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



2013年4月18日,一艘外形特別的美國海軍“自由號”瀕海戰斗艦抵達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將在東南亞地區部署長達10個月的時間,未來可能在菲律賓等國駐扎同樣的瀕海戰斗艦,這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一部分,有助于美國海軍以較小的編制繼續保持全球軍事前沿姿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型瀕海戰斗艦以美國海軍正式服役的“自由號”和“獨立號”為代表。與其他艦船相比,它安全隱形、高航速、機動靈活,并可以隨著戰斗任務的不同來更換不同類型的模塊,從而達到更完善的作戰效果。這種前沿的設計一出現,立刻成為現代海軍的新寵。
瀕海戰斗艦不同于以往艦船的主要方面,是體現在船型和建筑材料方面。該船型的建筑材料,均采用高級鋁合金制作,一些特殊的部位采用復合材料。除此以外,艦體整體外形采用了向內傾斜的模式,這樣大大減少了雷達的反射信號。
瀕海戰斗艦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非常靈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在兩個船身的距離之內,也就是200米的距離之內,從30節的速度停下來。
瀕海戰斗艦還有一個特點是模塊化設計原理。它的艦體結構采用可重新組合的開放式,能根據任務需要進行不同組裝,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塊系統,以承擔反潛戰、反水面戰和特種作戰。
目前,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也研制出了適用于自己國情的瀕海戰斗艦。如俄羅斯的“守衛”級輕型多用途護衛艦。德國的梅科A100型近海巡邏艦等。隨著近海戰艦技術的不斷進步,瀕海戰斗艦將成為未來近海作戰的一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