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回家看望母親,又見到我孩提時代非常敬仰的張阿姨。
張阿姨現(xiàn)在已是耄耋老人了。四十多年前,在部隊大院里,她可是有口皆碑的“風流”人物。所謂風流,是因為張阿姨與大院中眾多相貌平平的阿姨們相比,那是出類拔萃,鶴立雞群的人物。
張阿姨身材高挑,濃眉大眼,寬寬的肩膀和胯骨,纖細的腰圍,白皙的皮膚,五官布局十分好看。她真是太漂亮了!就連我們這些當時不到二十歲的孩子們見到她時,都要多看幾眼。
張阿姨不僅人長得漂亮,地位也很“顯赫”。她丈夫是軍級首長,在大院里級別、職務最高,有專車、公務員,獨棟將軍小樓。我常和一些小伙伴們跑到她家樓前的小花園內(nèi)戲耍、捉迷藏。那時,在我的印象中,她家的小樓豪華氣派,她家的待遇最高,生活最好。
據(jù)說,她畢業(yè)于湖南某師范學校,解放戰(zhàn)爭中參加了解放軍,是部隊的一名文工團員,唱歌、跳舞、演戲、樂器,樣樣都行。當年在部隊中,像她這樣有文化、長得又漂亮的人是極其少見的。張阿姨在解放后經(jīng)組織介紹嫁給了位高權(quán)重、年齡比她大很多的部隊首長張伯伯。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張阿姨響應中央精兵簡政號召,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她又響應黨的號召,辭去工作,成為專職家庭主婦。“文革”期間,張阿姨是部隊大院家屬黨支部的書記。當年,她可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她常常帶領(lǐng)家屬們學習《毛選》、唱革命歌曲、為文化程度不高的阿姨們讀報、講時事新聞。她還扮演過《紅燈記》中的李鐵梅,逢年過節(jié)有什么活動,大家總要請她唱一段京劇樣板戲。
張阿姨工作潑辣,善解人意,熱心腸,很會做人的思想工作。哪個姐妹之間有了矛盾、思想上有什么解不開的疙瘩,經(jīng)她調(diào)解,就藥到病除,矛盾很快就化解了。部隊領(lǐng)導稱她是不在編、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的“三不”干部。
她還常常為我們這些孩子們開會,講革命傳統(tǒng)故事。有一次,她動情地對我們說:“你們要永遠聽黨的話。當年,組織找我談話,讓我嫁給你們張伯伯時,我就是聽黨的話,二話沒說,欣然接受……”
改革開放的大潮一瀉千里,沖擊著每個人的心靈,沖擊著每一個家庭,沖擊著每一個角落。部隊大院在改革大潮中,也在發(fā)生變化。
從媽媽那里得知,改革開放時,張伯伯就因病離開了人世。張阿姨僅靠很少的遺孀生活補助費拉扯五個子女。五個子女中,除了老大當兵以外,其余的都沒有參加工作,最小的小學還沒畢業(yè)。生活的拮據(jù),精神的痛苦使張阿姨一度落入了生活的低谷。
張阿姨是個與時俱進的人物。她生性好強,面對社會的變革和生活的重負,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她很快搞起了個體經(jīng)營。她為別人打過工,到海南倒過水果,到東南沿海倒過水產(chǎn)。幾年下來,掙下不少錢。接著,娶了兒媳,嫁了姑娘……她以超常的能力撐起了將軍留給她的幾乎要破碎的家。正是由于她的能干,使得她家的生活水平幾乎仍像將軍在世時,好得讓人羨慕。
回京前,我專門去看望了她。
走進她的院落,只見房子仍然是四十年前的老房子,可在我眼里,房子好像是“縮水”了。每一間房子都是小小的,窗戶也是小小的,客廳不到二十平米。我心里明白,這是時空在作祟。當年,在大多數(shù)人的日子還不是很好時,人們普遍住房很小,在我的眼里,張阿姨的住房很大很大。而如今人們生活好了,大多數(shù)人的房子都有改善,而她住的房子仍然沒有變,看起來,她的房子自然像是“縮水”了。
張阿姨雖說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可看上去,仍然不失當年的風雅。皺紋不多的臉和銀白色的卷發(fā),仍然顯得那么美麗。只是她的腰板沒有原來那么挺直了,走起路來有點兒步履蹣跚,聽力也有所減退。
我們海闊天空地聊天,勾起了老人許多美好的和苦澀的回憶。臨別時,她深情地拉著我的手說:現(xiàn)在老了,實在是干不動了。日子過得雖然緊點兒,但與你張伯伯剛?cè)ナ罆r比起來,日子好多啦!
賀曉紅:山西人,1949年生于山西左權(quán)。1968年赴黑龍江建設(shè)兵團任連隊文書;1977年南京工學院畢業(yè),后在山西廣播電視學校任教16年;1995年進入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總局機關(guān)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