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富亮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數學運算是數學學科的重要內容。新課程標準對數學運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會根據法則、公式進行數、式、方程的正確運算和變形,而且要理解運算原理,根據問題條件,尋求合理簡便的方法。隨著計算機、計算器的普遍使用,學生的口算、運算能力慢慢淡化。本文從以下兩方面來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一、運算層次與技巧教學
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外,教師要強調:數學運算是有層次性的。教學中應一步一個腳印地走穩,打好基礎。數學中的運算大多是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的,但運算中選擇的概念、公式、法則、方法不同,繁簡各異,因此,數學運算也具有靈活性。數學運算只抓住一般的運算規律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在平時的學習和練習中,注意收集、歸納、總結、積累經驗形成技巧,提高運算速度。同時也要掌握口算能力,培養一題多解的能力,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通過對例題的各種解法,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從中歸納出最簡單的解法,使運算準確、恰當、合理、簡捷。
例1(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92頁例2可列出如下方程組來解。
解方程組:
5x=2y…(1)500x+250y=22500000…(2)
解法1:代入法(略)
解法2:加減法(略)
解法3:設參法
由(1)設x=2k,y=5k代入(2)得:1000k+1250k=22500000
2250k=22500000
k=10000
所以x=20000,y=50000
所以原方程組的解是x=20000y=50000
解法4:拆項比較法
化簡(2)得:2x+y=90000…(3)
由(1)得:2x+y=3y-3x…(4)
把(4)代入(3)得:3y-3x=90000,即y-x=30000…(5)
(5)+(3)得:x+2y= 120000 …(6)
(5)+(6)得:3y= 150000,
y=50000
把y=50000代入(1)得:x= 20000
所以原方程組的解是x=20000y=50000
這樣學生掌握解題的多種方法,就能把握解題的靈活性和解題的“簡捷算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解法,從而提高運算的速度。
二、概念、公式、法則教學
數學的概念、公式、法則是數學運算的依據。數學運算是邏輯推理,是根據有關的運算概念,利用公式、法則從已知數據及算式推導出結果。在教學中既要使學生了解怎樣運算,還要明確為什么要這樣運算。在新概念、公式、法則教學時,從學生接觸過的具體內容引入,也可靈活地從數學問題提出,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概念、公式、法則作全面的分析和判斷,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揭示概念、公式、法則的本質。在學生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明確條件和結論,以及它們的使用范圍后最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概念、公式、法則的理解與記憶。對一些相關聯與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法則,可指導學生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或對比來記,這樣才能保證運算的合理性。例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時,可指導學生結合已知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4x=2x-6
解:移項得:4x-2x=6
合并同類項得 :2x=-6
系數化為1得 :x=-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4x<2x-6
解:移項得:4x-2x<-6
合并同類項得:2x<-6
兩邊同時除以2得:x<-3
這樣學生只需要注意最后一步,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的兩邊如果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即可。
另外,及時回收教學效果反饋的信息,通過練習及時鞏固,一旦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使錯誤不再重現,從而培養學生運算的正確性和敏捷性。
例3:計算5-{-4-[3-7-(4-5)]-6}
誤解:5-{-4-[3-7-(4-5)]-6}
=5-[-4-(3-7-1)]-6]
=5-[-4-(-4-1)]-6]
=5-(-4-5-6)
=5-15
=-10
誤解的原因在于四則運算混亂,以及有理數的減法運算中運算符號與性質符號相互混淆。
學生運算能力差,普遍表現為運算不正確,就是在運算中出現了概念、公式、法則等知識性的錯誤。運算能力的培養,除了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概念、公式、法則外,還必須教會學生靈活地運用公式,同時通過對例題的各種解法,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從中歸納出最簡便的方法。另外,要求學生認真讀題、審題,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養成良好的驗算方法和意識。
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標、有意識地進行長期的滲透,通過各種訓練,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牢固掌握概念、公式、法則,逐步領悟運算的實質,就能使學生養成正確、合理、快速進行運算的習慣,提高運算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成績。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