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在學校中,總會發現一名甚至幾名“差生”,這些“差生”讓教師與家長相當頭疼。“差生”又稱“問題學生”“潛能生”,是班級中的弱勢群體。
一、現實情況調查
1.學習情況
他們不是簡單的學不好、腦子笨,而是不會學、不想學、不肯學,缺乏勤奮刻苦的精神。
2.課外活動情況
這些“差生”在課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活動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與前面的調查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很大方,可以用零花錢來請客、交朋友、買玩具等,只是很少用零花錢來買學習用品、輔導書之類的。
3.與同學關系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家都喜歡和自己有相似點的同學結成朋友。在這些“差生”身上,這也是一樣的。他們在班級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辦法與班級的其他同學融洽相處。
4.師生關系
從我們的平時學習生活中觀察,我們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隔膜。其中不少學生很少與老師交流或很長時間才交流一次,更有學生就不會主動與老師交流,多數是老師找他們進行交流。
5.家庭情況
家長對孩子們是愛護有加,但教育方式不恰當。當孩子犯錯誤時,很多家長采取苦口婆心、說個不停的方式;再有就是我們的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太少;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缺乏管教,甚至根本就不管他們的學習情況。
可見,“差生”是一個很不準確、很不負責的概念。可能在音樂、美術、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學生方面;在生活、交往、自理等方面,他們甚至比那些所謂的“好學生”還要好。
二、尋找科學合理的有效手段,幫助“差生”解決差的問題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從孩子出生之日開始,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學校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2.師生和諧相處的必要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哈姆柴克認為:“只有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和諧的教育氛圍,才能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會有因失敗而受懲罰的恐懼,他們才不會退縮,從而敢于嘗試學習。”
(1)重視“差生”
這些“差生”顯然在老師眼里沒受到足夠的重視。既然老師把他們當成“差生”,那么師生之間每周的一兩次交流是不夠的,雖然老師的負擔重、工作很辛苦。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3)鼓勵和批評相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你這個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讓作為教者的我感觸頗深。
(4)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
我們要通過教育把每一個兒童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精神、心靈和智慧塑造成一個和諧結合的、特殊的結晶體——特殊的個性。
(5)體會成功的喜悅
學生都是抱著最美好的憧憬進入學校的,他們需要的是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的滿足。
三、現實啟示
正確對待這些所謂的“差生”,就要我們用一顆春風化雨般的心去溫暖他們,引領他們,感化他們。要想切實解決這個矛盾,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積極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轉化途徑,幫助“差生”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素質,培養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