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們是皇帝出行的代步工具,享受著天堂般的待遇;
它們是京城巡警的專用警車,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為了效忠主人,它們被迫忍痛割愛,馬尾巴做成了太陽帽,草料場改成了女子監(jiān)獄……
如今,擁有私家車的人們越來越多了,很多愛車的朋友購買了自己的坐騎之后,把車當做是心肝寶貝,以前的時候講究的是給車打蠟,現(xiàn)在講究給車鍍膜,車底下得封塑,定期還得去給車做美容、保養(yǎng)。可倒退幾百年前,那個時候別說尋常百姓了,皇上家也沒有四個轱轆喝汽油的汽車,當時只有四條腿吃草料的馬。
要說皇上家的馬都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良駒寶馬,論起身價來,跟現(xiàn)在的中高檔轎車絕對有一拼。咱們就從當年皇上怎么養(yǎng)馬開始說起。
馬的天堂 皇家馬廄
皇家寶馬的天堂生活
同樣是代步工具,現(xiàn)代人養(yǎng)車跟過去皇上養(yǎng)馬那實在沒法兒比。咱們先從車庫,也就是養(yǎng)馬的馬廄說起。
清朝皇上的御馬分別被安頓在了北京城的十六處馬廄里。紫禁城里面有四處,大概住著兩百來匹,專供皇上出差、旅游和辦公使用;西華門、東華門外共有五處,伺候皇上在宮里的日常起居,比如傳送圣旨、運菜運水、護軍巡城,有時候還外帶給皇上表演馬術(shù)。另外七處馬宿舍則散落在北京郊區(qū),那兒住的馬就沒數(shù)了,大部分都是替補隊員,以防城里有病退下崗的,好隨時增援。
城里城外的住宿條件雖然相差無幾,不過這伙食待遇可就比較懸殊了。正所謂“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干活少的寶馬一天只能吃到四斤草料,外帶五勺黑豆或大米。然而業(yè)績突出的寶馬,一天能賞草料十四斤、麩子四斤、大米兩斤、黑豆一斤半。如果特別招皇上喜歡的,還有升遷的可能,這叫“升缺馬”,一旦獲此殊榮,都會被授予榮譽勛章一枚,其實就是在馬的左屁股上蓋一個圓章,除此之外還安排兩名以上的專人伺候。人家這寶馬日子過的有點像皇上的妃子,一旦得寵就能飛黃騰達,有一點一步登天的意思。怪不得有人說,得了勢的皇家寶馬,過的都是天堂般的生活。
明朝警車 兵馬司胡同
明朝警察難警馬更難
如今,北京城里的警種非常的多,各種各樣的都有。管戶籍的戶籍警;管刑事案件的刑警;管交通的交警;在大街上巡邏的巡警……早在明朝的時候,北京城里也有警察,但是警種比較單一,就叫“京城巡軍”。雖然這京城巡軍的人倒是不少,可是當時的社會治安著實不怎么樣,倒不是因為明朝的警察玩忽職守,主要是因為管的事兒太多,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警車”太少,警察們實在忙不過來。
話說明朝朱棣皇帝遷都北京之后,在北京城的東南西北中,共設(shè)置了五處兵馬司,兵馬司全名叫“兵馬指揮司”。如今位于西城區(qū)的兵馬司胡同就是當年兵馬指揮司的所在地。
兵馬司主要負責維護京城的社會治安,相當于咱們現(xiàn)在的公安分局。當然,現(xiàn)在咱們的社會治安好了,除了公安局還有分布在各個地區(qū)的派出所、街道居委會的共同維護。然而明朝兵馬司的警察一共才一萬一千位,配備的“警車”,也就是屁股底下的馬不過五千匹,治理整個北京城實在是力不從心。
明朝的警察管的事情比較寬,大到負責社會治安,小到疏通街道下水管道,還要外帶檢查菜市場的物價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如果遇到皇帝出巡,還得巡邏護駕。所以說,偌大一個北京城就憑他們那些人,把馬腿跑折了也跑不過來,又談何治理呢?
御馬糧倉 草嵐子胡同
明清御馬糧倉在何處
早在明清那會兒,這北京城里,從皇上身邊的御前寶馬到用于巡街的軍馬不下七千匹。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別說人是這樣,這么大數(shù)量的馬也都得吃飯。如果一匹馬按減肥餐算的話,少說一頓也得五六斤草料,折合下來三萬五千斤草料。可北京城哪兒有這么大的地方囤積這么多草料,而且這草料是易燃品,不宜集中堆放在一個地方,得分開管理。所以那會兒北京城里有很多地方的地名,叫“草籃子”、“草場”,到今天,還有幾個地方叫這個名字的。
位于西城區(qū)的西什庫大街附近,有一條草嵐子胡同,這是明清兩朝眾多御馬糧倉中的其中一座。這里的原名叫“皇家御馬監(jiān)倉草欄”,因為繞嘴,后來就簡化成了“官草欄子”,但是人們又覺得這個“欄”字實在有些不好看,于是就換了一個頗具詩意的“嵐”字,這也就形成了今天的“草嵐子”。
除了名字特殊,這里的地形也復雜。在乾隆時期的北京地圖上,這條胡同分明是東西走向,但是在現(xiàn)代的地圖上,這條胡同卻被標注成了南北走向,然而當我真正走進這條胡同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東西南北走向的胡同,全都叫草嵐子胡同。從這個細節(jié)就可以推測出,當年的這個草料場的規(guī)模該有多大。
別看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御馬糧倉,當年這里卻是北京城數(shù)得著的地方,因為這里面開設(shè)了一所特殊的女子監(jiān)獄,叫“安樂堂”。
安樂堂西接草嵐子胡同,東邊跟養(yǎng)蜂夾道胡同通著,當年專門收留生病或者犯罪的宮女。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地方就徹底被監(jiān)獄給承包了,清朝光緒年間,被辟為京師警察廳,民國又改成了審判庭監(jiān)獄,以至于草嵐子胡同在當時成了監(jiān)獄的代名詞。然而這兒最初的身份——御馬糧倉,早就從人們的記憶當中蒸發(fā)了。
太監(jiān)馬的手術(shù)臺 騸馬張胡同
古人為何給馬做節(jié)育手術(shù)
北京市宣武區(qū)的騾馬市大街附近,當年有條胡同叫騸馬張胡同,因為這里曾經(jīng)住過一戶從事騸馬行業(yè)的張家而得名。那騸馬究竟是干什么的呢?騸馬說白了就是給馬做節(jié)育手術(shù),讓它變成太監(jiān)馬。這可是門手藝活,之所以這么做,目的不是為了計劃生育,而是讓馬更好的工作。
眾所周知,動物跟人一樣,有七情六欲,發(fā)育成熟了也要經(jīng)歷青春期。一到這個時候,他們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激情與沖動,開始追求異性,甚至還會咬人、踢人、大聲叫喚,這種情況擱在馬身上,叫馬犯槽。但是話說回來,馬是伺候人的,得聽主人的話,不能因為談戀愛、搞對象,就把工作給耽誤了,尤其是為皇上打工的馬,更要忠心耿耿的為皇上服務(wù)。所以很多人就把家里到了青春期的馬送到騸馬張住的胡同這里來,給它騸了,被迫忍痛割愛。
不過馬一旦被騸之后成為太監(jiān)馬,他們的身體反而更加健壯,工作也更努力,而且耐寒耐冷,溫順可愛。也正因為如此,騸馬張一舉成名,成為了北京城有名的小刀手,只要誰家有需要騸騾子或者是騸馬的,都來找他。他的服務(wù)宗旨就是:讓騾馬再也沒有私心雜念,一心一意當牛做馬。
明朝人的太陽帽 東馬尾帽胡同
明朝宮廷的馬尾帽
其實早在古代,人和馬的感情非常好,馬是一種非常通人性的動物,而且馬在當時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其實馬除了可以騎之外,它的渾身都是寶,比如馬鬃可以做刷子、馬肉可以食用、馬骨頭可以做樂器……其中馬尾巴的作用就有很多種,可以拂塵、可以做拉琴的弓。可是馬尾巴還有一樣功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還可以做太陽帽。
說起帽子,人人都帶過,冬天帶毛線帽、棉帽、氈帽;夏天帶草帽、禮帽、冰帽,但您聽說過馬尾帽嗎?這其實是明朝的特產(chǎn),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太陽帽,如今在北京的市面上是看不見了,不過北京還有個地方跟它有關(guān)——東城區(qū)的東馬尾帽胡同。以前還有西馬尾帽胡同,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
想當年,這條胡同里就有一家專門生產(chǎn)宮廷馬尾帽的工廠。馬尾帽,是用一根一根的馬尾巴,手工編織而成的。因為馬尾巴非常細,做工特別復雜,所以當時一個工人一年只能編織兩頂。根據(jù)這制作時間就可想而知,這帽子價格肯定非常貴,正因為如此,當時的馬尾帽只有那些官員才有可能戴上一頂。
據(jù)說這馬尾帽,夏天不但可以遮陽避暑,還能醒腦明目,是不可多得的“綠色”產(chǎn)品,對人體和環(huán)境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關(guān)于這個明朝的太陽帽到底長什么樣?并沒有明朝遺留下的馬尾帽可供參考,咱們也就不得而知了。如今,如果想看看馬尾帽什么樣,可以去云南,當?shù)氐默幾迥腥艘擦餍写黢R尾帽。
在過去那個主要靠人力的年代,不論是戰(zhàn)爭還是農(nóng)耕,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馬都為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好處,時至今日,人們?nèi)猿Uf龍馬精神……馬已經(jīng)是我們?nèi)祟惒豢苫蛉钡呐笥蚜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