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成熟的企業,一個高度發展的名牌企業,我想都有一種氣象。這個“氣象”就是企業精神,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魅力。這個企業精神,企業的文化魅力,無處不在,這就是“氣象”。這個氣象的源頭,就是整個企業的人心。
覺真法師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世界佛教論壇》雜志主編。近十年來,在長江商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的EMBA班講授佛學與企業家精神、禪與心靈世界等管理哲學課程,廣受歡迎。
“人力資源的開發,發展到圓滿階段,叫‘氣象。古時候叫‘天子之氣,王者之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是從陸路,從中亞再到西域,再到敦煌,再傳入中原的。但有一人,他從水路而來,這就是開創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達摩。他為什么要來中國?他說過一句話:中國有‘大乘氣象。這句話到了宋儒手里,變成了‘處處表現圣者氣象。一個成熟的企業,一個高度發展的名牌企業,我想都有一種氣象。這個‘氣象就是企業精神,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魅力。這個企業精神,企業的文化魅力,無處不在,這就是‘氣象。這個氣象的源頭,就在整個企業的人心。”
——摘自覺真法師《當管理遇到佛學》
放下什么,心寬自在
近來,“房叔”、“房姐”、“表哥”的報道見諸報端。“鷦鷯巢于森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他們以不正當手段,要那么多房子做什么?貪官動則貪污上千萬,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用來做什么?人生的失敗,就是人生觀的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看破,不能放下!
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許多人知道他富有,卻不知道他已經捐出去的錢比他現有的錢還要多。許多企業家的財富幾輩子也花不完,但他們仍然在創造財
富。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放下,放下了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百萬富翁的財富屬于自己,億萬富翁的財富屬于社會。”他們知道自己身上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他們如新教說的“為上帝打工”,也如佛教說的“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他們贏得社會的尊重,就是因為已經看破,能夠放下。
第一次見到覺真法師時,他就鼓勵我:做企業要多多賺錢,因為我們不是為自己賺錢,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更有能力回報社會。
可見,看破放下不是簡單的無欲無求,而是“大求”。做企業,需要的就是這種看破放下;人力資源管理也需要這種看破放下。能夠看破放下的員工才能優秀,學會看破放下的領導才更卓越,懂得看破放下的企業才能基業常青。
王春雷:我剛剛拜讀了師父的著作《放下,心寬自在》,請問您所說的“放下”是放下什么呢?
覺真法師:“大地眾生,悉俱如來智慧,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世尊的證悟之語。由這句名言,我們就可以想知,妄想和執著是我們到達彼岸、證得涅槃的兩大阻攔、兩大障礙。要放下的,應該放下的,就是妄想和執著。
王春雷:人們常說“一切世法皆是佛法”。對佛教徒來說,要想到達彼岸、證得涅槃,必須放下妄想和執著;對于入世的人,尤其是企業家,是否也要放下妄想和執著呢?
覺真法師:“看破,放下”的智慧,是心靈的智慧。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中執著,就把自己放進了“地獄”。只要放下,回頭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闊天空。許多人擁有金錢,但是并不快樂。為什么?就是因為不能放下。什么是快樂?把不快樂放下就是快樂。有想即有妄,無求便無憂。
王春雷:企業就是要創造財富的,馬云也說“沒有利潤的公司是可恥的”,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企業家怎么可能無欲無求呢?企業要發展,怎么可以不求名不求利呢?
覺真法師:企業的真正目的,就是通過牟利,對社會做出奉獻。
“無求便無憂”不是讓人沒有追求,而是不為自己求。名和利沒有什么不好。我的恩師茗山上人常說:“你有名有利,就能為人民做好事,這名和利,為什么不要呢?”他是很有智慧的高僧。他說得好,有名有利可以為人民做好事呀!無名無利,可以自度;有名有利,就能度人。名利越大,做的好事越大,度人也越多。
王春雷:在企業管理中,放下妄想和執著,也就是不再自私自利,而且處處為別人著想。是否可以理解為佛教中的“心無掛礙”和“遠離顛倒夢想”?
覺真法師:你說得很對。佛教和市場是相融的。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講無形的手,同樣,在管理領域中,也有一雙無形的手。一只手是老板,另一只手是員工;一只手是企業,另一只手是客戶……左手想到右手的利益,右手也想到左手的利益,兩只手合在一起,是合掌經營,佛教里叫阿彌陀佛。
王春雷:放下妄想和執著,人就更加忠誠了,組織就和諧了。
覺真法師:我認為,一個企業,要有忠誠的投資者,忠誠的員工,忠誠的客戶。這三個忠誠,是一個也不能缺少的。員工不是來打工的,不是為老板掙錢的,更不是來掙老板的錢的。老板和員工都是合伙人,是利益共同體,實際上是生命共同體。一個投資搭平臺,一個出力演好戲,共同走向市場,去向市場掙錢。以上,是我講課經常講的。從老板身上掙錢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只從員工身上掙錢的老板,也不是好老板。
王春雷:總裁班課程上師父曾說過“接受佛的價值觀就是佛”,那么您能否慈悲開示,什么是佛的價值觀?
覺真法師:一句話,佛陀精神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王春雷:聽了師父的開示,我進一步感到,佛教和管理確實是相通的,將佛陀的精神運用到管理中,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定能換來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做到利人利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感化的。
覺真法師:我還是用一則故事來回答你的問題吧!這個故事來自洪蘭教授的《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其中說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做事,窩在家里,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最近他跟父母要錢,想去美國游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發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游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不差,但是父母并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里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游世界三季。
他掙了一筆錢,在走遍世界兩年后,才回大學去念書。這是在他自己深思熟慮后,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了。一畢業,就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云,一直做到總工程師。
王春雷:看來,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會對自己未來的人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覺真法師:是的,我記得洪蘭教授曾給我講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州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發現一只母狼被捕獸器夾住了。他認識那只捕獸器,是一名老工人的,他還知道那位老工人因心臟病在很遠的醫院急救,一時不會回來。這時,他發現母狼正滴著乳汁……于是,他和同伴費了很大的勁找到狼穴,把小狼抱來吃奶。他還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狼吃,晚上也守在狼的身邊。但狼還是出于本能的警惕,不讓他靠近。直到第五天,他去喂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輕輕搖著。又過三天,他取得了母狼的信任,他終于可以把獸夾松開。母狼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舔了他的手,溫順地任他為自己上藥,然后帶著幼崽依依不舍地離開……
如果人類能取得狼的信任,難道就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如果一個人先對別人表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從此,我的朋友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不知道佛經中有“施比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切。
王春雷:人們常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與人方便,對立面就少了;對立面少了,也就與己方便了。這在中國文化中叫“得道多助”,在佛教中就是
“因果報應”。看來,很多人誤解了佛教中的因果報應,以為那是宿命論。而實際上,佛教講因果,講的是必然的聯系。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了。
覺真法師:是的,一個自私的人,必然會變得很笨。因為笨,就笑話百出,對立面很多,路也越走越窄了。
王春雷:師父有一本書叫《當管理遇到佛學》,而不是《當管理遇到佛教》,可見佛學和佛教是有區別的。我聽說佛教有四種,作為師道的佛教、作為宗教的佛教、作為哲學的佛教,以及作為迷信的佛教。在很多場合,佛教已經偏離了自己的本質,甚至淪為迷信。而最初的佛教是一種師道,也稱為佛學。師父著作頗豐,您曾說過“通過著書弘揚佛法”。師父能否慈悲開示:什么是真正的佛學?
覺真法師:佛學就是智慧之學。佛是覺悟的人,人是尚未覺悟的佛。你不知道的是,你本來就是佛。你應該知道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心寬自在從內心開放,智慧就在放下時體現。放下了,就是“大愛無言,大智無憂,大道無為,大商無算”。
大覺有情,情為何物
星云大師在自傳《合掌人生》中有一章《道情法愛》,是專門談“情”的。他說:“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情愛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依‘十二因緣的說法,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回生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愛的升華是慈悲,慈悲是諸善之王,是佛道的根本,所以佛教并不排斥感情,而是主張要用理智來凈化感情,用慈悲來升華感情,用禮法來規范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覺真法師說:“愛有兩種心態:一是索取和占有,這是非理性的愛;一是奉獻和關切,這才是理性的愛。”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佛門不是冷冰冰的。許多高僧大德,都對“愛”和“情”有著真知灼見。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世間人,應該首先做到為情和愛注入理性,關愛他人,就是關愛自己。懂得愛,才知道如何愛家人、愛員工、愛客戶、愛事業、愛生活……
王春雷:人們常說“人生名、利、情”。師父談放下時談了名和利,現在能否就“情”做出開示?
覺真法師:在人間,有一個字最現實、最活躍。這個字,比火還熱,比鐵還堅,比絲還韌,比海還深,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比雅魯藏布江還長;這個字,可以動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驚風雨,可以貫古今;這個字,造就了人間的文學、藝術,一切精神、文化領域的創作,甚至美學、心理學也離不開它——“情”。被稱為“美學之父”的鮑姆斯通就干脆把美學叫做“感情學”。心理學認為在認識(知)、情感(情)、意志(意)這三大心理要素中,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顧認識,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幾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說,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人生唯有情難死”,情感與理智打架,理智總是打不過情感,沒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戰勝頑強而又執著的情感呢?佛教是最講情智的宗教,“菩薩”譯為中文,就是“覺有情”,即“覺悟了的有情”。佛教講慈悲,慈悲就是有情。
王春雷:六世達賴情歌中有“只說出家堪悟道,誰知成佛更多情”。原來這種“情”就是師父所說的“慈悲就是有情”的“情”。“佛教是最講情智的宗教”,慈悲是有情,是包含了“理智”的“有情”。那么,在企業管理中,情(慈悲)是如何加強組織的凝聚力呢?
覺真法師:首先要解釋一下“慈悲”這兩個字。慈為予樂,把快樂帶給別人;悲為拔苦,救助需要救助者,幫助他人出離苦難。我們在幫助別人減輕苦難的同時,也使被幫助者從受益中學會了行善。這就是說,當我們給予受苦人慈悲、關懷、濟拔、施救時,受惠者不僅是當事人,因為他也會把佛恩、法恩眾生之恩再轉施
予別人身上,這無形中就是眾生界良性的因果相續。
王春雷:企業管理中經常說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和佛教中“予受苦人慈悲”有異曲同工之妙。前面師父說的情是包含智的情,而現實生活中人們說的“人生名、利、情”好像更多的是世俗的感情。以前我聽聞蘇格拉底有一段關于“愛情、婚姻、外遇、生活”的精辟論述,不知師父如何看待?
覺真法師:我可以用男人和女人的三種關系來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種關系是夫妻關系,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三個邊是三種關系。一個邊是親密關系,分三個層次:肉體親密、知見親密(即同想成愛、兩意相投、兩情相悅)、心靈親密;一個邊是支撐關系,也分三個層次:經濟支撐、人格支撐、逆境支撐;還有一個邊是承諾關系,包括法律承諾、道德承諾、生生世世不相離的承諾。夫妻關系有其神圣性,但也有緣起和緣散、緣生和緣滅。
第二種關系是情人關系,是沖動的、不能持久的、妒忌的。
第三種關系是知己關系,是理性的,沒有兩性關系,其中包含的是理解、扶助、信任、關懷。
王春雷:現代人往往為“情”字所困,這個情當然是世俗的情。有的人為情尋死覓活,有的人為情傷透了心。而處理不好這個“情”字,小則影響心情,重則影響事業和生活。師父在這方面對在家人有什么忠告呢?
覺真法師:感情,這是人人都會遇到的困擾。不過,一個人的愛,要能喚醒別人的愛,也就是能喚醒對方的愛,這個愛,才是成功的愛,互相的互助的愛。如果一個人的愛,不能喚起對方的愛,那么這是失敗的愛,失效的愛。凡是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自強就是承擔一切,重新上路,沒有包袱,明天會更好。
王春雷:“對于這種失敗的愛,既不要執著,更不要迷戀。”我理解為,在感情問題上,也要放下妄想和執著。放下,心寬自在。看來在感情上,放下是一種智慧。但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情感呢?
覺真法師:愛的根本是接納,亦即接受和容納。失去了接納,不能接納,愛在哪里?“萬兩黃金容易得,一生知己卻難求。”紅顏知己(不單指女性,應該指男女雙方)和人生知己,難遇難求。情感的質量,在心靈,在悟性,在智慧。
王春雷:那師父能不能告訴我到底什么是愛情呢?
覺真法師:一、愛情,是一種體驗。只有有過這種體驗的人,他才知道愛情是什么。體驗是說不出來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如同“禪”一樣,說出來的,就不是它了。二、愛情是一種很高的心靈素質。不具備這種很高心靈素質的人,恐怕是感受不到愛情的,也不能享受愛情,甚至還會褻瀆了愛情。三、愛情是文藝作品中的永恒主題。尤其在雙方不能實現的可歌可泣又感人肺腑的遭遇中,諸如梁祝、羅密歐與朱麗葉。然而在生活中,我不認為有這種理想化的東西。
愛情是什么?歌德沒有說清楚,普希金沒有說清楚,曹雪芹也沒有說清楚。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雨果、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沒有說清楚。只有《金剛經》說清楚了:佛說愛情,即非愛情,是名愛情。
快樂人生,心歸于真
按照佛教的說法,世界是苦的。“娑婆世界”的意思是“苦難深重卻堪于忍受的世界”。但覺真法師卻經常講快樂,他的《快樂人生》和《快樂人生二集》廣受歡迎。認識覺真法師的人都會記住他那標志性的笑容。
從“娑婆世界”到“快樂人生”,不正是佛經里說的“離苦得樂”嗎?
世界之苦與人生之樂并不矛盾,而苦與樂完全在于自心。正如覺真法師說的那樣:“你的心,像一塊磁鐵。當你心情愉快,對這個世界充滿喜歡和善意時,一切美好的東西就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當你苦悶、憂愁,對這個世界充滿失落的時候,那么,一切煩惱和厄運就自然地被你吸引過來了。把你的心轉變一下,你的磁力方向也就轉變了。”
工作是辛苦的,但只要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工作,工作就變成快樂的了。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再好的工作也會成為負擔。快樂人生,快樂工作,完全在于自心。不抱怨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
王春雷:佛家第一諦是苦諦,師父談得最多的卻是快樂,如何理解苦與樂的統一呢?
覺真法師:人生的本質是苦。可是,人卻容易為樂所迷、為利所惑,不承認苦,掩飾苦。只有當人有了苦的覺醒,人才會去尋找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在生老病死的現實中,人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不論權有多大,財有多富,你并不自由。當然,話不能說絕,人歸根到底還有一個自由,即心的自由。向迷的方向走去,就是胡思亂想的自由;向悟的方向走去,那就是禪的真正自由。禪的自由,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人的最終解放。
狄更斯的名言:“這確是最壞的日子,不過,這真是最好的日子。”這“最壞”,這“最好”,是誰在判斷?是你的心。說這“最壞”,說這“最好”,是誰在感覺?是你的心。
王春雷:我明白了,雖然世界是苦的,但只要你的心快樂了,生活就是快樂的。和師父在一起的時光總是特別快樂,平日里想起師父也會很快樂,仿佛您的身上有一種快樂的磁場。您有不快樂的時候嗎?
覺真法師:我還是一個凡人,也難免有不快樂的時候。但我能做到難過不超過五分鐘。
王春雷:真正的看破紅塵,應該是對人生的徹悟,而不是消極避世。看破了,就放下了,就能自由行走于出世和入世之間了,就快樂了。人間佛教所倡導的“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就是看破紅塵,就是禪的自由,就是明心見性。真正的僧人,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真正的企業家,以造福社會為目標;一個真正的人,再普通也應該明心見性,享受快樂人生。
我讀了師父十余本書,感覺里面有兩個核心詞:人和心。比如您說過“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人的一切全在于心”,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覺真法師:市場關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市場游戲,就是人與人的游戲。你調查市場,就是調查人;你了解市場,就是了解人;你研究市場,就是研究人;你贏得市場,就是贏得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是人的心。這個“一切”,就是宇宙,就是世界。世界有多大,宇宙的空間有多大,心也就有多大。所以,人的心和宇宙,和世界,既是相通,也是同一的。人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心之中。宇宙涵括了人類,人心也涵括了宇宙。
王春雷:原來心有這么大的作用。對我們這些入世的人來說,“心”有什么作用呢?
覺真法師:“相由心生,運隨心轉。”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年過四十,人便需對自己的容顏負責。為什么,因為過去的容顏是父母給的,四十歲以后的容顏就決定于自心了。你怎能不對自心負責?”相由心生,這是最近由科學家實驗后得出的結論。負責研究的英國斯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家Rob
Jenkins說:“基因決定我們的性格,再加上社會及互動因素,形成了具有一定準確度的‘相由心生。”他說得很長,我說得很短:基因者,心也。
有人強調運氣。不錯,生命歷程中會有逢運、背運。但是,運氣從何處來?運氣從人際關系來,從你良好的心態來。你的心態不好,你的人緣不好,運氣就會從你身旁悄悄滑過。運由心生,信不信由你。
王春雷:師父經常為各大高校的EMBA學員講授佛教與管理的課程,師父的弟子中也有很多知名企業家。那么,管理應該向佛教學習什么呢?
覺真法師:管理組織,是人的組織。管理行為,一切企業行為,是人的行為。企業的最大資源,是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是人類特有的心智活動。在企業內,人既是執行的管理主體,又是被管理的客體。任何有效的管理,都要通過“人”才能實現。我想,作為一個企業家,不僅要重視人的因素,而且要精通對人的研究。
《尚書》里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我們古人對人的高度重視。
佛學,是2500年前的人學。對人的理解和對人的研究,佛教文化中有最豐富的內容,很值得我們借鑒。
王春雷:管理學有句名言:“管理基于人性。”管理學也經常提到“以人為本”。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為本呢?
覺真法師:人有四個基本特點,即差異性、完整性、需求性(事必有因)、尊嚴需求。
作為一個管理者、領導者,要知人善任,當然要了解和熟悉人的差異性。
在人的管理上,要顧及他的家庭、社會多方面的屬性,這是由一個人的完整性所決定的。
一個善于運用激勵的管理者,不是直接給予滿足,而是指出實現滿足需要的途徑。對于欲望,就必須做出理性的引導和調整。
人的四個基本特性,嚴格地說,前三個是真正的特性,第四點,人的尊嚴,人的價值觀,與前三者并不在同一個層面上,而是超越前三者,已經進入道德和倫理的層次了。懂得這一點很重要,管理者的作用,就在于為工作中的人,提供一種能發揮他潛力的環境。人性就在工作之中,熱誠地工作,忠誠地工作,才能體現人的尊嚴。只有尊重人的尊嚴,維護人的尊嚴,才能發揮人的巨大潛力。
王春雷: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心靈健康。既然“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人的一切全在于心”,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健康起來呢?
覺真法師:SQ (Spiritual Quotient)主要指人的心靈健康。表現在對人生意義、人的生命價值的確知,能關懷自己、平衡自己,能照顧好自己的心靈,當然,也能照顧、關懷他人的心靈。用佛家語言來說,就是一顆平等心,一顆慈悲心,一顆清靜心,當然是一顆佛心了。
沒有壞天氣,只有壞心情。你有好心情,微風細雨、鵝毛大雪、霧失樓臺、月迷津度、急雨如珠,都是人間好景致。
結語:心的大學——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的大學》和《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覺真法師兩本著作的名稱,書名中都帶一個“心”字。
覺真法師引用澫益大師對《大學》一書的解釋:“大者,心也;學者,覺也。”心的大學,也就是“心靈的覺悟”。人的一切全在于心,人的最大資源在于覺、在于悟性。
我認為,用覺真法師的另一部書名《此心安處是吾鄉》,也正好解釋《心的大學》——心靈的覺悟就是心安,心安之處就是回歸人的本真。
覺真法師說:“團隊精神,就是企業倫理,就叫‘集體智商。”管理學認為,企業文化有四個層次:使命、愿景、價值觀、戰略,這種文化就是覺真法師說的“企業精神”、“文化魅力”、“氣象”,其源頭就是化緣“整個企業的人心”,即整合企業的人心,“心智的集體程序”方為氣象。
與覺真法師對話,沐法雨,潤心田。
“大道至簡,大商無算。”管理也需要大覺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