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沈恒冰 龔子駿
摘 要:隨著人們逐漸對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人們更注重于建筑與環境的和諧性,近年來生態城市建設理論的提出,使人們對建筑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態建筑設計中,把人、建筑、自然三者融合為一體,從而保證所建筑的空間具有舒適、合理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優點,所以對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念不僅要從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方面進行考慮,還要從對人的健康影響及選擇環保健康的材料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實現生態建筑以自然生態為原則,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出發,從而實現建立生態化城市的理念。文中對生態建筑的涵義進行了說明,并對生態建筑設計目標和原則進行了分析,同時對生態建筑的設計手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從而達到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生態建筑;適宜技術;建筑設計
前言
生態建筑是最近幾年提出來的建筑理念,同時也是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是在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即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實現合理的配置資源,從而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目的,并實現人們所生活居住空間的健康、舒適、高效,從而達到人、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各地的不同自然環境進行合事的安排和組織,并解決好與其他因素的關系,從而實現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其構想理念與可持續發展觀點相契合,相信生態建筑將成為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
1 生態建筑的涵義
所謂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F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態建筑設計,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而是在節約經濟的條件下達到原生態的目的,但這類建筑雖然具有生態化的特點,但其達不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同時也缺乏可持續性,所以不適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現代化的技術,也不符合可持續的生態觀。所以,對于生態建筑的設計,要將現在的生態技術運用到普通建筑設計當中,從而達到普適性,通常稱為“適宜技術”。
生態建筑需要“適宜技術”的設計手段來實現,適宜即是具有一定適宜性、普遍性,因此我們可以基本的居住環境要求出發,得用適宜技術,再結合當時環境的特點,而設計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態建筑,從而使生態建設設計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也是未來生態建筑發展的趨勢。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對傳統的技術進行改造或是采用選擇的技術來滿足適宜技術的需要來實現,或時直接進行實驗研究,從而直接為適宜技術服務,達到從“原生的”向“適宜技術”轉變的過程。
2 生態建筑設計目標與原則
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各地區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同時生態環境惡化已開始全球性的蔓延,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者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繁榮昌盛和負面作用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提出了生態建筑的設想,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建筑,通過對物質和能量的合理、綜合運用,從而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資源,從而在最大限度內避免建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1 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首先要滿足空間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節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建筑注重于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
2.2 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實現人類居住的舒適、高效,使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即是一個良好的建筑生態系統,并達到和諧、良性循環的目的。
3 生態建筑的設計手法
3.1 鄉土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需要建筑師了解環境地理現狀,學習并繼承傳統建筑中蘊含的生態智慧,不依賴耗能設備,而在建筑形式、空間、布局和構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環境,實現微氣候建構。
3.2 “適宜技術”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以馬來西亞的楊經文先生為代表。他在熱帶高層建筑設計中運用生物氣候學所采用的方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方面:
(1)在高層建筑的表面和中間的開敞空間中進行綠化;(2)沿高層建筑的外面設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過渡空間;(3)在屋頂上設置固定的遮陽格片;(4)創造通風條件加強室內空氣對流,降低由日曬引起的升溫;(5)平面處理上主張把交通核設置在建筑物的一側或兩側;(6)外墻的處理上除了做好隔熱,他還通過研究,建議采用墻面水花系統。楊經文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在熱帶地區的高層建筑可節省運轉能耗的40%。
3.3 生態高技術建筑
生態高技建筑對于建筑微氣候的關注可以具體歸結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適宜的室內濕度和溫度,滿足人體舒適及健康的要求;二是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通過最高效的人工技術手段來實現以上目標,或達到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就成為生態高技建筑師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體的設計手法是:
3.3.1 引入綠色植物創造宜人的景觀
結合建筑構造技術和先進的電腦控制技術,生態高技建筑能夠將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建筑內部,使建筑內部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出田園般的舒適環境。
3.3.2 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
屋頂是光線進入室內的主要途徑,于是各種光線收集、反射構件被應用于屋頂形式。
3.3.3 最大限度獲得自然通風
生態高技建筑師們利用風壓、熱壓以及機械輔助的手段盡可能地獲得自然通風。
4 結束語
目前生態學理念已廣泛的滲入到建設設計的各個方面,這就對當前的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師應該在加強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不斷的提高生態化的思想,并把之灌輸到建筑作品當中,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建造出適合我國的生態建筑,從而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各諧統一的人類居住環境和綠色建筑空間,生態建筑有效的契合了全球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同時也為建筑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發展開僻了一條新的途徑,這必將是二十一世紀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聶梅生.論新世紀的我國住宅產業化[J].中國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葉啟議.墻的節能和GRC板[A].1965-1999纖維水泥制品行業論文集[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3]初操,錢宜倫.2000年小康住宅[A].現代與未來的國內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5.
[4]曹偉.生態建材?生態建筑?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