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玫



摘要:對“第二屆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對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大學計算機課程目標,分析大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掌握情況;結合競賽案例的設計,對比臺灣學生完成情況,分析大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為進一步改革大學計算機課程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信息素養;計算機應用能力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7-0012-05
中圖分類號:G642
1 大學計算機課程的任務及面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學計算機課程的名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已歷經多次調整,其目的是使課程教學適應技術的發展,真正起到培養具有信息素養、能夠應用計算機從事工作的人才的作用。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發布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礎課程基本要求”)中提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目標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培養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激發學生自己體驗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指委提出的課程目標包含3個層面的要求: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及知識;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應用能力;了解計算學科的思維方式。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是我們進一步改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時必須掌握的。
1)大學生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達到什么程度?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上網、玩游戲、操作辦公軟件等。教育部頒布《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后,全國中小學普遍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許多從事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教師感到這門課程越來越難教。事實上,很多學校已經壓縮了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授課學時。更有人認為,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及內容與大學計算機課程有很多重疊,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大學計算機課程應該取消。
針對目前情況,我們現在能否認為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會上網、會操作計算機,是否就是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大學計算機課程的目標不是單一的操作計算機,而且對“會操作計算機”應該有衡量的標準,這個問題不能僅憑直覺就下結論,需要有數據予以支持。
2)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應用能力是否表明會應用計算機?
“基礎課程基本要求”提出的課程目標之一是使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應用能力,具有判斷和選擇計算機工具與方法的能力;能有效掌握并應用計算機工具、技術和方法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問題。
什么是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目前,很多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材都以綜合案例作為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載體。但嚴格地說,很多案例實際是“樣例”,即給出基本格式要求或最終樣式,要求學生使用多種基本操作技能完成編輯、排版等工作,案例中用到的操作多為“模仿”操作。掌握了這種僅僅通過簡單模仿就能完成操作的人,能否被稱為具備應用計算機工具、技術和方法,并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這是需要我們分析探討的問題。
2 目標達成情況評價
2.1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大賽概述
2012年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等8家單位共同主辦了“第二屆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大賽”(以下簡稱“大賽”),鐵道出版社承辦了大賽。大賽的主題是“信息素養與核心技能”,主旨是促進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提高大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大賽主要包含兩項競賽內容:基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簡稱IC3)的競賽以及基于案例的競賽。
在大賽的命題、組織實施、競賽成績統計分析的過程中,主辦單位的專家就大學生基本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基本標準、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內涵等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以期了解我國目前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狀況,分析大學生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工作的能力,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研的目的。
筆者將分析本屆大賽的成績統計數據,調查全國高校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掌握情況,分析“掌握計算機工具的使用是否可判定會應用計算機”的問題,以期對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2.2對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的評價
2.2.1計算機操作能力與IC3標準
基于IC3的競賽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基于IC3標準的信息技術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對計算機常用軟件工具的應用能力,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辦公軟件基本操作技能等。競賽方式是上機在線競賽。
IC3標準是一個國際信息素養標準。在廣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IC3標準將信息社會的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基本信息素養和操作技能構造為一個能力圖表,包括220個知識、技能點。本屆大賽借鑒IC3標準,衡量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和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的狀況,有利于客觀地評價我國大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的能力。
2.2.2參賽院校和學生統計
本屆大賽分為院校賽和全國總決賽兩個階段。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的院校賽在各地由各院校自行組織,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202所院校的11781名學生參加了院校賽。
經院校賽選拔,168所院校的534名學生在北京參加了全國總決賽,學生人數統計見表1。
參加全國總決賽的選手以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為主,本科院校以二、三本院校為主,全國重點院校有不足10所參加。
參加全國總決賽的534名選手既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也有來自新疆(4人)、西藏(5人)等西部或經濟欠發達地區。
由上述分析,可以認為本屆大賽參賽選手所在學校的地域分布比較廣,選手的競賽成績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全國大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評價的參考。
2.2.3成績統計分析
1)平均成績的分析。
2012年5月26-27日,參加全國總決賽的選手集中在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進行決賽,按照高校類別統計,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平均成績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①不論是本科還是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經過一定的輔導和練習,其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平均及格的成績。但若考慮到這534人是從全國參賽高校上萬名選手中選出的、參加總決賽的代表,我們認為,全國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不能令人滿意。
②按照一般認識,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在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方面應該優于本科學生,但競賽的成績并不支持這種觀點。
③相同類別學生成績的極差過大,成績分布比較分散,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最低成績只有19.24分,極差達到70.31分。這說明,大學計算機的整體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差異很大,發展很不平衡。
2)按省、市、自治區統計的平均成績。
按照參賽的部分省、市、自治區統計的平均成績如表3所示。
各省的平均成績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有一定的關系,但是相關性不明顯。沿海發達地區院校的平均成績并不一定高于西部地區院校的成績。處于平均成績后幾名的省、市、自治區,不一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
3)重點院校的成績統計。
參加本屆大賽部分重點院校的平均成績見表4。
重點高校選手的成績普遍好于普通二、三本院校及高職院校。其中國際關系學院選手的平均成績達到82.9分,遠遠高出北京地區的平均成績(北京地區平均成績65.7分)。這些重點學校的選手在參加案例階段競賽時,表現出很好的信息素養和工作能力。
重點院校選手的成績也很不均衡。北京某些重點院校的平均成績不僅低于北京地區的平均成績,甚至低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平均成績。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與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在進行教學改革時,不能采取統一方案、統一要求的方式,即使對于同類型學校,也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信息社會,計算機技術應用是大學生的重要基本功。以這次大賽成績為樣本的統計分析,不支持“全國范圍內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的觀點。
2.3計算機的操作能力不等于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大學計算機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本專業工作的能力。目前,教學中以綜合“案例”——樣例作為應用能力的教學和考核載體,但實際上,多是按照給定的樣本“描紅模子”。
什么是使用計算機完成工作的能力?能否認為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就是會應用計算機完成工作?本屆大賽專家組對此進行了研究、研討,確定考量學生應用能力的案例不是簡單的模仿操作,而是使用信息技術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包含了調研、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的完整工作過程。
2.3.1競賽案例題的設計
設計競賽案例的原則:給定問題描述,要求參賽選手能夠充分、綜合地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設計解決方案,完成給定的工作任務。競賽案例如下。
請根據如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背景:A公司,有員工45人。(本題省略45名員工的基本信息)
人物角色:假設你是這家公司的行政助理。
任務描述:公司要安排全體員工一起外出旅行休假。請設計旅行休假的建議方案。公司提出的基本限制約束條件如下:
(1)人均費用在4000~5000元人民幣或20000~30000元臺幣。
(2)旅行休假時間不超過1周。
(3)公司全體員工都參加。
要求:設計旅游休假的建議方案。設計方案時,請考慮要求:
(1)本方案的目標讀者是公司管理者。
(2)至少提出3個可選的旅行休假方案。
(3)應分析員工的構成和愛好需求,作為設計方案的基本考慮。
(4)每個方案至少應包含行程特點、主要景點和經費預算。
(5)標明資料來源。
(6)完成上述工作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使用相關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并進行信息處理,形成文本形式的最終方案。
(7)請將完成的旅行休假建議方案發送到指定郵箱。
競賽案例的評價指標設計參照了科學工作的基本過程。評價的觀測點是:
①分析問題的需求和約束;
②充分有效地搜集和篩選素材;
③按照要求形成報告;
④盡可能多地使用信息技術。
2.3.2成績分析
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參加了競賽案例的比賽。臺灣學生包括高中生、職業學校學生以及大學生;進入這個競賽環節的大陸學生在基于IC3標準的競賽中,成績最低分為86.14。也就是說,按照國際信息素養的標準,大陸選手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和基礎知識的程度很高。競賽案例的成績分析如表5所示。
大陸選手(不論是本科還是高職高專)的成績整體不如臺灣選手。仔細分析大陸選手完成的任務,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與臺灣選手有如下差距。
1)不知道如何著手完成一項工作。
大陸選手拿到競賽案例題目時非常茫然,所提交的解決方案思路不清晰,邏輯較混亂。
2)不明白競賽案例題目中給出的約束條件和要求的含義。
大陸選手對理解需求、遵從約束的意識及能力較差,有的學生直接把旅行社的行程單作為解決方案。有的方案安排六天行程,從三亞飛到杭州,再飛到北京,只考慮有海景、有園林、有古跡,而無視經費和時間的約束。
3)不會分析基本數據。
競賽案例給出了公司員工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員工的愛好、年齡等多項信息。實際上,要求學生使用軟件工具分析這些數據,盡可能多地顧及員工的愛好,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旅行方案。但有些方案沒有數據分析,還有些方案沒有使用軟件工具進行統計。
4)資料來源單一。
有的解決方案所參考的旅游信息全部來自一個網站,缺乏廣泛地收集和篩選資料。
5)不懂角色的含義。
題目給定選手的角色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但有多個解決方案不像是提交給公司管理者的報告,而是提交給老師的作業。
本屆大賽的競賽案例沒有涉及任何專業領域,僅僅是使用信息技術完成一個信息收集、整理和呈現的工作,應該屬于比較簡單的案例。而這些進入最后決賽環節的學生完成競賽案例的能力并不令人滿意。
由此可以認為,熟練地掌握基本信息技術,掌握常用軟件使用的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應用這些技術完成既定的工作。
3 結論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使得大學計算機課程面臨著挑戰和改革。教育部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普及計算機文化,培養專業應用能力,訓練計算思維能力”。按照教育部的總體設計思想,結合本屆大賽中所進行的探討和實踐,我們有了如下認識:
①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的意見非常必要、及時。
②應該建立基本信息素養和計算機基本操作的衡量標準。
③盡管中學已經普遍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由于該課程是非高考課程,屬于被邊緣化的課程,加之地區差異、學生個體家庭經濟狀況等多種原因,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的能力遠未達到可以取消課程的程度。因此,本研究成果不支持“從全國范圍,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的觀點。
④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應用計算機完成工作。如何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上述分析所依據的統計數據樣本數量雖然不大,但是部分樣本來自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類型的院校,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編輯:彭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