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一中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隨著悅耳的樂曲聲,喇叭里又傳出了師生熟悉而親切的聲音。
我對著小小的話筒,把校園的種種新聞傳播。我愛校園廣播站的工作,我用我的心血,讓廣播站在校園放光彩。當我和同學一起撰寫的稿子從我嘴里輕輕讀出,當我披著落日的余霞從播音室里走出,我便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愛聽夜雨淅瀝,那滴滴答答的雨聲,使我想到生命之鐘在滴答滴答……聽到雨聲,我會蹦到屋外,伸開手,讓雨點灑在掌心……哦,一滴滴雨珠連成了清粼粼的一條條細線,給人以一種連綿不斷的線感,給人以無限的神思和憧憬。
我們的廣播,每天一次,如潮如汐,時緊時松,若斷若連,這不就像那親切、喜人的雨點嗎!它點點滴滴,滋潤著同學們的心田。在這點點滴滴中,蘊含著我們廣播站二十幾位同學的喜怒哀樂——
為了一個“點子”的認可,為了一個節目的更新,我們爭辯,我們較量,為的是能在聽眾臉上盼出一個笑的回眸;為了一篇稿子,我們用課余時間反復修改、 朗讀;甚至為了一個字的正確讀音,我們請教老師、查閱字典……
聽眾是同學們,同學們就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的努力是為了讓同學們休息時過得輕松、愉快,也為他們的繼續前進喝彩、鼓勁兒。
我和許多同學一樣,喜歡唱歌、跳舞、繪畫、打球。我們也有好勝心。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趕超別人。
但是該愛的不能愛,該舍的又舍不得。我們也有小小的哀愁。也許,我們也應當同老師一樣,今生今世,只是一支蠟燭、一只春蠶。
詩人艾青說:“蠶在吐絲時,沒有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這使我激動,使我惶惑。我想:我們吐的“絲”精純嗎?而我們的“絲綢之路”又在哪里?我們的廣播是否進入了同學們的心間?
詩人的形象,常在他的作品中體現,而我們的廣播站在老師、同學們的扶持和鼓勵下,也找到了自己的“星座”!聽到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贊揚,我為之激動,為之振奮。校園廣播站終于在師生心目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雖然它還很小,很小,但它在發光發熱。我們沒有白費勁,我們用自己的勞動,讓廣播站為校園添光彩!
我愛校園。愛這里攀登者的足跡,愛這里拼搏者的身影和引路人的形象。我愛廣播站,愛這新長征路上宣傳隊的聲音。它點點滴滴,而這點點滴滴也正為學校添光彩。
[點評]
作者在文中傾注了一腔真情,才對自己的校園贊不絕口。文章通過“我” 參加校廣播站這一線索,用形象的語言揭示出“我愛廣播站,愛這新長征路上宣傳隊的聲音”這一中心,筆墨細膩,情真意切。作文成功的秘訣在于巧妙選材。應該說學校是一個十分寬泛的題材,要寫好它,必須有“淘盡黃沙始見金”的高超的選材技巧。這位考生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錯。文章以第一人稱,將鏡頭聚焦“我”與校廣播站的點滴生活中,寫出“我” 用自己的勞動,讓廣播站為校園添光彩,使文章具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