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還是很少有人愿意將它們擺上餐桌。聯合國最近呼吁人類將蟲子作為“美食”,還稱它們是解救全球糧荒的輔助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指出,人類可食用的昆蟲在全球超過1900種,多吃昆蟲對身體有很大益處。黃蜂、甲蟲和其他許多昆蟲都可作為食物,但其潛力尚未充分發揮。目前全球有20多億人,面對全球糧食和飼料短缺問題,養殖這些可食用昆蟲可作為一種解決途徑。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研究顯示,人們消費最多的昆蟲有:甲蟲(31%)、毛蟲(18%)、蜜蜂、黃蜂和螞蟻(14%) 以及蚱蜢和蟋蟀等(13%)。可食用昆蟲有很多優點,例如繁殖快、污染少,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含量高,需要飼料也相對少,同時,食用一些昆蟲也有助于對抗肥胖。報告將昆蟲作為輔助性食品,建議將更多的昆蟲列入菜單。
臺灣農委會苗栗農改廠的廠長侯鳳舞表示,國外類似的研究很多,但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要改變民眾的飲食習慣并不容易,特別是東方人,接受“吃蟲”這件事情恐怕很難。但也有餐飲業者認為,臺灣坊間已有少數山產餐廳推出“蟲蟲料理”,把蜂蛹、蟋蟀、螞蟻入菜,不少消費者也愿意一試。
臺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表示,現階段還有許多可以取代昆蟲的東西,一般人每天只要攝取30至35種食物,就能攝取足夠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