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他(閻連科)在創作之路上 “糊涂”地前行,也許正是他在創作中不斷超越自己的秘密。
作家閻連科從事文學創作30年以來,出版的每一部長篇小說,如《丁莊夢》《受活》《日光流連》《風雅頌》等,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關注。他的作品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直指社會現實,體現出強烈的反思精神和人本主義情懷。新作《寫作最難是糊涂》,集中系統地反映了閻連科近年來在文學、寫作與讀書方面的獨特觀點。
清朝大文人鄭板橋說過:難得糊涂。在他眼里,糊涂并不是稀里糊涂,更不等于暈暈乎乎,糊涂是一種在聰明之上的思想超越。閻連科在文學創作中顯然受到鄭板橋的思想啟發,在創作中“難得糊涂”。多年以來,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形成了一種完善的創作技巧和套路,如小說要講究起承轉合、注重塑造人物、講究故事懸念和矛盾、突出思想性等等。散文則講究語言的獨特性,注重形散神不散。在這樣的觀念下,很多作家確實創作出了不少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
文學創作當然講究技巧和經驗,但是閻連科認為,作家不能啃老本,不能滿足于已有的創作技法,而是要繼續往創作的“深水區”探索,擺脫爛熟于心的寫作技巧,從清醒走向 “糊涂”,從“有法”到“無法”。閻連科 “糊涂”的文學觀,表現出一個作家拷問良心、深刻自省的寫作姿態。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很多有天賦的作家,不甘創作的寂寞,紛紛轉行,有的做了文化商人,有的轉戰影視,還有的成為制造文字垃圾的寫手。他認為,真正的文學,并不是作家個人的自說自唱,也不是個人情感無節制的宣泄,而是要面對社會現實,關注蕓蕓眾生的生存狀態,為人民立言,為時代書寫。作家只有把自己當成發展潮流中的一分子,接上時代的“地氣”,創作才會“一飛沖天”。
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及其文學觀點,都與少年時代生活記憶、年輕時代的學習工作經歷緊密相關,閻連科也不例外。閻連科20世紀50年代出生在河南農村,物質相當匱乏,他為了吃一口飽飯而參軍。他的文學創作之夢,正是在軍旅時期開始。這一點,他和莫言相似。很多作家,起初進行創作時,就是為了滿足作品發表時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另外一個目的是可以賺一些稿費。年輕的作家有這樣的想法無可非議,但是出名之后,創作就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如果總是為了稿費寫作,那么創作中勢必會處處考慮編輯、讀者的感受,以致喪失了自己的特色。
當前文學創作市場外表繁榮,其實是虛火很旺的表現,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直逼人心靈魂的時代力作總是太少。如果作家在創作中抱著撈好處的想法,最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閻連科的創作之路其實也經歷了從追求個人功利到追求思想厚度這樣一個艱難的自我轉型。這似乎在說明一個問題:聰明有時候是真正的糊涂,而看上去的“糊涂”有時候則代表大智慧。
閱讀之于閻連科而言,不僅僅是寫作之需,這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是一種日子。很多人讀書,都是為了一種目的,有的是為了考試,有的是為了掌握技能,有的是為了一紙文憑,這些當然無可非議。閻連科在本書的《閱讀與經歷》《閱讀是都市的心跳》等篇幅中,闡述了自己的閱讀見解。他認為,作家讀書的視野可以更寬廣一些,讀書目的可以“糊涂”一點。不能僅僅為了創作而讀書,那些看似和文學無關緊要的書,如經濟、法律、科技、醫學方面的書籍不妨拿來一讀。從事現實題材創作的作者,也可以讀讀卡夫卡、馬爾克斯、福克納這類作家的作品,有時候沒有目的的讀書,往往在創作中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寫作最難是糊涂》這本書,是閻連科在長篇小說創作之余,信手寫出的一篇篇短小的文學心得,從中不難感受他在文學創作中的迷茫和喜悅、憂郁和歡樂。他在創作之路上 “糊涂”地前行,也許正是他在創作中不斷超越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