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約翰·鄧肯自1993年起長期擔任加拿大國會眾議員,兩年前被任命為住民事務和北方開發部部長,他工作上兢兢業業,聲望頗高,深得民心。但是,最近有件事卻讓他很是頭疼,有人舉報他利用職務之便替別人謀福利。鄧肯一向廉潔自律,從來沒有收受過賄賂,也沒有為別人開小灶走后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當了解事情真相后,鄧肯馬上釋然了。原來,他剛被任命為部長時,在他的選區里認識了一個叫杰克的男子。杰克是個裝修工,妻子兩年前因病去世,獨自一人靠攬零工養活四個孩子,日子過得窘迫不堪。
有一次,杰克的同行因嫉妒其搶走了自己相中的客戶而心生怨恨,誣陷杰克偷稅漏稅并將他告上法院。接下來,杰克面臨的將是停止工作,接受調查。如此一來,他的生活將陷入窘境,孩子們也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鄧肯對杰克的遭遇很同情。他了解事情真相后,決定幫幫他,就寫了一封信給稅務法院。在信中,他介紹了杰克的現狀,列舉了幾個事例來證明他的品德,并承諾由自己來擔保杰克的信譽。
加拿大實行司法獨立,政府官員被禁止介入司法事務,也不得從事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務。因此,法院收到該信后,并沒有買鄧肯的賬,而是繼續按照程序展開調查。經過調查取證,結果證明杰克確實沒有偷稅漏稅的行為。
沒想到,時隔兩年后,有人將此事翻了出來。鄧肯想,自己既沒有接受賄賂,又是出于善意的舉動,只是一封證明信而已,這事只要解釋清楚了就會過去的。
然而,事態不僅沒有平息,反而鬧得越來越大,甚至被拿到政府會議上進行討論。有議員指出,此事明顯是插手司法事務,用自己身份和職務為人謀利,干擾了正常的司法程序,應該受到處罰。而有人卻說,作為一名官員,雖然鄧肯插手司法事務,但他是站在公正的角度,出于善心,本著幫扶弱勢群體的立場才那么做的,而且僅僅是寫了一封信,根本沒必要小題大做。兩種觀點激烈地碰撞著,一時間吵得不可開交。不過,大部分人都認為鄧肯一向工作勤懇,雖然做法不太恰當,但也沒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應該值得原諒。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事不知怎么傳到民眾耳朵里,一時間,街頭巷尾到處都在討論鄧肯和那封信。大部分人雖然同情杰克的處境,但并不認可鄧肯的做法。他們認為,既然杰克沒有偷漏稅,那么盡可以由法院來調查,根本不需要鄧肯從中周旋。而鄧肯既然知道政府官員不得干涉司法,還明知故犯,明顯是觸犯了法律。甚至有人還組織了游行,舉著“不合格的部長”“讓部長下臺”等牌子公開反對部長的行為。
隨著民眾呼聲的高漲,媒體也開始大肆報道。有評論員稱:即使出發點是對的,也不能置法律于不顧!如果縱容此事,那么接下來也許會有更多人跟風,如此下去,法律尊嚴何在?這一把火徹底把鄧肯和政府推上了風口浪尖。
加拿大政府迫于壓力,不得不出面表態:將嚴肅處理此事。最后,鄧肯只好辭職。
雖然是個善意的小舉動,卻因為越過了法律這根警戒線,讓鄧肯惹禍上身,不僅沒有幫到別人,還讓自己丟了官位。
(薛鋼、曹紹明薦自《演講與口才》2013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