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壘 沈庭云 張勇超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投入兵力80萬,解放軍投入兵力60萬,但決戰的結局卻是解放軍大獲全勝。回顧淮海戰役雙方決策的整個過程,國民黨軍并非完全沒有獲勝的機會,但由于其不思進取、協調不力等主觀原因,這些機會最終都失去了。粟裕斗膽直陳毛澤東改變戰略
1948年初,我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后,南線戰場迅速朝著有利于我軍的方向轉變,山東和西北戰場我軍均開始反攻,但在中原地區,國共雙方仍處于一種拉鋸狀態。
受之前挺進中原舉措獲得成功的鼓勵,1948年1月27日,毛澤東做出了由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一、四、六共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的決策,試圖以此打破中原地區的僵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躍進江南”決策。
在渡江南進休整期間,粟裕對中原戰場和全國戰局反復考慮,最終形成了不同于中央軍委的完整看法。粟裕認為,以三個縱隊躍進江南,雖然可以對國民黨軍造成威脅,但并不能調動國民黨軍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師)。
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軍委進行了報告。隨后,粟裕受毛澤東邀請進行當面匯報。聽完匯報后,毛澤東立即采納了粟裕的建議,作出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決定。
1948年6月17日,華東野戰軍進攻國民黨軍據守的河南省省會開封,國民黨慌忙應戰,決定中原戰局走向的豫東戰役隨即爆發。是役,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和中原野戰軍聯合作戰,共計殲敵9.4萬,我方傷亡及其他減員僅3.6萬。豫東戰役使整個中原戰場的戰局出現了利于我軍的轉折。杜聿明施妙計國民黨遲遲未實行
豫東戰役后,中原地區的僵局被打破,面對這種形勢,只有主動出擊的一方才能獲勝。國民黨方面對此確實也曾有過考慮。
1948年8月,國民黨軍統帥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向南京國防部建議:趁華東、中原野戰軍分離作戰之際,集中華東國民黨軍機動兵團,先尋找華東解放軍一部決戰,予以殲滅后,再消滅華野主力,歸復山東。同時,以華中國民黨軍進攻豫西地區,阻止中原野戰軍向東配合華東野戰軍。
但南京國防部對此反應遲鈍,直到9月下旬才完成各方面的協商工作。此時,動作迅速的華東野戰軍,早已對國民黨軍據守的濟南展開了新的強大攻勢,國民黨軍又一次處于被動地位。
此后,杜聿明又將先前的想法加以完善和發展,提出了完整的《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該計劃命中了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大戰略集團處于分離狀態這一要害。但就在10月15日,也就是《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將要實施的這天凌晨,杜聿明突然收到南京國防部急電,命其隨蔣介石飛往東北。原來,東北地區的遼沈戰役已經進行到關鍵階段,決定戰略要地錦州即將失守,蔣介石不得已要杜聿明到東北戰場救急。
杜聿明走后,不思進取、只求一時茍安的劉峙立即中止執行《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至此,國民黨軍失去了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