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這個奇妙的精靈當然并不專屬于孩子,但是它肯定曾在每一個孩子的窗前飄蕩,為他們點亮一盞指引未來的心燈。當我們的師長回想往事,重溫年少時的夢,他們又有什么心得體會,能與我們分享呢?
親愛的讀者——廣大初一、初二的同學們:
我們是5個來自不同單位的老師,年齡都在40歲上下,是你們父母之輩的人。但我們很樂意稱你們為“學弟、學妹”,這倒不是為了和你們“套近乎”,而是因為,過去我們也曾是學生,是初中生;而且,從“終身學習”的理念出發,我們愿意一輩子學習,一輩子做學生。我們是比你們年長一些的“學生”,理所當然是你們的“學長”了。
小孩有小孩的夢想,大人有大人的夢想。作為從小孩走過來的大人,我們自然也曾擁有過像你們一樣如花似錦、瑰麗無比的夢想。如今,我們經歷了不少事情,有了較為豐富的人生經驗,變得相對成熟和理智了,思想則越來越現實與理性,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仍然)有許多夢想?!靶挠卸啻?,夢想就有多大”,我們愿意一輩子都有夢想,一輩子都在“做夢”——終身學習,“終身夢想”,終身努力,不斷圓夢。
既然是夢想,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實的真相來構成,按照現實的邏輯來表現,就必然有超越現實、神奇浪漫的色彩,否則就不是夢想,或者不能稱為夢想了。但在另一方面,夢想也不等于是沒有邊際的亂想,更不等于是荒誕不經的瞎想,在“浪漫”的同時,它還要有一定的現實的基礎,要有一定的理性的因素:夢想(應該)是一種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理想,是一份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浪漫情懷,是人們“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心境,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實現的未來。沒有理性因素的夢想和沒有浪漫成分的夢想一樣,都不是我們所需要、所追求的“夢想”,甚至,它們本身就不是夢想。
因此,在我們這一組文章接近尾聲、我們的“筆談”即將結束的時候,非常樂意與你們——我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談談“少年夢”的浪漫與理性問題,談談它們之間的關系。
“浪漫”好理解,它的意思是,不為現實所拘束,自由自在,向往美好;“理性”是大家可能相對陌生一點的詞語,其實也不難懂,它指的是,不為情感所左右,思維比較冷靜,更多地考慮夢想實現的現實可能性等問題。其實,在上面的“夢想秀”“夢‘飛鴻”(關于夢想問題的書信)兩個部分中,作者——我們初一或初二年級的同學就已經較多地考慮到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夢想必須與現實聯系起來等問題,就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理性了。
我們想說這樣幾層意思——
第一,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中國少年都要有自己的夢想,也都要有為全體“時代少年”理應共同擁有的夢想。沒有夢想,就自然不可能擁有少年人所應有的浪漫情懷,就會顯得未老先衰,暮氣沉沉;除此之外,他其實也缺乏少年——不斷長大成人的“人”所應有的理性,因為理性還意味著必要性、規律性,而少年必須有“夢”,善于“做夢”是少年成長過程中必然內蘊的規律性。擁有夢想,將有兩種可能,即實現或者落空;沒有夢想,只有一種結果,即只能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一事無成。所以,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那樣,“有夢”也是時代、社會、學校、家庭等對我們的要求,它連同“應該有怎樣的夢”“怎樣實現這些夢”等,都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嚴肅思考的問題。
第二,夢想可以很大,但當我們開始擁有這樣的夢想時,就要有一定的心理和行動準備。我們也注意問一些孩子,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幾乎每一個都說得很美麗,也比較宏大。這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我們的夢想不能超越當下的生活,而與我們每天行走的軌跡十分靠近,那么這樣的夢想層次就比較低,甚至不能構成一種夢想。夢想應該大于、高于、遠于也美于現實,只有當夢想與現實之間有一定或較大的距離時,它才能對現實產生必要的引領和驅動作用。中央電視臺5月2日的《新聞直播間》節目街頭采訪勞動者,南通的一位名叫劉武豪的23歲工人說自己的夢想是“做個國家領導人”。假如是在過去,這或許會被人們譏笑為癡人說夢,但在今天,包括央視記者在內的許多人都表示理解、贊賞和支持,為他加油。應該說,普通工人成為國家領導人,“概率”是很低的,但誰能說絕無可能呢?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就是從一名青年工人(木匠)一步步走上后來的領導位置的。我們不必笑話劉武豪,不必笑話自己或同齡人有著(有過)像他一樣的“狂想”。正如唐代詩人李賀詩云,“少年心事當拿云”,沒有“拿云之心”“凌云之志”,還是什么“有為少年”?當然,我們不應該在“志存高遠”的同時,卻有著另外一些不利于成長的消極心態與行為。譬如懶惰懈怠,好逸惡勞;譬如“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對于少年人來說,只要無礙他人、不害社會,怎樣的夢想都不為過,都不可笑,可笑的是不付諸行動,或者徹底把夢想與行動割裂開來。我們常常批評一些人“眼高手低”,它所指的就是上述的表現;當然,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我們又要提倡“眼高手低”——既要有高遠的理想,也要從平常的事、身邊的事和細小乃至瑣碎的事做起,踏踏實實往前走,也許最終并不能登上夢想的巔峰,卻可以不斷向上,不斷向美的境界逼近,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夢想表達”呢?“大夢”仰賴“小行”,“志遠”還須“行近”,讓我們“時刻準備著”,揣著夢想上路。
第三,正確看待和理解“少年·夢想(立志)·有為”之間的關系,初步知曉這些關系內部的復雜性,以此努力把準“人生初程”的目標和方向。中國有句話,叫“有志者事竟成”。這是一句人生箴言,它言簡而意豐——有志向、有夢想的人,最終一定能成就事業。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其實只是一個美麗卻未必都能成真的祝愿。人們努力了,但壯志未酬、美夢成幻的情形也不少,因為,在“有志”和“事成”之間,往往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因素在起著相反的作用。我們的同學涉世未深,對這些難以有比較深刻的體驗和體會,對此不必著急;當然,干著急也沒有用,很多事情需要你經歷了,甚至有了教訓之后才能有認識,有經驗,挫折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說這些,就在于提醒大家,不要簡單地理解夢想與努力、努力與作為等之間的關系,更不要在付出努力而相關夢想未能立即成真之后就不再相信自己,就自暴自棄;而要有一定的耐挫準備,要知道,挫折和一時的失利其實也是非常珍貴的收獲和財富。
說到“少年·夢想(立志)·有為”之間的關系這一話題的時候,我們還想到另一些情形。有些人在少年時期不曾有什么宏大的抱負、瑰麗的夢想,但長大以后卻大有作為,甚至成為對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有卓越貢獻或重大影響的人物。這里只說俄羅斯總統普京,據有關資料記載,他“12歲之前是在街頭打斗中度過的”,是典型的“問題少年”。如此傳奇人物,其“少小不優秀,長大卻杰出”的個中原因一定是非常豐富復雜的,在這里不作探討,我們提及他,目的在于提醒大家注意,不要用人(或自己)一時一地的表現去“限量”他(或自己),要逐步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人待己,看事待物。
第四,不要因為自己有著宏大的抱負、瑰麗的夢想,因而在另一些抱負沒有這么宏大、夢想也不那么瑰麗的同齡人面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情緒。這又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夢想到現實,其間有著很大的距離,說真的,你未必就能讓夢想成真——最終有著很多可能性的夢想不足以成為任何人驕傲的資本。二是我們應該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夢想,我們無法要求所有的人都(夢想)成為科學家,成為總統,成為有大作為、有大成就的人,這是不可能的事;退一步說,假如每一個人真的都能成為偉大人物、重要人物,那么這對社會而言,對人類來說,未必是幸事,甚至就是一種災難——事實上,社會需要無數普通人的支撐,人類仰仗無數普通人的推動,做一個樂觀向上、和諧健康的普通人,這也完全可以成為你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與設計,或者說,成為你的一個切實、真實和充實的“夢想”!臺灣地區著名女作家龍應臺對她的兒子安德烈是這樣說的;作家劉繼榮對她一直處于班級中游學習水平、卻有著很高的“人際智商”、一直快樂生活的女兒是這樣看的;一位美國前總統的母親在別人向她報告兒子當選總統的喜訊時淡淡地說:“讓我自豪的還有另一個兒子,他正在屋后挖土豆……”這位偉大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
……
“少年夢”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限于篇幅,我們只能和你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說這么些,說這么多。也許你所期待的是令人“激情燃燒”的話語,而我們卻不是這樣,甚至給你留下“潑冷水”的印象。我們希望你們不要形成這樣的印象;但轉念一想,我們似乎也不無一點“潑冷水”的用意。習總書記在點燃全民“中國夢”烈焰的同時,還諄諄告誡人們,“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可以視為是激情之后的理性。激情是需要的,理性也不可缺少,就像要鑄一柄“龍泉”寶劍,既需要有熾熱的火焰使鋼熔化成為鋼水,也需要有大量冷水的“淬火”——激情與理性共存,就是一個“淬火”的過程,于是,才有了“龍泉”寶劍的誕生。
愿我們的學弟、學妹們進步,好夢成真!
你們的學長:馮衛東、張云峰、陳鐵梅、邢曄、郭姜燕
201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