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生
我所居住的綿竹市漢旺鎮是“5·12”汶川重災區,曾遭受到毀滅性破壞。如今的漢旺新城是平坦的柏油路,交叉的河流,休閑的小道,湖面的廊橋,錯落有致的花草、樹木,統一規劃建設的居住小區,就像是一座公園里的城鎮。特別是三、四月份春暖花開的季節,桃樹、李樹在彎曲的溝渠河邊、在田野中、在白墻青瓦房屋的小區相間隔的綠化帶上,綻開粉紅色或白的花朵的美景,每次都讓我感覺像兒時童話片中的仙境一樣。早、晚,窗外白鷺在空曠的草地上安詳的覓食、嬉戲、翩翩起舞、飛翔、盤旋……
居民都居住在統一修建的各個小區之中,房屋建筑充分考慮防震抗震因素,每棟樓房只有三層或四層并且單元獨立,小區道路、活動場所、停車場、綠化等功能齊全。雖然大家在這樣的小區新城中居住生活了兩年多時間了,但人們在閑暇的時光里談論,仍不時感慨:不是“5·12”汶川地震,我們許多人住不上這樣好的房子、生活在這樣好的環境。漢旺新城鎮只是整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上百個新城鎮的一個,我有機會看到地震新建的北川、汶川、映秀等縣城鄉鎮,都是比地震以前更加美麗、宜居。
汶川大地震僅四川省受災面積達10萬平方千米,受災人口逾千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但經過三年左右的災后重建,勝利完成了災后的重建任務。這樣偉大的成就,是許多人想都不敢想象的結果。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在較大范圍遭受毀滅性的災害時,對災后的救助安置和用三年左右的重建時間取得像汶川大地震后這樣的成就。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涉災范圍大、受災群體多、受災損失大的情況下,救災和災后安置得到人民群眾普遍滿意的效果,是源于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的在大災面前永不屈服、團結一心、奮勇拼搏的中國精神;是源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使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的中國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揚。
面對災難,中華兒女團結一心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各族人民關心災區、牽掛災區的同胞,全國上下迅速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的磅礴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車車救災物資迅速從全國各地及時運往災區,解放軍和各類專業救援隊伍以及無數的志愿者奔赴災區抗震救災,幫助安撫遇難者家屬等。許多受傷群眾都及時轉送到全國各地醫院救治,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慰問、關愛,他們都深切地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在整個救災的搶救和安置階段,先后有20多萬的志愿者、400多支專業救援隊伍、9萬多名醫務工作者和10萬余名解放軍官兵活躍在抗震救災最前線。成千上萬的無償獻血者、社會各界捐款600多億元。無論是志愿者人數,還是志愿獻血人數和自愿捐款捐物人數都創造了世界抗擊自然災害的歷史之最,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改革創新的思想,對災區進行恢復重建
在安置好受災群眾的基礎上,為更好地表達和體現全國人民救助災區的熱情和力量,國家統一部署了全國19各省市承擔對四川災區的對口支援建設任務,利用一省一城對接進行建設。來自全國不同省、市的援建者,他們的援建不只是在受災地上簡單地恢復以前的模樣,而是懷著一顆自己和所代表的省、市人民希望為災區人民建設更加美好家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與當地人民一起進行重建的。建設者們智慧設計、辛勤勞動,用不到三年的時間在災區創造出一幅比受災前更加美麗的畫卷,使災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許多地方成為外地人羨慕的美麗景點。有的援建省、市還根據災區的條件、積極引行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如江蘇省揚州市援建者針對綿竹市九龍鄉山區高山和平壩結合較好的條件,引進了滑翔傘項目,吸引了大量當地和外地中、青年旅游者駕駛滑翔傘,體驗天空中自由飛翔、充滿刺激的樂趣。為當地鄉村旅游打造了一張很有特色的名片,為帶動當地鄉村旅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
使中國精神更好地發揚光大
當“5·12”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成立全國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組織全國力量進行救災搶險,布置恢復重建。既充分代表和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同時也使全國人民的抗震救災的力量得到協調整合、高效運作。救災工作在全國上下一心,有序、高效的組織中運行,受災群眾得到迅速拯救和安置。時隔三月,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按時在北京舉行,中華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怕困難、團結一心、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隨著恢復重建的勝利,又向世界展現的人間的“奇跡”。使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得到弘揚和升華。
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的偉大勝利,使災區群眾更加深切體會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體會到全國各族人民的關愛,增強了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思想意識,進一步增強了作為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向世人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人民空前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團結一心、改革創新、努力拼搏精神,昭示了中國精神偉大力量。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