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
“精力過剩”只因寶寶腎上腺素較多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科爾辛卡博士的一項專題研究發現,在學齡前幼兒中,“精力過剩”者所占的比例不小于10%。“精力過剩”的孩子大多聰明、好動、反應靈敏、好奇心強、感情豐富,同時也比一般同齡孩子更為頑皮,比如喜歡惡作劇或出壞點子,會更貪玩、任性而且不服管教。孩子的“精力過剩”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體內有一種內分泌腺素―腎上腺素的成分會明顯高于普通孩子,而這是他所繼承的基因帶來的。正是在這種激素作用下,他們的心跳頻率通常較快,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往往也較為強烈。
肥胖孩子人際關系遇冷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3個版本的兒童故事對4~6歲的126名兒童進行調查。每個版本中故事情節都是一樣的,但主要人物“阿爾菲”分別被描繪成體重正常的男孩、超重的男孩或殘疾男孩。結果顯示,肥胖的“阿爾菲”在受訪小孩中極其不受歡迎,讀到肥胖版故事的43名兒童中,只有1人想與他發展友誼。孩子們對與體重正常或殘疾的“阿爾菲”交朋友卻沒有疑慮。一些胖孩子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子女從5歲開始就已被社會孤立。
“虎媽”培養不出
更優秀的孩子
針對《虎媽戰歌》中的觀點,得克薩斯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科學副教授金秀堯研究發現,和被歸入“支持型”與“隨和型”父母的孩子相比,在學術成就和情感健康方面,“支持型”父母的孩子排名第一,其次是“隨和型”父母所養育的孩子,最后是“虎媽”“狼爸”的孩子。在學業和社交方面,“虎媽”“狼爸”的孩子同樣表現最差,抑郁和焦慮水平最高。
美國父母更愿意讓老人照顧孩子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近日發布了《少子化時代中美家長育兒態度調查報告》。在“幼兒上托幼機構之前,由誰來照顧孩子”問題上,由母親照料,中國為49.5%,美國為79.6%;父親照料,中國為24.4%,美國為36.4%;一方祖輩照料,中國為63.4%,美國為20.9%;雙方祖輩照料,中國為12.1%,美國為8%。但有意思的是,對“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寧愿雇保姆也不讓老人照顧寶寶”這一問題,美國家長的反對態度卻比中國家長更為堅決。美國的年輕父母更愿意選擇老人來照顧孩子,而非保姆;中國家長卻不如美國家長“旗幟鮮明”地選擇老人照顧孩子。
嬰兒的意識反應其實和大人一樣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機構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便擁有一種跟成人相似的意識反應。研究人員讓80名月齡分別為5個月、12個月和15個月的嬰兒觀看人臉,實驗結果表明,所有嬰兒大腦中均出現了與成人相同的標志著意識的延遲非線性反應。不同的是,嬰兒所需的反應時間更長。
男性大腦對寶寶哭聲免疫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女性的大腦有著特殊結構,這決定了她們對寶寶的哭聲非常敏感,而男性則似乎根本沒有此類反應。美國國家兒童研究所安排18名男女接受測試,結果顯示,女性在聽到孩子的哭聲后會馬上做出反應,而男性大腦則繼續處于休息狀態。有孩子的男女與沒有孩子的男女之間對此不存在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