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丁


十八年前,自第一家總裁培訓班成立開始,關于其入學是否該設門檻之爭就未間斷過。
“門檻”有“界限、關卡、標準、條件”之意。具體到總裁班上,這種“界限”就表現為收費標準和入學條件——除卻動輒幾萬、幾十萬的高昂學費,還囊括了企業資產是否夠數,年度營業額是否達標,甚或尊駕有否瘋狂追求事業的野心等林林總總的“準入”標準。
面對總裁班的重重設障,有人望而卻步、知難而退;有人流連門前,期待某一日福至心靈猜中“咒語”洞門大開;也有人昂首闊步挺進后卻發現,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徒增感慨。
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精英們,面對總裁班不知高幾許的門檻,難免生出進亦憂、退亦憂的感嘆。或許他們心底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如此高門檻,到底該不該?
進退維谷的大老板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200多家商學院中,具備EMBA辦學資質的已超過60家,各家的學費又因名氣、師資、生源等各有不同,大致在十幾萬元至六十幾萬元之間。2012年,中歐、長江等六家商學院的EMBA課程學費均超過50萬元。來自《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信息,內地比較昂貴的EMBA學院包括長江商學院65.8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56萬、復旦大學管理學院56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53.8萬、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53.8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53.8萬等。以上商學院2013年的新學費是否有變還未得到證實,但水漲船高已是不言自明。
對于財大氣粗的大老板們來說,錢不是問題,與其費力向他們宣傳“物美價廉”,不如直接高標“物有所值”。但問題在于,他們花了大價錢踏進高門之后能否得其所需。談到這個話題,山西某民營企業的李總覺得自己的總裁班念得“很失敗”。
兩年前,李總花二十余萬元報名參加了某名牌大學組織的總裁班。入得門后,只上了兩節課,李總就有種受騙上當的感覺,“我是去學怎么當總裁,怎么把企業做強做大的,但是課上講的全是理論,要么就是講國外大企業如何如何,根本沒有可復制性。”李總覺得自己的錢花得太不值得,“12節課,二十多萬,你用這么高的費用把一大部分人攔在外面,倒是拿出點真才實學啊,結果,除了讓我多結交幾個朋友,基本沒學到什么本事。有人說我短視,人脈有可能轉化成金錢,可是,‘人脈這種東西在總裁班里充其量是張‘存折,誰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財富……”
不少民營企業老總都抱著和李總一樣的希望,興沖沖一頭扎進總裁班大門,以為一入總裁班便可順利晉身“準總裁”。其實,我國目前的總裁班,大多偏向于研究系統和規律,理論性極強,但在培養實戰能力上卻力道不足。
總裁班高學費的“準入”標準是否物有所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一些正準備進班研習的中小企業主來說,總裁班學費的高低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他們的擇校方向。
望“門”興嘆的“小人物”
除了學費上的限制外,一些總裁班對于學員近乎嚴苛的“資格”審查,也極大地限制了學員對總裁班的選擇自由。
為了拿到某知名大學總裁班的入學資格,平時總是面試別人的某連鎖美容院老板劉女士也被面試了一次。為了能順利通關,她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
劉女士高中畢業后就獨自在外打工、創業,經過
十幾年的打拼,她終于成為擁有15家連鎖美容院的老板。近幾年來,隨著企業不斷壯大,劉女士在經營管理方面越來越有“力不從心”之感,“我所具有的企業管理知識更多地是在個人實踐中摸索得來,缺乏系統性和理論層面的高度。”為了解決一些管理上的問題,劉女士準備為自己“充電”,希望通過總裁班完成“再讀書”的心愿,并使自己能在企業管理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經過大量的網站瀏覽和認真對比,劉女士相中了國內某大學開設的“EMBA研修班”。可是,在電話咨詢后,劉女士的心涼了半截。原來,該研修班的要求對劉女士來說算是“極高”,申請者必須擁有學士學位,此外,申請人還須提交入學申請短文、兩封大學教授推薦信等文本材料。這對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劉女士來說,確實非常為難。劉女士打起退堂鼓。最后,還是朋友給她支了一招:“實在不行,找個制作假證件的,做個大學畢業證,就算借塊‘磚敲門。”
聯系,等待……二十天后,劉女士拿到大學“學位證”、“畢業證”。與此同時,她還在為推薦信忙活。她托關系結識了兩名大學教授,他們得知劉女士的情況后,爽快地答應幫忙。但問題是,教授們很忙,無暇為推薦信字斟句酌,他們只負責在推薦信上簽上大名,因此,寫推薦信這事兒還需另請高明。不得已,劉女士只得求助于專業寫手。幾經周折,兩封帶有高等學府教授簽名的推薦信總算到了劉女士手里。
之后,又經歷了遞交公司營業執照等各類文本、填表、寫個人小傳、愿景展望等關卡,劉女士還不得不為接下來的考試做準備。
為了邁進總裁班大門,劉女士折騰了何止一圈!公司事務纏身,她再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折騰……
眾說紛紜話“門檻”
有人說,入學高門檻是總裁班的“金字招牌”,是專為精準目標對象——大老板而設。甚至有“一設高門檻,身價就走高”之說,似乎門檻兒低總裁班就沒了生意。總裁班作為繼續教育的一種,是否能適度彈性、適度“兼容”,不搞“一刀切”的高門檻,讓那些有心向學的人也有機會一睹門內風光?
對此,從事過EMBA培訓的沈陽農業大學科技技術學院的金老師稱,“門檻是一道最起碼的關卡,有其設置的必要性:一則可以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二來避免生源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沒有門檻,隨意進出,總裁班也就無法存活下去。”
西北大學的劉老師對此表示贊同,他從總裁班的“潛在價值”上對高門檻大加肯定,他說:“作為企業負責人,很多時候他們自己并不會系統地思考企業的發展,而培訓則提供了一個強制思考的過程,在總裁班里打開了思路,放寬了視野;同時,老師和眾多學員的參與,也相當于免費的企業戰略咨詢。這樣看來,入學時的高門檻豈不值得?”
而曾有過EMBA培訓經歷的四川某綜合性集團公司的楊總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總裁班門檻高低不是重點,我更在乎在這里能不能學到真正對企業有用的東西,是不是能幫到自己和企業。做企業,不斷‘充電很重要。這不是說你要有多高的文憑,而是你腦子里裝了多少東西。有些人本身文憑低,但有學習的愿望。對于這樣的人,總裁班就不該‘一棒子打死,應該給他們機會。”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就是指人們無論貴賤、不論界別,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總裁班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本應以“授人以漁”、“傳道解惑”為主旨,卻因過度商業化而蒙上“勢利”的色彩。在商業化和職業化問題上,總裁班到底是該一意堅持高標,還是適度放寬底限?筆者以為,總裁班設置門檻最大的目的在于防止濫竽充數,在保證生源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前提下,對那些欲“學而求進”卻不得其門的人,在入學門檻上應采取適當彈性、松緊有度原則,盡量彰顯出總裁班培訓化教育的專門性和公平性。
總裁班門檻之爭由始至今,而且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