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 吳美君
日本首相又一次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2013年2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啟程訪美之前,接受了美國《華盛頓郵報》的采訪。安倍說,同日本和其他亞洲鄰國的沖突是中國根深蒂固的需求,意在鞏固自身的政治支持。日本將阻止中國“掠奪他國的領土”。
在中日交往史上,這算是相當嚴重的言辭攻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是這樣回應的:“(安倍)公然歪曲事實和攻擊、抹黑中國,人為制造地區緊張,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方嚴肅要求安倍晉三作出澄清和交代。”但日方并沒有道歉,反而把責任賴給《華盛頓郵報》,稱報道并不屬實,導致了誤解。
“日本的陰謀是徒勞的”
由于歷史、領土等多個方面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國和“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之間不時發生外交言辭上的戰爭。這導致中國外交部不得不屢次嚴正回應,嚴正交涉,嚴正抗議。
上一次比較激烈的情況出現于2012年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的亞歐首腦峰會上,這是中日兩國政府首次在國際會議上就釣魚島“國有化”的問題進行公開爭論。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發言中強調,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在接下來的會議討論中,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作出反駁,說:“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楊潔篪再次反駁:“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會場氣氛一時變得相當緊張,主持會議的老撾總理不得不出面“調停”,制止爭論的繼續。然而當野田退席去參加首腦會談之后,留下的日本外務省外務審議官又提起了話茬,指責楊潔篪的發言是“充滿惡意的發言”,中國外交部官員立即作出回擊,說“日本的陰謀是徒勞的”。
日本埋怨中國態度不好,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05年5月,由于此前發生了參拜靖國神社、沖之鳥礁、釣魚島等一系列比較敏感的摩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訪日期間拒絕會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攻擊中方這樣做“沒禮貌”,他說:“(中方)連一句道歉也不說,這情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是不會發生的。”中國外交部對此反駁道,吳儀訪日期間,“中日會晤沒有一個必要的、合適的氣氛”。
“失去理智的瘋子”
一些“宿敵”國家之間的“嘴仗”令人哭笑不得。
2002年,巴以沖突正酣,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在一次向全國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嚴厲批評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
沙龍說,“阿拉法特阻礙了中東地區的和平”,是“整個地區危險的根源”。沙龍還在講話中表達“可憐”,稱以色列為了達成停火協議進行了很多努力,但以色列每一次停火努力所得到的,除了恐怖襲擊,還是恐怖襲擊。
顯然,這只是鐵血總理為了軍事行動所做的準備工作,沙龍發言的主旨就是表示,以色列將“向恐怖主義宣戰”。
對此,阿拉法特的反應是:“沙龍是失去理智的瘋子。”
另外一對經常拌嘴的國家是朝鮮和韓國。
2012年11月,就在韓國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韓國統一部指責朝鮮對韓國大選的干涉太多了——所謂的“干涉”,指的是朝鮮評論韓國大選的次數增多。這讓朝鮮相當氣憤,朝方表示“這是觸犯朝鮮最高尊嚴的行為”。
要知道,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朝鮮難以同韓國匹敵,但在“打嘴仗”方面,朝鮮絕對不會吃虧。2012年4月,朝鮮軍方曾發布通告,稱將在“三四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剁碎“李明博耗子集團”。
“流氓國家”
美國在“打嘴仗”時有一個習慣招數——先說對方是“流氓國家”。伊朗、伊拉克、朝鮮、敘利亞、利比亞……不少國家都曾被美國列入“流氓國家”名單,這些國家當然也不會坐視美國的指責,而是果斷罵回去。
2004年8月,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剛剛結束一個多月,朝鮮就和美國吵了起來。小布什曾經將金正日稱為“暴君”,作為回應,朝鮮攻擊小布什是“低能者”,是“讓希特勒相形見絀的暴君”。
美國總統基本上是“被罵最多的領導人”,尤其是小布什。在兩年之后的一次聯合國大會上,小布什又挨罵了,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直接稱他是“魔鬼”。
2007年,查韋斯沒有出席聯合國大會,但尼加拉瓜總統薩維德拉接過了接力棒。薩維德拉在發言中說:“美國總統……也許感覺他們在做有益于人類的事情,但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帝國的工具而已。”
在這次會議上,伊朗被小布什批為“暴政國家”,伊朗總統內賈德在發言時指桑罵槐,反擊美國人權狀況惡劣:“不幸的是,某些國家在嚴重侵犯人權的同時,卻裝作人權維護者。設立秘密監獄、綁架人員、秘密審判、不遵守任何程序……大搞竊聽、竊取郵件,在這個國家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當然,美國吵架的對象遠遠不止幾個“流氓國家”。比如,美國還跟俄羅斯吵過架。
2011年12月,俄羅斯選舉涉嫌舞弊,引發了民眾的抗議風波。美國時任國務卿希拉里稱俄羅斯的選舉不夠公正,俄羅斯官方回應強調,美國的說法“既奇怪又不可接受”。
這次,俄羅斯“打嘴仗”的套路是,勸對方先管好自己的內政問題。俄羅斯官方稱,美國官員應當首先處理好自己國家的選舉問題——美國“各個層面的選舉時,選民投票率都很低”,“美國執政者應當分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設法改善”。
(牟大裕、李云貴薦自《方向》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