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玲
摘 要:在最近幾年,對于林業來講,其運作理念已經從過去的那種單純的木材的使用,變成當前的生態的利用思想。此時生態型的林業成為了我們國家的林業的關鍵發展方向。在目前的背景之中,怎樣從大的層次之中分析我們國家的林業財會信息,就成為了相關工作者要認真面對的一項問題了。現簡要的論述了當前林業核算體系面對的不利現象,并且指出了一些應對思想。
關鍵詞:林業會計;缺陷;完善;措施
1 以往的核算中面對的不利現象
很長時間至今,林業運作屬于傳統模式,其在經濟運作中的作用是資本原始積累,具體的說是一種以危害林業資源為前提的發展模式。在運行的時候過分的看中其經濟價值,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生態以及社會等的功效,進而面對的后果就是林業資源急劇下降,常會出現環境破壞,災害增多的問題,最終導致其處于一種非常危險的局面。會計核算同時將產品利用當成是重點,并未分析到生態等相關的內容。所以,它的不利現象是非常的顯著地。首先,資源耗用的價值并未算進成本之中,被放置到循環以外,卻用循環外的育林基金進行森林資源再生產的殘缺的補償。第二,以往的林業核算體系在運作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計算在市場上能夠體現出的貨幣內容,不過像是運作內容帶來的生態等效益其并未體現,對外在的內容不分析。不管是入或者是出等內容都沒有獲得體現,使得林業運行的單一收益以及綜合收益之間存在問題。最后,以往的計量模式中的成本內容中知識單純的包括經濟內容,并不涵蓋環境等的耗用,導致一些單位的部分成本和總體成本不相協調。由于森林生態資源使用價值的公共品屬性,其中部分收益比總體的收益要低的機構,它們不斷的付出,卻沒有獲取其應得的內容。但是那些部分收益比總體要高度,它們對社會帶來的不利現象,通常也沒有被它們自身承擔。
此類核算內容,在具體的活動中帶來了非常惡劣的現象。第一,使用的林業資源價值并沒有歸到木材成本,首先,因為價值無法體現導致產品的費用不真實,而獲益也不真實。其次,用于彌補森林資源消耗的客觀性成本補償卻要向國家尋求財政扶助得以解決。第二,考慮收益的時候不分析其生態以及社會等內容,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的消耗不計成本。首先,林業機構為了獲取利潤,就會將產品等放到首要位置上考慮,進而忽略了人們生存所必須的生態等要素,這就會在無形中使得生態受到影響,而且環境也不斷的變差。其次,林業生產者(單位)必然對經濟效益低而生態社會效益高的營林生產活動以及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帶來的社會負效益問題無意顧及,由于資源不斷不斷的變少,許多生態等的問題就隨即發生了,進而使得總體運作無序,整體效益變低,導致林業發展不合理。
2 確保核算體系運作有序的方法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得知當今的林業朝著生態化的方向邁進,其期望的是生態以及經濟和社會的有機協調,確保其運作有序,假如只是看中當時的經濟要素,不按照合理的規定來對其進行使用,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得經濟利潤出現滑坡。相反情況下,只是單純的維護,不對其進行適當的經濟性的帶動,必然也會使得其無法有序進行。因此,在“生態利用”原則指導下,客觀上要求林業生產者(單位)對生態環境和社會承擔責任,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林業會計作為林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與這一客觀要求相適應,不僅要反映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效益,同時把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社會的貢獻和損害納入林業會計核算體系,記錄有關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環境資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傳統的成本,以綜合收益替代傳統的貨幣收益,真正使林業生產者(單位)的個別成本與社會成本,個別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協調林業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之間的關系。
森林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決定了林業經營的目的只能是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并以生態保護為首要目標。林業不僅為國家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品,而且還承擔著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生態、社會功能。而林業生產又必然會消耗一定的森林資源;為維護并提高、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林業生產者(單位)必須進行相應的投資;同時林業生產經營不當會破壞生態環境質量從而給社會帶來損失,所有的這些都應作為林業生產經營的生態環境資源成本。不論是林業生產提供的生態、社會功能價值,還是林業生產經營發生的生態環境資源成本,林業會計都應對其進行計量、反映,并對外報告,向本地區、居民乃至整個社會提供有關的會計信息,使社會各界都能真正認識林業、關心林業,為國家政府部門制定林業政策、法律法規等提供依據,也為林業生產經營者(單位)提供真實可靠的決策依據,以利于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用生態林業理論指導我國林業財會體制改革,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要求把森林資源從宏觀上劃分為兩大類:通常是分成商品形式的以及公益性質的。它們有著非常顯著的區別,因此核算的時候要結合其獨特性進行。第一種帶給我們的是木材等物品,它們可以經由市場來體現出。而它們在砍伐之前的時候也相應的具備生態等效益,結合生態的思想,相關機構要保證維護生態合理的基礎之下來確保產品充足,這主要是由于縱觀林業的歷程,由于其運作不合理而導致的惡劣的后果并不少見。這樣對商品林的會計核算除了計量其產品貨幣收益、經濟成本外,還應將森林資源消耗的價值計入木材產品成本,同時計量森林資源的生態、社會功能價值,而其生態環境成本集中表現在環境破壞的損失上。而后一種屬于不獲利的,它有著非常顯著地特征,它的產出被劃在公用物品之中,而且它們以不可見的生態等要素貢獻給我們。所以,它的價值是無法按照上述內容那樣反映出的,應該經由政府活動進行反映。
總的來說,身為林業經濟學的關鍵構成要素的財會工作,其形成和發展必然要和所處的林業大氛圍保持一致,它和別的經濟學的內容不同的是,林業財會實踐的一系列理論方法,都是也應該是遵循林業內在發展規律,很林業大環境的多個層次要保持一致。所以,將生態思想當成是活動理念來創新我國的林業體系,關注的具體內容即是其客觀氛圍和時間活動的一致性。必須明確了其內在的關聯,才可以站在我們國家當前的林業狀態中來論述,逐步完善我國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充分“釋放”林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黃綠慶.林業會計核算體系存在的問題與信息化建設[J].商業經濟,2007-12-20.
[2]楊志軍,王晶皎.基于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0-02-08.
[3]淺談基于生態林業理論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J].綠色財會,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