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何遠輝 曹強
摘 要:通過對肩肘倒立教學的分析,本文就體育課中教學設計問題提出了“宏觀設計,突出整體”“把握精髓,攻破難點”“精講多練,準確扼要”等策略,倡導簡潔、有效、樸實的設計方式,提高學生技術動作練習的實效性。
關鍵詞:遞進;相扣;設計;精髓;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7-0056-02
肩肘倒立教學是中小學體操教學中常見的動作之一,從系統論角度認識,每一體操技術動作都有若干個環節和銜接技術組成,若干環節中有一個核心技術。肩肘倒立動作由三個環節組成:起始環節——身體后倒,兩腿上舉挺髖,兩臂壓墊;中間環節——兩手撐腰,夾肘立腰;結尾環節——伸腿展髖。這三個環節中,起始環節是助跑器,給順利完成動作帶來動力;中間環節是整個動作的核心,由上臂與肩頸成三角支撐,尤如高樓大廈的地基,決定動作是否成功的關鍵;結尾環節是展示,挺髖伸腿充分使身體伸展,體現了完成動作的規范性與藝術性。
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科研培訓中心近期剛剛開展了一次教研員“下水”展示課活動,區體育教研員為廣大體育教師呈現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教學內容是肩肘倒立,執教年級是七年級。在此,筆者以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方式,不同教學手段產生不同教學效果為出發點做出了一些思考與分析,旨在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現與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探討。
一、教學過程
1.夾肘前腳掌走
練習方法:學生一路縱隊繞著場地進行前腳掌走,同時兩手撐腰后側的上部。
練習要求:拇指置于腰側,其余四指托背部,虎口卡住腰側部。
練習目的:初步感知肩肘倒立動作中立腰、挺髖以及手夾肘支撐的姿勢。
2.原地夾肘練習
練習方法一:兩人一組合作,練習者進行撐腰夾肘練習,幫助者向內按住練習者雙肘。
練習方法二:練習者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撐腰夾肘練習。
練習要求:兩手叉腰背部,同時屈肘內收夾緊。
練習目的:明確手撐腰的位置、姿勢,強化屈肘內收的技術動作。
3.游戲:“點石成金”
練習方法:學生兩腿伸直成并腿坐,上體前屈,胸部靠近大腿,兩手觸腳面,然后上體滾動后倒、翻臀,同時兩手臂壓墊。
練習要求:后倒時兩腿并攏,腳面繃直,腳尖點地。
練習目的:充分后倒、翻臀,騰出手臂支撐的空間。
4.游戲:“三足鼎立”
練習方法:在完成“點石成金”動作的基礎上,將兩手由壓墊姿勢過渡到手撐腰的上部姿勢。
練習要求:兩肘內收、夾緊,肩頸和上臂成三角支撐。
練習目的:鞏固支撐底盤,為后續向上伸腿、展髖、挺身練習做好鋪墊。
5.幫助下完成動作
練習方法:練習者從“三足鼎立”姿勢開始,逐步完成伸腿、挺身、撐腰,成肩肘倒立姿勢,保護與幫助者蹲在練習者一側。
練習要求:屈肘內收手撐腰,伸髖挺腹腿蹬直。
練習目的:初步完成肩肘倒立的完整技術動作,在幫助下體會穩定的感覺。
二、思考與啟發
什么樣的課才算是一堂好的體育課?它應該是精心設計的課,主要體現在教學組織嚴密、教學方法有效、教學步驟清晰等。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中,這位上課老師的教學設計可謂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筆者歸納總結出三大亮點,具體如下:
1.宏觀設計,突出整體
如果我們把課堂教學比喻成一個的“圓”的話,那么,每一個教學手段、方法就是建構這個“圓”的無數個點,每一個教學環節則是建構這個“圓”的線,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是一堂首尾呼應、環環相扣的好課。
以準備活動部分為例,在這位老師的課中,設計了兩個專項性練習方法。第一是提踵走:學生一路縱隊繞著場地進行前腳掌走,同時兩手撐腰后側的上部。第二是夾肘:兩人一組合作,練習者進行撐腰夾肘練習,幫助者向內按住練習者雙肘,熟練后過渡到練習者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撐腰夾肘練習。通過這兩個專項準備動作的練習,為主教材的學習做好了扎實的準備。第一個練習使學生初步感知肩肘倒立動作中立腰、挺髖的姿勢;第二個練習讓學生明確手撐腰的位置、姿勢,強化屈肘內收的技術動作。這樣的準備活動起到了熱身的效果,為主教材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這種形式的準備活動在理論上稱為專項性準備活動,經常出現在技術性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中,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常常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如在跨欄跑的準備活動中進行跨越體操凳、折疊豎立的海綿墊等障礙物的練習,熱身的同時,建立了跨欄跑中的“抬、伸、跨”的動作概念。又如在小學生上支撐跳躍教學中先在桌子上進行直臂支撐練習來初步建構學生們直臂頂肩的動作概念等。
眾所周知,準備活動的顯性目的是讓人體的器官和關節做好運動前的準備,起到熱身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師再實施一條隱形目的即根據課的主要教材的技術特性來選擇準備活動的內容的話,這樣不僅在技術上發揮遷移的目的,還為后續主教材的學習在技術上做好輔墊,促進了動作技術的掌握,縮短了學習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達到了準備活動作用的最大化。
2.把握精髓,攻破難點
所謂教學難點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技術動作,或在練習中容易出錯或混淆的技術環節。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而精髓則是指精氣真髓,是事物的精華部分。
由于學生難學,致使教師難教,若是教不得法,勢必學無頭緒,這種現象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中,也是需要一線體育教師長期研究的一個課題。真正把握技術的重點,了解學生的學情,才能找到解決技術難點的辦法。一般而言,技術動作的重點是固定的,而難點卻因為學生的情況不同而相對有所變化。觀察該老師這節課,他緊緊圍繞肩肘倒立教學中三角支撐的主線,以“點石成金——三足鼎立——肩肘倒立”為點,點線連接,循序漸進,逐層引導,讓學生在逐步的感覺中去體會動作要領,從而達到掌握該動作技術的最終目的。比如圍繞“壓墊”這一難點,這位老師采取了“點石成金”練習,要求做出腳尖碰地動作,這樣一來既掌握了學生臀部的翻轉動作,又能通過腳碰地維持身體平衡而使學生壓墊動作更加明顯。圍繞“展髖”這一難點,該老師則牢牢把握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精髓,地基要打扎實。當他引導學生完成“三足鼎立”練習后,學生們不僅能做到兩肘內收、夾緊,讓肩頸和上臂成三角支撐姿態,更為關鍵的是鞏固支撐底盤,為后續向上伸腿、展髖、挺身練習做好有效鋪墊。
3.精講多練,準確扼要
體育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非常重視學生練習的密度和強度,精講就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技術動作要領的講解不要過多過繁,要簡明扼要,通過教師的整理和歸納,要準確的傳達出教師的講解意圖,在單位時間內提高講解有效性。在這位老師的課中,我們發現該老師的講解語言并不多,但是在關鍵的技術動作講解時,做到了準確到位,如提踵、壓墊、點地、夾臂、三角支撐等。學生能夠快速的領會老師的意圖并做出準確的動作,因此在精講中上課老師的精心設計和安排,使得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非常通暢。同樣,教師的精講也帶來了學生練習的充足,根據學生練習的時間,整節課的密度達到40%以上,學生練習動作的時間得到了保證,不僅充分體驗了肩肘倒立的一個個細小的動作,最后也掌握了完整動作。
在練習中,教師沒有對動作技術進行整體的講解,都是通過一個個練習來解決了技術動作的難點,真正做到了練習與練習間的無縫對接,主要是該老師針對目標精心設計了合理有效的練習手段。相反,我們在平時的觀摩課中看到,上課教師對技術動作進行分解和切割,教師通過分層進行解決技術環節,卻并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也有很多教師沒有內化教材、提煉精髓,只是將教科書上編寫的動作要領在課堂上進行照搬及重復的說講,課堂的語言沒有梯度性和針對性,學生聽的麻木,練的就更無效了!從該老師的課中得到的啟示是技術動作需要我們在思想上進行分層,但是在練習中應該做到絲絲入扣,連接自然。這樣設計的練習,學生就不會感到生硬和突兀,也不會感到技術動作的斷層。沒有整體卻渾然一體,沒有部分卻層層豐富。
三、總結和提升
在技術動作的教學中,我們需要有一定的練習方法和手段,才能解決技術中的難點,但是也需要我們從學生出發,以學定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真正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制定出合理的練習動作和環節。從簡潔、有效、樸實出發,提高練習動作的實效性,真正要讓學生既掌握動作,又有效鍛煉了身體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理論問題與案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182.
[2]石磊.教學重點難點辨析之觀點[J].中國學校體育,2010(04):27.
[3]李源.談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J].體育教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