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芹

自古以來,河川、大地作為藏污納垢之所,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不過,在農耕文明時代,由于人口數量有限、人們居住分散等因素,污水污垢遠不至于造成嚴重的污染和危害。但是,自工業革命之后,由于社會迅速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劇增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若繼續任其自然排放、流淌,以至超過山川大地的自凈能力,污染和危害就在所難免了。被稱為“母親河”的泰晤士河,作為英國的一條最具人文色彩的河流,它曾流淌的污穢與死亡記錄了英國輝煌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1983年,倫敦的一位釣魚愛好者拉塞爾·多伊格竟然得到了一項大獎:一座銀杯,還有190英鎊的支票。頒獎給他的是英國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而他獲獎的原因,并不是為河水治理募捐,也不是他為環保做了什么貢獻,只是因為他無意中從泰晤士河中釣上了一條鮭魚。
釣上一條魚有什么稀奇?在其他地方沒什么稀奇,但在泰晤士河,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沒看到什么鮮活的生物了,這一條鮭魚,反映了英國人一百多年來努力所取得的成效。
泰晤士河全長約400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等10多個城市,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英國的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在英國,泰晤士河流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倫敦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提供飲水和工業用水。
從“母親河”到“死河”
1878年,一艘名為“愛麗絲公子”的游輪在泰晤士河上發生了事故,640名游客死亡。按理說,泰晤士河的水面并不太寬闊,不至于造成如此之大的傷亡。調查結果揭示了些傷亡的原因——其中大部分遇難者并不是死于溺水,而是死于有毒的河水。
事實上,直到1800年左右,泰晤士流淌的河水還是潔凈衛生的。但在那個時代,倫敦甚至整個英國的上上下下幾乎都沒有環保意識。為了取水、排污方便,大量的屠宰場、制革廠等工廠都沿河而建。因此,大量工業廢水甚至是動物尸體都紛紛涌入泰晤士河。到了1858年,泰晤士河已經沒有了“母親河”的美好形象,而只是一條下水道,泰晤士河已經成為一條“死河”。
1858年的6月,倫敦天氣干燥且非常炎熱。這時候,已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干旱的泰晤士河沿線上游供水量急劇減少,而倫敦城內的污水還是源源不斷地排到泰晤士河中。由于供水量不足,河水漸漸退下去,沿岸的淤泥裸露出來,經陽光暴曬后,發出了驚人的惡臭。這就是著名的1858年“大惡臭事件”。
除了工業污染外,對“大惡臭事件”負主要責任的還有排入河中的大量糞便。1805年,倫敦的人口已經增長到了100萬,在隨后的10多年內,人口繼續增加,各種排泄物也在大量增多。據估計,到1857年時,泰晤士河每天都會接受大約250噸的各類排泄物。一旦泰晤士河受到潮汐的影響,在潮汐上漲期間還會使大量的廢水急劇倒灌,造成臭水滿街泛濫的情況。
一河臭水嚴重影響了沿岸人們的身體健康。科普作家亞當·哈特·戴維斯說:“尿液是無菌的。如果真想喝的話,但喝無妨,它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但糞便不一樣,里面有很多細菌,所以非常危險。” 有兩種惡性疾病與人類的排泄物有關,首先是霍亂,另外一種是傷寒。
1848年,倫敦爆發了霍亂疫情,當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把各種臟東西用水沖走,就能解決問題——泰晤士河又成了最大的下水道,這使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到1949年疫情結束,已經有超過14000人死于霍亂。此后,霍亂又多次光臨倫敦,導致倫敦及其周邊地區三萬多人死于該病。
人類終于意識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從1858年“大惡臭事件”后,泰晤士河的治理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英國也從此開始了一百多年的水污染大治理。
艱難的治污歷程
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政府開始修建攔截式地下排污系統,這套系統對倫敦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將市區的污染問題轉移到了倫敦下游的河口處,他們在這里修建了污水倉庫以存儲污水,等退潮時將污水排入河流。1887年至1891年,排污口采用了化學沉淀法(石灰和鐵鹽),以減少污染物負荷量。這只是污水處理漫長歷程的開始。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公眾對河流污染等環境問題前所未有的關注,英國政府下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此時,英國的河流污染防治真正走上了健全的法制軌道。政府通過立法,先后制定了《河流法》《水資源法》 《水法》 《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比如《污染控制法》,它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了對各種違規行為的司法監禁或經濟制裁等處罰規定,對控制污染河流及其他水環境的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英國有關當局還重建和延長了倫敦下水道,建設了450多座污水處理廠,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處理廠,在那里經過沉淀、消毒等處理后才能排入泰晤士河。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
這一時期,英國水資源經歷了從地方分散管理到流域統一管理的歷史演變。自20世紀六十年代起,英國對河段實施統一管理,把泰晤士河劃分成10個區域,合并了200多個管水單位,建成了一個新的水務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它在環境部的管轄之下,負責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的規劃與管理。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有權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標準,有權控制污染排放。
經過長達150多年時間的艱苦整治,耗資數十億英鎊,如今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條“死河”變成了世界上最潔凈的城市水道之一,泰晤士河這條“母親河”終于重新煥發了生機。瀕臨絕跡的海馬重新游弋于泰晤士河中,另外還有124種魚類也重新出現在泰晤士河內。這表明相關部門對泰晤士河的治理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泰晤士河的水質有了相當大的改善。
治污的同時還需治人
如今,泰晤士河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流經首都城市的水質最好的河流,泰晤士河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歷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關于河流污染的例子。
然而,泰晤士河的經歷與其說是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不如說是一個應當汲取的教訓。它清晰地表明,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具有污染破壞容易而治理恢復困難的特點。這就要求環境保護必須以預防為主,國家或地方政府切莫只顧眼前利益或短期經濟效益,要從長計議,事先采取措施并嚴格限制種種不利于環境的行為。
另外,泰晤士河污染及治理的歷史也告訴我們:發達國家并不是賺足了錢之后才開始治理環境,不存在一個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之后環境才開始好轉的所謂“規律”。從1858年開始,英國歷屆政府就制定了許多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措施。那個時候,人均GDP這個概念還不存在,而且當時的英國人離生活富裕還差得很遠。從時間跨度長達150年的泰晤士河污染和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實在找不出污染、治理、峰值和人均GDP之間的關系。發達國家治污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加深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尋找有力手段的探索過程。
最后,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治理河流污染,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僅是治污的問題,治污的同時還需要治人。如果人們的觀念不變,包括河流污染在內的各種污染問題也是難以治愈的。因此,泰晤士河污染與治理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國這個正承受著發展與環保雙重壓力的人口大國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