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師恩
一、 迎合家長口味的“學習營”“訓練營”
說起這類夏令營,其實更大意義上是一種帶給家長虛榮、孩子痛苦的活動。曾經一度風行的“胖墩夏令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胖孩子們個個對此聞風喪膽,卻又無可奈何。一些愛美的女孩子更是因為訓練過度而險些在夏令營里遇到不必要的危險。小胖墩們被訓了一回,體重沒多大變化,而對父母的強迫訓練要求倒是增添了幾分厭惡。
與胖墩夏令營類似的還有吃苦夏令營。家長們盲目地為孩子制訂了一個遠大目標,要求孩子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吃苦夏令營正好迎合了他們的胃口。但是,這類夏令營的準備一般都很倉促,大多數情況下,組織方只是匆匆地選定了一兩個體育教師就立即開始招生了,好一些的也不過是找來一兩個“教官”。依靠這樣的教師和管理隊伍,夏令營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就是所謂的“奧賽夏令營”了。組織方打著夏令營的旗號,實際就是奧數培訓班,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滿心歡喜地送來了自己的孩子,可不少學生出于逆反心理,不愿在營里好好進食、生活,甚至還有人出現了中暑和暈厥的現象。
其實此類夏令營只是一種贊助商推銷產品、組織者提取傭金的純粹商業行為,冠以夏令營的名號實在很欠妥當。
二、 掩人耳目的“出國游學營”
游學營是最近興起的一種夏令營形式。參與此類活動的孩子大多成績不錯,特長突出,可就是這么一批優秀的學子,也難逃組織方的“忽悠”。“美國兩周游學營”“澳洲學術交流營”,類似這樣氣勢逼人的名稱還有很多,但有些組織者的目的卻是——學生出錢,老師免費旅游。
有一些“出國游學營”,活動內容單調不說,就連最原始的目的——學習,都沒有很好地安排。所謂的學術交流儼然成了參觀校舍,英語交流活動其實只是和當地的導游或是房東隨便扯扯,甭管有沒有聽懂說對,這就算互動學習了。
至于真正值得一看的好去處,卻往往因為費用問題只能走馬觀花了,最后算一算花費,吃住費用占去了一大半。
三、 被迫參加的“比賽夏令營”
孩子們的成績好,自然是家長的驕傲。如何鞏固這一驕傲,那便要好好費一番工夫考慮了。拍照留念?沒意義。寫博客欣賞?不過癮。那就參加比賽吧,這樣才能證明孩子的實力,給家長更自豪的理由。于是,全國的一些大城市又有人興起了看似極有意義的“比賽夏令營”。
初看這類夏令營和“奧賽營”有些相似,可它卻不是封閉教學,只是在事先草草組織的所謂比賽的基礎上,“邀請”入圍的孩子前去參加復賽和領獎。聽到自己孩子進入了復賽圈,家長們自然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二話不說就請了假陪孩子一同前往。可到了那里才知“復賽”的內容其實就是參加旅游夏令營,家長、孩子不論年齡大小統一收費,付完了錢,參加了旅游,孩子就能得獎,雖然獎的等級高低早已按“貢獻”大小內定完了,但這三等獎畢竟也還是個獎啊,你不參加,那就什么也沒有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20多年間,夏令營從搶手貨變成了滯銷品,很多夏令營由學習型、探索型和生活型變成了單一的“經濟型”。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進入了一個“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時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