、環境、行為、運動、生育等諸因素,可見構建諸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長壽網絡系統,平衡協調,養和身心,延緩衰老。
引入多元性概念。人類在探索長壽的漫長歷程中,形成了自我養生保健、自然療法與天然藥物療法為主的尋求長壽的總體對策,吸納了中國古代傳統的主“動”說、養性說、食餌養生說、補益養生說、順應自然養生說、固攝腎精說等長壽之道,使之成為更具多元性的養生保健新模式。
引入程序性概念。科學研究表明,衰老可分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兩種。科學家認為由孕育過程開始所決定的衰老進程,是先天的無法逆轉的程序,稱之為程序性衰老;由社會、自然諸因素所導致的衰老進程,是后天的可以改變的程序,稱之為非程序性衰老。中醫關于“腎為先天之本”和“脾為后天之本”之理論,也給我們這方面樸素的概念。把握“程序”概念和進程,往往就把握了延緩衰老的“開關”。
引入質量概念。長壽的實質是指壽命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尤其要強調壽命的“質量”。國際社會早已指出:“全世界要認識到壽命的延長是一種生理上的成就和進步的象征,并且認識到老年人是社會的財富而非負擔,因為他們可以以其積累的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作出價值無比的貢獻。”因此創造條件保障老人們享受以往創造的物質成果的積累,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確保老人們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享受生活,頤養天年。
長壽不僅是生理意義的而且是社會意義的全面含義,命長更要“命”好,長壽無“道”,“道”在心中。“長壽”不僅是一個生理命題,還是一個倫理命題,更是社會每一個人心中的命題。(作者系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