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娜
冬天的陽光穿過枯舊的樹枝,再零零落落地撒在地上,像一只裂了紋的瓷瓶,雖說沒了完整的容顏,卻還能在裂痕里尋得一份回憶。于是一些有關冬天的碎片也便在這充滿陽光的冬日里循跡而來,斑斑駁駁地落進記憶的狹縫里。
一
冬天的腳步還沒伸進門檻,父親就開始在奶奶的屋里盤爐子。
盤爐子是個技術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得出手,除了要有一定泥瓦匠的基本功外,帶點創新的思維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盤出的爐子才能既實用又美觀。父親經常給人蓋房子,也算是個“大工”,這方面還是很拿手的,所以盤個爐子對他來說不是什么大問題。
搬磚,和泥,砌磚,經過大半天的工夫,青磚紅泥的爐子便盤成了。父親盤的爐子很大樣,像是燒飯的灶臺,這樣的爐子最大的好處就是省炭,在村里人看來,省炭才是硬道理。盤好的爐子分兩個臺面,一個專門用來生火,另一個用來放東西,或者說用來炕東西。“炕”字在這兒是動詞,就是烤的意思。除了衣服鞋襪可以炕外,發面的大瓷盆也可以放上去,這樣就可以節省發面的時間,所以爐臺的其他作用也是很明顯的。
爐子里燒的不是純煤炭,那樣太奢侈,也沒人燒得起,我們一般是用泥和煤的混合物作燃料,我們叫它砟子。砸砟子是體力活,也是由父親來完成。燒爐子的人家一般都有專門砸砟子的池子,池內放上煤炭,先用帶榔頭的大木棍把煤砸碎,再加上塊狀的紅泥。紅泥是從干涸的水溝里挖來的,這是不需要錢的,所以特別的經濟。砸碎的煤炭加上紅泥用水調和一下,再用榔頭砸一陣,這種半硬半軟的東西就是砟子。整個冬天,我們就用砟子來取暖。為了省炭,父母住的屋子里是沒有爐子的,所以冬天,只有奶奶的屋里才暖和些。
記憶里是尋不到爺爺的影子的,奶奶一直和老奶奶住在一起,婆媳兩個一處便是幾十年,倒像是娘倆了。后來有了我們小孩子的加入,便成了真正的老少組合。
奶奶喜歡和衣而睡,無論冬夏,奶奶從來沒有一覺到天明的時候,半夜會起來幾次,給老奶奶端水端藥拿吃的。冬天也一樣,奶奶脫掉外套,貼身的棉襖棉褲便是奶奶的睡衣,只要有事,奶奶一骨碌就爬了起來。
早晨,第一個起床的是奶奶。她窸窸窣窣地摸著火柴,嗤啦一下,火柴亮了,一盞老式的煤油燈也便在黑暗里舉起了那片昏黃的光。咔嚓!咔嚓!奶奶用火錐把封嚴實了的爐子叉開,再用火錐在爐眼里這么一陣亂捅,燃了一宿的爐灰就順著下面的通道落了下來。奶奶再重新添上砟子,然后坐上鍋,一家人的早餐也便在噼噼啪啪的爐火上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一切就緒后,奶奶便開始叫我們起床上學。奶奶沒文化,不會看表,但奶奶的生物鐘特別準,所以我們一般不用擔心早自習遲到。在奶奶一聲聲的呼喚里,我們不情愿地從熱被窩里鉆出來。奶奶麻利地把烤在爐邊的棉襖棉褲遞過來,再把烤好的鞋襪拿過來,于是我們的軀體便從一種溫暖進入另一種溫暖,我們通身便被這種爐火的余溫包圍著,身上暖暖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在爐火邊炕東西也有失誤的時候,早上的黑暗還沒退盡,迷迷糊糊中,右腳的大拇趾總被一種來自地面的冰冷摩擦著,到了教室才知道,原來我的棉鞋烤焦了一個洞。當然奶奶的自責也來了,唉!咋就把鞋放得離爐火那么近呢!我卻為烤焦了的棉鞋暗自高興,這樣我就可以提前穿上母親做的新棉鞋了。
奶奶與老奶奶兩個過早失去丈夫的女人,守著一膛爐火,守著一個殘缺的家,她們用特有的勤勞與堅強把一個破落的家庭支撐下來,讓家重新有了完整的模樣。
二
農閑了,整個冬天,母親都用針線來打發時間。
母親是喜歡熬夜的,冬天的夜晚,母親便圍著爐火納鞋底。錐子與針線在手里交替著,母親先用錐子在鞋底上扎出洞來,再把針線穿過去。嗤啦,嗤啦,麻線一針一眼地從板硬的鞋底里穿過來,又穿過去,像是一首滄桑的老歌,在寒冷的冬夜里充滿了渾厚與深沉。母親把納好的鞋底掛在墻上,鞋底像是一張精致的蛛網,密密匝匝地排滿了蟲子一樣的針腳,卻是密而不亂,橫豎有序。
農村的冬夜里寒冷的,透過窗欞,卻也有一小撮的溫暖在跳動,那是還沒熄滅的爐火?!熬G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逼鋵嵅⒉皇窃娙霜氂械那閼?,冬日家庭的溫馨也是這樣的場景。紅磚紅泥的火爐倒是真真切切,只是酒卻換了內包裝,要用茶水來代替了。這樣的日子,下不下雪也無關緊要,只要渴了,順手拿杯子就是了。
母親把茶杯放在爐臺上,一邊納鞋底,一邊自斟自飲,倒也是份樂趣。整個冬天,母親守著火爐,守著一個破舊的茶杯,一家人的鞋子便在這通紅的火爐旁有了各自的模樣。
其實我們小孩子同樣喜歡爐火旁的碎時光。晚自習一下,我們便急不可耐地從學校跑回家,把凍得胡蘿卜似的小手伸向爐火邊,霎時,一種隱隱的脹痛便在指間蠕動。不過疼痛是暫時的,繼而被一種熱烘烘的感覺代替了。
“地瓜干烤好啦!”母親放下鞋底,從爐火旁邊取出地瓜干。原先煮過又曬干的地瓜干放在爐火邊一烤,一種略微的焦黑覆蓋在上面,里面卻是金黃酥脆,香味便穿過鼻腔欣然而來。
我們吃著香脆的瓜干,再喝著母親泡過的茶水,冬夜的幸福便在這種簡單而又老式的生活里彌漫開來。我們再順便搬個凳子,繼而挨著母親寫作業。
有時花生和爆米花也會在爐火邊派上用場,只要我們喜歡,母親整個晚上都會守著一膛爐火,烤制我們喜歡吃的東西。
生活并不是因為貧窮就減少了快樂,在沒有多少零食可吃的年代,在自家爐火邊烤制的小食物照樣把快樂填得滿滿的。
三
冬天的寒冷總在一場雪后變得更加凜冽,爐火的溫情也在寒冷里顯得愈發可愛。
秋末冬初,姑姑送來了一只小狗,滿月多一點,毛絨絨的煞是可愛。只是母親不同意養狗,在我們這樣的家庭,老的老,小的小,口糧總是緊巴巴的,哪兒還能為狗尋找生路!可我卻極喜歡小狗那身軟軟的小黃毛,還是鬧著讓母親留下了。
在寵物不盛行的年代,小狗是沒有名字的,廉價得就像一片白菜幫子,扔掉也不足為惜。小狗身上的毛是黃色的,我就叫它小黃狗。沒事的時候我就抱著小黃狗玩,小黃狗很貼我,總在我身邊轉來轉去。吃飯的時候,我順便掰下一塊窩頭或者雜面的卷子扔到它嘴里,它就高興地在地上轉來轉去。后來小黃狗也有了點本事,它能表演滿地打滾與叼手絹的才藝,這就足以讓我很開心。只是每頓飯每個人的干糧是一定的,我喂了小狗,家里可能就有人吃不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用小狗的饑餓來取得家人的溫飽。
在冬天的肅殺里,小黃狗瘦弱的身體難以抵擋外面的風寒,所以它很喜歡在爐子旁蹭來蹭去。小黃狗很會找地方,在爐子的下方,有個三四十公分的洞,我們叫它爐傾,那是爐灰下落的地方。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小黃狗就鉆進爐傾里,那兒成了它的安樂窩。
在爐傾里的日子是溫暖的,只是也有讓小黃狗心急火燎的時候。捅爐灰是不定時的,很多時候并不去注意小黃狗是不是在下面,一堆爐灰下去,小黃狗便被燙得汪汪直叫,一溜煙地跑開了。不過小黃狗也不長記性,還是經常往爐傾里鉆,時間一長,小黃狗的身上便這兒一撮毛燒焦了,那兒一撮毛燙沒了,滿身像長了瘡,實在難看得很。
燙傷的小黃狗變得越來越難看,家里人都不喜歡它了,我有點為小黃狗傷心。我有時會拿著梳子為小黃狗梳理身上凌亂的毛發,可那些毛發幾乎成了一個疙瘩,梳都不開,每梳一次,小黃狗都極不情愿地汪汪直叫。小黃狗身疼,我心疼,所以也就不再梳了,隨它去吧。
食物的匱乏還是讓小黃狗處在了生命的邊緣,盡管我偷偷塞給它食物,但還是改變不了挨餓的命運。兩個多月下來,小黃狗瘦得皮包骨頭,再加上滿身被燙的傷疤,簡直就像一只乞丐狗,只落得了別人的奚落。
一個寒冷的午后,我竟然找不到小黃狗了。后來,在西屋的桌子底下,我發現了已經站不起來的小黃狗。受凍挨餓已經讓小黃狗無力支撐自己的軀體,它渾身顫抖著,兩眼哀怨地看著我。我心痛極了,趕緊給它灌了點玉米粥,它卻不張嘴。我想它一家是凍壞了,又趕緊把它放在爐火邊?;鹈绨l著微黃的光,熱量也慢慢傳遞到小黃狗身上,可它好像感覺不到,依然沒有氣力。我把半塊卷子掰成小塊放在它嘴邊,它也沒張嘴。我心里凌亂著,不知怎樣才能讓小黃狗好起來。上學前,我又把小黃狗放進了爐傾里,希望它可以好起來。整個下午我都無心上課,只惦記著奄奄一息的小黃狗。放學后,在堂屋的門口我一眼就看到了小黃狗。它僵硬地躺在地上,已經閉上了哀怨的眼睛,我的眼淚也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我知道,錯在我,如果不能對一個弱小的生命負責,就不要拿它來玩樂。小黃狗原本該去一個富裕的人家,而我卻用幼稚提前結束了它的生命。小黃狗走了,我的心受到了譴責,從此,我再也不養狗。
綠色之外韻味
大巴在高速公路上飛馳,一片片綠色的田野不情愿地逃出視線,飛快地向后撤去,我的心情卻因這片綠意而飛揚著。
或許是長途顛簸的疲勞,坐在車里,人的精神也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沒有絲毫生機。沉靜久了,就會有另一種聲音來造訪,不知誰冷不丁打了響響的噴嚏,那聲音之大,仿佛要把車撞起個大包。大家在迷迷糊糊中被驚醒,這才呵呵地笑著,把酸痛的脊背來回晃一晃,伸個懶腰,然后七零八落地打著呵欠,也有人哧哧啦啦地從包里往外拿東西,那份沉默才慢慢退去。
坐在我旁邊的是幾位年輕漂亮的古箏女教師,陽光隨意地穿過玻璃,映著她們恬靜而柔美的面容,那種從骨子里透出的優雅與高傲像尊貴的女神一般和著溫暖的陽光一起婉約成一道另人眩目的色彩。
對我這個不懂韻律的“門外女”來說,會彈古箏的美麗女子簡直讓人羨慕的有點嫉妒。有好幾次,我都想沖破沉靜和她們探討關于音樂或者近似音樂的話題,可想來想去,總覺自己太淺薄,就像穿了背心再套馬甲,怎么遮蓋都會露馬腳,反而尷尬了自己。但也不能說自己一點音樂細胞也沒有,要說能與音樂占點邊的話,吼兩句流行歌曲還是嚇不倒人的。
從鄉村的偏僻走進城市的繁華,雖然在地理位置上也算是一個城里人,可我的眼睛還是經常被一片片的土地所誘惑。我喜歡看土地上長出綠絨絨的莊稼,喜歡看一排排莊稼快樂成長的樣子,喜歡聽一株株莊稼拔節抽穗的聲音。換句話說,在骨子里我還是非常鄉土的,從小在坷垃堆里長大,那份帶土的質地竟不容易改掉,這一點不用別人說,我自己就清楚。
當窗外馳騁的綠樹把我的眼睛扯得暈眩,我不得不把視線從窗玻璃上移開,然后扭過頭來,也調整一下自己的坐姿。
找不到合適的話題,又不想讓自己懈怠在時間的流失里,于是我打開包,拿出一本《文苑》雜志來打發寂寞的車程。一般在旅途中我都會帶一兩本雜志來調節自己的心情,一是用來消遣,二是讓自己的腦子多裝一點東西。長篇大著這個時候我一般是不帶的,盡管自己喜歡看長篇,可感覺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太少,就像急急趕路中的一頓大餐,精華是有了,匆忙塞進肚子,消化卻不那么容易,說不定還會引起不良,所以短小精悍的文字于旅途中的我來說,欣賞起來更為合適。
我的目光在文字里游弋,可還是不夠專注,忽然就感覺視線的邊角有一片綠意在移動,我又把視線投向窗外。真得呢!一片片整整齊齊沒有絲毫雜質的“綠絨毯”讓我的目光生出些許驚喜。遠遠看去,那是怎樣的一種平整啊!就像用壓路機把高低起伏的部分給壓平一般,竟然沒有絲毫的波瀾,簡直是一種非同尋常的設計。那成片的綠野看上去非常得開闊,睜大眼睛望上半天,視線才好不容易碰到遠處模糊的邊緣,然后目光再折回來,又會落在那片平整的綠野上。
我興奮之余,大聲地歡呼著:“快看!好平整啊!像綠絨毯,好大的綠絨毯!”我的尖叫聲再一次把沉靜扯破。優雅的女子抬起頭,漫不經心地把目光投向窗外,立馬再把視線收回來?!笆裁淳G絨毯!真會想像,不就是莊稼么!那是小麥,要不就是韭菜。大驚小怪,不說了,好土。有人悻悻地駁了我的驚喜,然后繼續她慵懶的困倦。
我的興奮沒有引起別人的共鳴,此時我就像一只落單的喜鵲,除了自鳴自唱之外,沒有一個人來捧場。我忽然感覺,處在優雅的群落里,一個不優雅的人竟然顯得那么的俗不可耐。
其實我也是喜歡古箏的,但我卻不懂,我喜歡它,純粹是喜歡它的聲音,喜歡那種清越脫俗的音調,喜歡那行云流水般淺淺低低的韻律。壓抑的時候我會在《云水禪心》里傾聽“風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的清寂;孤獨的時候我會在《高山流水》中體會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韻韻依依。
試想,在流水一般嬌柔清麗的古箏韻律里,在裊裊升騰如夢如幻的煙幕里,一群婀娜的女子,在“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空靈里,在唇紅齒白倩笑嫣然的嫵媚里,冷不丁跳進一個布衣布裙素面朝天的女子,還把一曲不入流的鄉間叫賣調撥的極高,那陣勢,絕對是極其的冷淡與對立。
不是別人的不好,只是自己的不合時宜。在尷尬里我終于明白,有些音調不是可以任意調和在一起的,并非和弦的東西,強加在一起,反而削弱了它的音質。別人不喜歡而自己以為好的東西,還是放在心底不去張揚,只有獨享它的美妙了。
我知道,莊稼與我是有特別感情的,我喜歡莊稼,就像父母鄉親喜歡我一樣,是不分年代與地域的。莊稼在綠色之外,也是有著特別韻味的,即便單調,即便沒有古箏一樣的優雅,我也一樣喜歡。
(責任編輯/孫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