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福
光陰荏苒,我在泰和縣審計局從事審計工作已27年,期間參加的審計項目不下幾百個,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1987年的一次企業經濟效益審計。
縣農藥廠自上世紀50年代建廠至上世紀80年代初,一直是我縣的支柱企業、利稅大戶,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可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體制、市場、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經濟效益日漸滑坡,虧損嚴重,以至難以正常運轉,面臨停產的窘境,連工人工資都開不出來,人心渙散。縣政府及企業領導以及全廠干部職工都心急如焚,苦尋良方。1987年初,受縣政府委托,審計局派出審計組對其進行“診斷性”經濟效益審計。
鑒于企業成立時間較長,為了準確找出虧損原因,審計局全體審計人員進駐該廠,將該廠自1980年以來近七年的所有會計核算資料一并進行審計。由于企業規模較大,產品品種較多,成本核算工作細致,會計資料堆積如山,審計工作量非常大。審計組結合企業特點,全體人員分工負責,對企業的財務核算、成本管理、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出入庫環節、產品銷售等方面逐一進行重點審核,并對企業各指標進行量化,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找出企業各項原材料消耗與企業歷史最好水平、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找出差距形成原因,計算企業盈虧“保本點”。
當時我負責計算產品的盈虧“保本點”,將所有生產費用分為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并建立數學模型,在直角坐標系中直觀、形象地顯示盈虧保本點。當時這可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新鮮事,該廠財會人員第一次看到枯燥無味的會計數據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富有動感,并可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都紛紛向我請教,讓我足足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同時審計人員不但引入財務數據,而且還引入相關管理數據,將兩者結合起來審計,發現管理方面尤其是應收賬款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和舞弊行為,致使數百萬元應收賬款雖已被有關經辦人員收回,卻沒有交回廠財務統一管理,滯留在銷售人員個人手中體外循壞,導致企業缺乏流動資金,很難繼續周轉下去,到了幾乎停產關閉的境地。另一方面,審計指出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優化產品結構,杜絕“跑、冒、滴、漏”現象,多生產效益較好的產品,如“殺蟲雙”,少生產甚至停產消耗高、效益低的產品,如六六粉等。
找出了企業的病因,審計組據此寫出了審計報告,指出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力爭救活這個企業。審計組針對企業資金短缺、周轉困難的現狀,建議企業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抓緊清收應收賬款,并出謀劃策,使清收各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清收工作進展很快,滯留在銷售人員手中的賬款全都交回財務科;同時幫助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規章制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發生,降低產品成本,節約管理費用,優化產品結構。
瀕臨停產的企業有了生機,“死錢”變成了新鮮血液,流動在生產線上,工人們不但按時領到了工資,而且還開出了獎金,人人心里樂開了花。企業領導和工人都感激地說:“是審計給咱廠找出了病因,開出了藥方,才救活了我們廠!”
這次審計雖然已過去了26年,但作為我參與的第一次經濟效益審計,卻仿佛就在昨天。作為一名審計人,我由衷地為企業高興,更為自己能為企業開出“藥方”作點貢獻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作者單位:泰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