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波
黑龍江省1999年啟動生態省建設以來,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全面走向以綠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經濟和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模式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打造最佳的生態人居環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十一五”期間,生態省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為全省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黑龍江省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把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作為 “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的中心任務,進行重點推進?!笆晃濉逼陂g,全省重點實施了平原綠化、濕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恢復、礦山環境治理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重點工程。五年來,全省造林綠化投資106.2億元,完成造林1188.3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5萬畝,荒山荒地造林269.5萬畝,封山育林1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6%。在濕地保護方面,為濕地自然保護區投入項目資金近4億元,開展退耕還濕和濕地恢復面積7000多公頃,新建濕地自然保護區20處,新增保護區面積70多萬公頃,全省四分之一的濕地被納入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扎龍等8個濕地保護區被納入國家濕地保護首批試點范圍,進一步加強了自然保護區創建和提檔升級工作。目前,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達199個,其中國家級23個、省級72個,市縣級104個,面積達62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3.7%,比“十五”末增加4.25個百分點。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方面,采取了禁伐珍稀樹種、強化生態保護、停止采金作業等措施,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實現了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三增長”。
這些重點生態環境工程的實施,對促進全省生態環境功能的改善和恢復發揮了積極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在轉化為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成為黑龍江省的重要品牌。
(二)生態經濟蓬勃發展,為經濟快速平穩增長起到保障作用。在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實踐中,黑龍江省樹立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型產業來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良性轉變,為實現經濟快速平穩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一是以綠色(有機)食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6100萬畝,認證數達1650個,生產總量達3120萬噸,實現總產值750億元。農民從種植綠色(有機)食品中人均得到純收入11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以上,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二是生態旅游產業呈現出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按照《黑龍江省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規劃》,在旅游開發中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進一步強化了景區的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態旅游事業可持續發展,使其成為全省應對金融危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三是循環經濟及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對改善環境、調整結構、拉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重點實施推進了一批重點節能工程、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示范項目及重點工業污染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牡丹江市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等五個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省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試點單位達18個,涉及電力、化工、水泥、造紙等10多個行業。
(三)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一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推進機制逐步完善,規劃項目進展順利。目前,黑龍江省列入《規劃》的116個項目,除8個調整項目外,有102個項目已經建成,6項在建,省轄城市已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項目和指標雙完成的成果;同江出境斷面高錳酸鹽指數達標率首次超過90%,達到91.7%,溶解氧指標處于一類水體水平。局部江段可以滿足珍貴魚類繁衍,鱘魚和鰲花等稀有魚類再現松花江中,干流生態環境明顯恢復。在2009年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考核中,松花江流域位列第一。中俄兩國政府首腦對治理松花江污染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二是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實施了工程減排、管理減排、政策減排、結構減排、科技減排等一系列系統化措施,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五年來共實施重點減排工程400多個,淘汰焦化、造紙、水泥等落后產能416項,新增化學需氧量削減量2.60萬噸。投資4.3億元開展了“水專項”科研公關,11個水專項課題完成階段性任務。2010年上半年,國家核定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5.25萬噸,完成“十一五”任務的97.33%;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25.22萬噸,完成“十一五”任務的234.82%。
三是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加大環境民生問題治理,保障人民群眾切實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2010年,省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和好于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平均達到320天,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99%,環境質量穩中趨好。
(四)城鄉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強化,人居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一是全面啟動“三供兩治”工程,加快推進建設步伐?!笆晃濉逼陂g,全省供水設施建設投資59.48億元,城市新增供水能力218萬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達91%,城市燃氣普及率達84%,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9.4%,污水處理率達6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30%。“三供兩治”工程建設已經成為優化人居環境、改善生活條件、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強支撐。
二是城市生態建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省各地創建園林城市為目標,以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為目的,強力推進了“五年綠化龍江大地”建設活動,城鎮綠化量創歷史新高,城鎮新增綠地面積1.2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6%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以上,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面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組織實施了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保護“161”工程和農村環境整治,國家及省累計投資2億多元,實施農村環境保護200余項,有效地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畜禽糞便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
(五)生態示范創建基礎工作更加扎實,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化。全省各縣(市)把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建設作為創建工作的基礎和細胞工程,從優化鎮村布局、美化環境入手,積極實施農村治污保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使全省農村環?;A設施和能力建設得到了明顯加強,在農村飲用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上成效尤為顯著。截至目前,全省考核命名省級環境優美鄉鎮83個、省級生態村試點560個。全省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38個,省級生態示范區17個,各類生態示范區建設和試點總數達345個。樹立了阿城區、富錦市、杜蒙縣、肇東市、海林農場等一批“生態顯優勢,環保促發展”的先進典型,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迅速發展。
二、制約生態省建設發展的幾個問題
雖然黑龍江省的生態省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生態省建設的問題,主要表現是:
(一)在生態省建設重要意義認識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干部不甚了解創建生態省的重大意義和生態省建設的本質和科學內涵,甚至把生態省建設簡單理解為一般性的生態建設、景觀建設,甚至是簡單的種樹種草種花,因此在思想上缺乏創建生態省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未能把這項工作作為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擺上重要位置,未能把生態省建設與小康社會建設統籌兼顧,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之中,而是把生態省建設當作附屬性工作,由此導致了生態省建設和國民經濟全局性、戰略性布局存在“脫節”和“兩層皮”的現象。也有個別領導干部把生態省建設當做一種說教,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延續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單純追求政績的老路,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越往基層越嚴重,存在著明顯的“上熱下冷”的問題。
(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農業生態環境整體的趨勢惡化尚未得到完全遏止、水土流失、森林資源枯竭、濕地面積銳減、草原“三化”現象依然嚴重;不合理的耕作和開發用地以及不合理地開采礦產資源、毀草開荒、超載過牧等掠奪式經營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加劇了水旱、地面塌陷等災害的頻繁發生;水資源匱乏,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黑土層變薄等問題日趨嚴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市政公用設施總量不足,農村環境質量臟、亂、差等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進程的加快,黑龍江省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問題將更加突出。
(三)社會環境意識不強,全民環境教育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建設生態?。ㄊ校┦情L遠大計,必須喚起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但目前來看,全社會創建生態省的意識還不夠濃厚,創建任務主要由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承擔,沒有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機制和氛圍。相當一些企業經營者只要經濟效益,不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逃避環境責任,鉆法律空子,在生產經營中產生大量新的環境問題。廣大社會公眾雖然對環境質量有著較高的期盼,但是不知道如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普遍缺乏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自覺意識。因此,按照生態省建設的需要,環境教育還需要加強,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開展全民環境教育的決定》仍要做大量工作。
三、“十二五”時期工作思路
生態保護與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笆濉睍r期,黑龍江省將繼續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省建設工作,為推動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以提高生態系統功能為核心,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全面提高環境承載力。在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區域(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優先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這些區域生態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針對全省生態環境現狀,實施必要的生態綜合整治工程,加速生態恢復和資源更新,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資源的高效永續利用。重點推進平原半平原和城鎮村屯綠化、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嫩江源濕地恢復、松嫩平原草原保護和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等一批工程和項目,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和生物質能源產業,為生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全面推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引導企業開展環境體系認證,推進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變。
(三)積極推進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工作,改善環境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強化環境管理,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確保污染治理設施穩定、正常運行。認真落實《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各項任務,加強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城鄉飲用水源的保護和建設,確保飲用水質達到國家要求;抓好大氣污染治理,改變城市工業與民用燃料結構,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加強對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搞好對工業固體廢物和污染治理,實現各類廢棄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
(四)不斷完善城鄉環境基礎功能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以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和生態鄉鎮為載體,把城鄉居住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城市生態功能;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尤其是省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如危險廢物處置、城市污水處理、城市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快城市綜合整治步伐,進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噪聲防治,確保安居環境。
(五)全面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用好國家示范省建設資金8億元,并安排地方財政配套資金8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保護,重點支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重點治理項目。總結推廣農村環境保護實用技術,采用引資治污的形式,加快推進解決農業廢棄物的綜合處置與利用步伐。指導全省農村加強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為保證食品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啟動《黑龍江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標準》,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作者:黑龍江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