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影
摘 要:工件翻轉裝置是自動化生產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水平。文章討論了剛性自動化生產線工件翻轉裝置的機械結構,利用鏈輪鏈條傳動結合液壓傳動系統可實現工件的翻轉;對工件翻轉裝置的液壓傳動系統及控制系統進行了設計,分析了液壓傳動系統及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1]。
關鍵詞:翻轉裝置;鏈輪鏈條;液壓系統
1 引言
傳統的機械零件加工方法,由于生產工藝落后,工序分散,特別是大型工件翻轉由人力手工完成,會造成生產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產品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增加等問題。而采用自動化生產線加工制造機械零件,可以將所有生產環節融合,其中的工件翻轉由自動化翻轉裝置完成,可大幅度減小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為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了一種簡單易行的翻轉裝置[1]。工作原理圖如圖1
2 工作原理
傳輸方向由左向右。動力軌道裝在三個轉盤中,分別由兩只電動滾筒帶動;轉盤1、3起支承并固定動力軌道的作用,轉盤2通過電機帶動鏈輪鏈條(未畫出)轉動;上下各有兩只液壓缸,在旋轉過程中起夾緊作用。初始狀態時,上下兩處液壓缸處于非工作狀態;軌道1在電動滾筒帶動下圖1工作,工件由左向右進入翻轉裝置,當工件運行到正確位置,軌道側面光電開關工作,電動滾筒停止工作。這時頂升液壓缸頂起工件約為5mm,然后夾緊液壓缸夾緊工件;接著電機工作,帶動鏈輪鏈條旋轉過180度;由兩側接近開關控制旋轉的角度。翻轉結束后,上下兩液壓缸縮回,由工人對工件進行檢驗,檢驗完畢,軌道2工作,工件由軌道2輸送出去;電機帶動鏈輪鏈條反向轉動工180度,再進行對下一個工件的操作。
3 機械結構設計
3.1 總體布局
總體結構布局根據零件特點,機械裝置結構布局采用臥式。總體結構如圖,三個轉盤由四個支承桿相連,軌道1、2同時固定在轉盤1、3上,轉盤1、3支承在底座上(未畫出);鏈條繞在中間轉盤的軌道里。頂升液壓缸工作,工件上升到一定位置(起保護軌道的作用),由夾緊液壓缸驅動夾緊工件,電機帶動鏈輪鏈條(未畫出)工作,即可將工件翻轉(見工作原理圖1)。
3.2 翻轉功能的實現
工件翻轉采用鏈輪鏈條結構來實現如圖2,鏈輪鏈條傳動是一種工業上應用非常廣泛的機械結構[2],其中鏈條的兩端與中間轉盤的相連,電機帶動鏈輪旋轉(未畫出),中間轉盤在鏈條的牽引下即可進行轉動,從而帶動兩側轉盤轉動,實現對工件的翻轉。
4 控制系統的設計
4.1 液壓系統原理圖[3]
液壓系統原理圖如圖3所示。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分別控制升降缸、夾緊缸的運動方向。單向節流閥用于回油節流調速。執行機構由驅動升降的液壓缸、驅動夾緊松開的液壓缸組成。單向節流閥還用于平衡位置升降缸及其工作機構的自重以防下滑。
4.2 液壓與控制系統及工作原理
液壓及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簡述如下:
4.2.1 按下啟動按鈕,下軌道開始運轉,當工件運行到預定位置,光電開關斷開,下軌道停止運轉。
4.2.2 按下啟動按鈕,雙聯泵啟動,左換向閥左電磁鐵得電、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左位,此時升降缸上升。
4.2.3 升降缸上升到預定位置后,碰到行程擋塊,壓下行程開關S1,左換向閥左電磁鐵斷電;同時,右換向閥右電磁鐵得電,右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工作,實現對工件的夾緊。
4.2.4 夾緊工件的同時,碰到行程擋塊,壓下行程開關S3,右換向閥右電磁鐵失電,電機得電,帶動鏈輪鏈條開始轉動。
4.2.5 當轉盤2轉過180度時,轉盤1、3上金屬物碰到接近開關,電機失電,翻轉完成。
4.2.6 翻轉完成同時,碰到行程擋塊,壓下接近開關,左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中位,同時左電磁鐵得電,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左位,升降缸下降。
4.2.7 夾緊缸下降到預定位置后,碰到行程擋塊,壓下行程開關S2,左換向閥右電磁鐵斷電,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中位,同時右換向閥左電磁鐵得電,右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右位,工件被松開。
4.2.8 工件被松開同時,碰到行程擋塊,壓下行程開關S4,右換向閥左電磁鐵失電,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中位,同時軌道2的電動滾筒得電,軌道2運轉,把工件輸送出去。
4.2.9 當工件運行到預定位置時,碰到行程擋塊,電動滾筒失電,電機得電,帶動鏈輪鏈條反向旋轉180度,當轉盤1、3金屬物碰到兩側的接近開關時,電機停上運轉,一個循環完成。
5 應用與結論
設計的該工件翻轉裝置經在客戶柴油機缸體自動化生產線應用,達到了預期的設計要求。利用鏈輪鏈條傳動結合液壓傳動系統,并與可編程控制器和計算機控制相結合,很好地實現了工件的翻轉。使用五年來,加工缸體近百余萬件,一直運行平穩,效果良好。實踐證明,該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液壓傳動平穩慣性小,以及易于控制等優點,廣泛適用于箱體類和其他非回轉類零件的翻轉加工,在自動化生產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曹玉寶.自動化生產線工件翻轉裝置設計[J].機械傳動,2010(9):81-84.
[2]徐灝.機械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隗金文.液壓傳動[M].阜新.阜新礦業學院,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