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李安的電影《推手》讓觀眾看到了中西方教育的差異:美國母親瑪莎對兒子杰米采取開放的西式教育;而中國爺爺則認為杰米“沒大沒小”。當杰米畫出一幅充滿暴力色彩的畫時,瑪莎親吻并鼓勵他;而中國爺爺則教他學習中國水墨畫,讓他領略儒家文化的中庸平和?,F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能感受到這種困惑:一方面,我們努力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渴望培養他們獨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完全丟棄傳統文化中對父母權威的尊重。專家認為,家長要規劃出孩子自由的界限,分清孩子的“需要”和“索求”。孩子的需要是必須滿足的,但孩子的索求和沖動卻應適可而止、有限度、有規矩。在面對孩子“索求”的時候,父母應具有家長、老師般的權威。可以說,親子之間的關系,就像太極中的“推手”,需要張弛有度,保持微妙而精準的“距離”。
雙重角色:培西和胖總管
(歐陽先生,34歲,外企高管)
從中學時代開始,我就在美國留學。可以說,我是在西方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我發現,像我這樣成長背景的家長,對“親子之間是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話題,內心都頗為糾結。比如我有位常年定居國外的高中學長陳先生,就完全放棄了做父親的權威,和女兒凱西之間沒有任何距離。凱西從5歲時起,就自己決定每年去哪里度假,甚至決定自己的重大花銷。陳先生認為這是凱西獨立、聰明的表現,并允許凱西在自己朋友們面前數落爸爸的不是。凱西到了青春期,堅持要獨自環球旅游,拿著父母的信用卡隨便刷。當凱西花費巨大陳先生發出警告時,凱西還振振有詞:“你買這買那,我都不管;你去哪兒旅游我也不干涉,你為什么要來管我?我花掉了你的錢,以后連本帶息還給你就是了,你為什么因此而破壞我們的友情?”
只要凱西說出“友情”兩個字,陳先生就會繳械投降。他說自己太在乎與女兒的“友情”了,常會為此而失去原則。陳先生所處的困境深深刺痛了我:我發現當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主動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威,給孩子“沒大沒小”的錯覺之后,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便會陷入被動的教育窘態中。于是,當我有了兒子鼎鼎之后,我就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什么是家庭的秩序與權威。
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會和鼎鼎一起瘋玩。鼎鼎酷愛動畫片《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他認為自己是“托馬斯”,給我起了個外號叫“培西”。小火車頭托馬斯和小火車頭培西是好朋友,就像我和兒子是好朋友一樣。但是,我也給鼎鼎立了很多規矩。我告訴他:“當你違反這些規矩的時候,爸爸就不是培西了,爸爸就是胖總管——小火車們的管理者。如果你造成了‘混亂和延遲——胖總管是這么說的——你就會接受相應的結果。”
兒子第一次鉆進書房,拿著筆在我的文件上亂畫的時候,我就跟他立好了規矩:“以后,你只能在你的涂鴉冊上畫畫。如果你畫在別的地方,爸爸就罰你三天不能看電視?!?/p>
沒多久,兒子就違規了。我帶著他來到墻邊:“這是誰畫的?”“鼎鼎畫的。”兒子答?!鞍职终f過,你只能在涂鴉冊上畫畫,但是你畫到了墻壁上……”我還沒有說完,鼎鼎就用頭頂著我的大腿,做出親熱的樣子,還張開雙臂想讓我抱,嘴上說:“培西抱抱托馬斯……”我蹲下來,用手將他固定在一定的距離之外,盯著他的眼睛認真地說:“當你違反規矩的時候,爸爸就是胖總管。爸爸要負責維護這個家的秩序和安全,并且要說話算數。鼎鼎三天不能看電視,知道嗎?”
鼎鼎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跑去找媽媽。妻子和我站在同一戰線上,說:“爸爸是家里最大的,媽媽要聽爸爸的。爸爸不讓你看電視,一定是有原因的,對不對?”
在接下來的三天中,鼎鼎很多次來試探我的底線。當他和我玩得很開心時,會突然問我:“我們一起看電視好不好?”我立刻收起笑容,很嚴肅地告訴他:“不行?!彼峦律囝^,也就作罷了。
經過類似的很多事件之后,我在權威和朋友兩種角色中間漸漸找到了平衡點——當孩子遵守家庭規則時,我是他的朋友;當孩子違背規則或任性胡鬧時,我是權威。
用鼎鼎的話來說:“我乖的時候,爸爸是培西;我闖禍的時候,爸爸是胖總管?!?/p>
上行下效,適度空間
(周女士,36歲,事業單位科員)
我女兒姍姍從小在外婆家長大,我父母都是退休教師,雖然他們在教書育人上很有一套,但對外孫女卻百依百順,毫無長輩的威嚴。
只要姍姍一生氣,小嘴一噘,老人就變得毫無原則。不知不覺中,姍姍變成了唯我獨尊的小公主,把老人呼來喚去,一發脾氣就打外婆,瘋玩起來還把外公當馬騎……小區的同齡孩子不喜歡跟她玩,說她是愛哭鼻子的“嬌氣包”。
最糟糕的是,姍姍養成了推卸責任的習慣:不好好吃飯,卻責怪外婆菜做得難吃;不想穿衣服,會說衣服難看;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借口是小朋友欺負她;連走路磕到桌角后都要猛打一通桌子,作為報復。
每當我和老公糾正她“沒大沒小”的毛病時,她會立刻向外公外婆“求救”??吹剿臉幼樱业母改妇蜁覀儼l脾氣??吹脚畠盒⌒∧昙o就如此會“鉆空子”,我感到很難過。
姍姍5歲后,我們將她接到了城里。城里幼兒園的老師比較嚴格,姍姍因為公開頂撞老師被罰了兩次。當她哭著回來訴苦的時候,我嚴肅地告訴她:“老師做得對,小孩子必須學習尊重師長,否則你還有苦頭吃?!?/p>
姍姍看我態度堅決,便知道“家長”和“老師”是一個立場的。她收斂了很多,對權威開始有所敬畏。
此外,我還積極地以言傳身教來改變她。
每天我都帶著姍姍給外公外婆簡短問安。開始的時候姍姍只覺得好玩,潛移默化中她漸漸感受到了我們對老人的敬畏之心。我常常給她翻看舊相冊,講述外公退休前的工作成績。我們給餐桌劃分了固定的位子,外公坐在“尊位”;每次吃飯,我們總是先給老人盛飯;看電視時,我總是把電視遙控器遞給爸爸或媽媽,看什么節目,由他們說了算……
我認為,適當的空間和距離,有助于孩子形成對長輩的敬畏之心。所以,我告訴姍姍,外公外婆的房間不能隨便闖入;外公外婆聊天時不能隨便打斷;進外公外婆的房間一定要征得他們的同意。平時我和老公也是這么做的。在我們的建議下,外公外婆也適當拉開了一點與外孫女的距離,他們報了老年大學,每天堅持學習。我們告訴姍姍:“外公外婆這么大了還堅持學習,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榜樣?!?/p>
以前,外公外婆整天圍著姍姍轉的時候,姍姍叫外婆“紅太狼”,說外公是“沒有用的糟老頭子”。如今,老人們和她拉開了一點距離,她反倒開始尊重、愛戴他們了。
有一次,我邀請父母參加我單位的家屬聯誼會。當他們因為自己普通話說得不好而拒絕的時候,姍姍說:“外公外婆,你們一定要去啊,你們可是我媽媽的榜樣呢,也是我的榜樣!”
姍姍的幼兒園老師也給我們反映,說姍姍對老師很有禮貌,在小朋友喝水的時間,姍姍是班上唯一一個遞水杯讓老師喝水的孩子。
隨著姍姍各方面能力的增強,我們漸漸賦予她更大的空間。我請外公外婆不要在姍姍獨自玩耍的時候去打擾她。他們開始覺得很難接受,但慢慢地還是適應了。如今,姍姍可以與布娃娃對話半個小時,還能夠自己編出各種故事,外公外婆則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
吃過晚飯,姍姍要做幼兒園興趣組的作業。她習慣性地要“黏”著父母陪她做。我和老公對她說:“你可以在我們身邊做,但這不等于說爸爸媽媽要和你一起做。你有你的空間,爸爸媽媽有爸爸媽媽的空間,如果你需要我們幫助,一定要禮貌地發出請求?!?/p>
就這樣,姍姍感覺到大人都有大人的事情要做,她只是家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家庭的中心。她漸漸習慣了獨立完成作業,并對大人的幫助表示感謝。我們雖然和女兒分享同一個書房,但并不經常被打擾,我只要時不時地瞄一下她就行。看著她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心里非常高興:此刻的姍姍,顯然把我當成了幼兒園的老師——我可以監督、指導她,她卻不能“霸占”我太多時間。
每到周末,我們和姍姍常玩一個《你好,董事長》的游戲:早晨,扮演“秘書小姐”(我給她梳個職業發型)的姍姍拿著文件夾敲開書房的門,我或老公扮演“董事長”。我們會詢問姍姍當天我們有哪些安排(事先都已經告訴過她)。姍姍會向我們一項項匯報,并告訴我們她當天的某個時間段打算完成什么任務。在這個游戲中,姍姍不知不覺地建立起了對父母權威的認識,她意識到父母和她之間除了親密的朋友關系之外,還有一種“上下級”關系。
姍姍非常愛玩這個游戲,不止一次地問我:“媽媽,我什么時候可以升職?。俊蔽覇査骸澳阋绞裁绰毼荒??”她認真地說:“我要升到HR,和杜拉拉一樣。”
親子之間,保持“距離”
(黃曙杰 上海橙心教育心理咨詢機構資深兒童心理咨詢師)
孩子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個體,尤其是青春期前期和學齡前的兒童,更需要父母的照顧,他們的社會化程度不高,所以家長與他們的關系肯定要更為緊密。但緊密并不意味著沒有距離,更不意味著可以縱容孩子。
這關系到父母在整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角色的認知和調整。孩子出生后,父母首先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當孩子會說話會走路以后,父母要增加扮演一個新角色——好玩伴,通過和孩子做游戲來促進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隨著孩子社會化進程的開始,父母又要承擔教導者的角色,教育和引導孩子在各種情境下做出適當的社會行為,并向孩子灌輸社會禮節、行為規范,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等。這種教練的角色,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達到頂峰。這些教導和父母對孩子一貫的關愛是不相矛盾的。
由于孩子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局限,他不能區分社會情境對人有著不同的要求;大腦神經系統抑制功能的發展不完善,也讓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行為的能力。這時,家長就需要在孩子身邊通過規則和紀律來幫助他們。
上文中的歐陽先生,陪兒子鼎鼎玩耍的同時,也引導兒子理解和接受他的管教和他制定的規則。怎樣適時地理解和靈活轉變家長的角色,此時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和鼎鼎一起玩的時候,歐陽先生認為自己是鼎鼎的朋友,朋友的含義是雙方有平等的地位,互相幫助,互相商討共同的問題,但在鼎鼎的年齡段,其認知發展水平還達不到完全理解朋友的這種含義,所以他有時會鉆空子,讓親子關系滑向對孩子過分溺愛和縱容的失控狀態。
在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始終要把握好自己在大部分的親子互動時間里始終是一個權威教導者的角色——這不影響家長可以民主地管理有關孩子的事務,多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引導孩子做出符合家長價值觀的決定。也只有到了孩子青春期時,家長才可以慢慢加進去自己是孩子的朋友這樣一個角色,這才符合青春期少年自主意識覺醒、抗拒權威、關注友誼等心理發展特點。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鮑姆林德的研究結果表明,家長的教養行為分三種:權威專制型、容許型和權威開明型。權威專制型的母親會以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子女的行為,強調父母的絕對權威和孩子的絕對服從,不大鼓勵孩子意見的表達與親子溝通;容許型的母親對孩子的控制最少,接納他們的一切沖動、期望和行為,很少使用懲罰與要求。權威開明型的母親會制定合理的行為標準,然后以堅定的立場去貫徹執行,同時用尊重的方式、溫暖的情感去鼓勵孩子的獨立性和個性表現,親子之間采用開放的溝通方式,只是必要時才會使用父母的權威。
在其對110名3~4歲的幼兒進一步觀察研究后發現,權威專制的母親教導出來的孩子脆弱不成熟,容許型的母親教養出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強,成就動機較低,而只有權威開明型的母親能養育出能干友善型的孩子。而且,這些教養方式的影響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其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童年形成的行為特質會一直持續到青少年時期??梢?,適當的親子距離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是有利的。
在目前中國正常家庭的育兒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容許型的教養方式居多,尤其在那些和祖輩一起生活的家庭中。這時年輕的父母就應說服自己的父母,通過讓孩子觀察學習,來培養孩子尊重權威的意識。這一點姍姍的母親就做得較好。她通過以身作則、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孩子學會了規則意識、感謝和感恩、尊重長輩的時間和空間、獨立完成作業等良好行為習慣和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權威專制的教養方式,形成的親子關系距離有點遠,容許型的又太近甚至沒有距離,只有權威開明型養育方式形成的親子距離才是適中的,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有些父母或許只有科學育兒的觀念,實際生活中卻找不到具體的方法來實施。我們認為,具備保持親子距離這種意識至關重要。只有家長具備了這種意識,理解了父母的角色定位和教養方式是建立在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上的,才能夠根據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個性,創造性地設計出一些方法進行實踐,就像姍姍家的《你好,董事長》這個游戲一樣,讓家庭教育充滿智慧和樂趣。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