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金娜
如果這世上有一種能永久消除某種情緒的神奇藥水,我選擇的消滅對象一定是妒忌。恐懼、悲傷、憤怒、失望,都是戳人心神的冷刀暗箭。但能在刀刃上附加劇毒的,唯有妒忌……
敢說沒嘗過妒忌滋味的人世間罕有。從小學時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收下其他女生送的香味橡皮時的滿心不快,到成年后真正和戀人們猜詞疑句的心神恍惚……年齡在增長,戀愛經驗在豐富,我對付妒忌卻始終沒有佳策。直到遇上我的先生,在這段彼此都需要不斷學習外來文化的戀愛關系里,我對妒忌的原理和對抗方法才有了新的思索。
根據我的總結—國人和西方人在對妒忌的看法上有一個本質區別:國人往往認為妒忌雖然討厭,卻無傷大雅;雖使人受苦,卻也反映真情。妒忌的受害者甚至會感到(或被要求感到)甜蜜,因為對方之所以妒忌,全因為在乎。這種帶有受虐傾向的文化,使我們在情感關系里普遍對妒忌采取寬容態度。因為妒忌,女朋友可以堂而皇之剝奪男朋友的QQ、微信使用權;因為妒忌,丈夫們可以不假思索地要求妻子不許穿性感衣服外出……在我們的文化里,這一切源于妒忌的干涉和怨念,都被認為是出于愛,因而會得到同情,不必承擔道德壓力。
而在西方文化里,妒忌是直截了當的低級貶義詞(我在第一次知道這一點時也十分震驚)。好妒的丈夫或妻子,從來都是悲哀笑話的主角。妒忌不被認為是因愛而生,而是自私的表現。它跟關心在乎毫無關系,卻是缺乏信任能力、低估自身價值、濫用占有欲的直接證明。而這幾點,在西方文化中都是會引發羞恥感的品格缺陷。
既然妒忌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落在每顆心上時都一樣酸蝕無力。那么妒忌和厭惡妒忌的文化,如何相容?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不外乎兩種:對外進攻,或自我排解。而在排斥妒忌文化中成長的西方人,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后者。自我排解并不會把一個人變成圣人,它同樣是以維護自己利益為驅動。只是,這種方法更高雅,更有尊嚴,傷害周圍人的可能性更小。當人們進入一段嚴肅排他的關系,都會以達到一個基本共識為前提,那就是維系忠誠沒有方法可循。除了愛與信任,其他野心都超出了凡人的能力范圍。
或許因為性格使然,我從青春期以來一直異性朋友眾多,但我先生從不為此爭風吃醋,連我這些異性朋友也都在為他們得到的友好待遇感到開心之余輕微納悶,說我先生真是個酷人。
我問先生怎么做到這么寬心。他說:“百分之百的寬心不可能,但每當覺得妒忌心要發作,我就會去想,你為什么要選擇和我一起度過大部分生命?答案一目了然,因為你愛我勝過任何其他人,我是勝利者。那么,任由一時半會兒的不良情緒暴露自己的不自信,又讓你感到信任被質疑,就實在是得不償失。我妒忌得越多,就越會在你面前成為自卑的人,離勝利者的形象就越來越遠,那才是真把我置于喪失魅力的危險。”
這種思維方式在我看來如此驚艷,聽完這番話后我幾乎立刻決定將它納入自己的價值觀,虛心實踐。每當自己的妒忌心要發作,便先抽出身來問自己三個問題:我自卑的理由是什么?我有沒有相信他就像我被他相信的那樣?我的不安情緒被他發現之后會有什么好處?這些問題想完,妒忌情緒便已消解大半。
妒忌本身是一種不治之癥,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人類徹底告別它的陪伴。但我們與其任它蹂躪,不如換一種有尊嚴的方法跟它相處:妒忌來臨之時不恐懼,不自傷,不亂腳步,不去問心中的魔鏡誰是天下最美的人,而要告訴魔鏡,自己就是當下的勝利者。未來的事,除了自強不息,我們真的管不了那么多。充滿驕傲地活在當下,已是大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