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峰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
黃黃燒餅慰勞忙。嘿!
燒餅要用熱火烤哎,
軍隊要靠老百姓幫。
同志們呀吃個飽,
多打勝仗多繳槍。
……
70多年前的那場黃橋戰役,讓這座始建于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古鎮名揚天下。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黃橋燒餅歌》,唱出了新四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深情。每一句歌詞,就像是一杯陳年老酒,唱醉了人們的心,唱暖了老區的河湖港汊,讓全國各地的游客都為之動容。
紅色古鎮的歷史畫卷
1940年10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指揮不足7000人的戰斗部隊,擊敗了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的3萬多兵力的圍攻,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新四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黃橋戰役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蘇北偽頑勢力,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年新四軍的條件十分艱難,為了保障戰役勝利,黃橋鎮的老百姓幾乎家家烤燒餅支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支前歌”。如果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那么黃橋戰役的勝利,就是黃橋人民用燒餅支援出來的。
話說戰斗正酣時,黃橋鎮的老百姓在幾天時間內烤出數以萬計的燒餅送上前線,支援新四軍。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劇作家、詞作家李增援為這股濃濃的軍民魚水深情所感動,揮筆寫下一首歌詞,并由作曲家章枚譜曲,一首表現黃橋戰役中人民群眾積極支前的《黃橋燒餅歌》應運而生,一直傳唱至今,成為人民軍隊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見證。
如今,記者在黃橋街頭,依舊可以聽到這首《黃橋燒餅歌》,當年戰斗硝煙的遺痕也隱約可見。古鎮的中心大道,名為東進路,表達了對當年新四軍東進抗日的永久性紀念。矗立在東進路口的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表現了先烈們“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的豪邁氣概!東進中路北面有一個古街區,包括珠巷、羅家巷、米巷在內的七條小巷,至今仍保留著鮮明的清代建筑特色,且人文景觀密集,諸如何氏宗祠、何御史府、大香臺、潛龍淵、四牌樓、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故居、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丁西林故居等等。步入小巷,陣陣古風撲面而來。米巷深處的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更是濃縮了整個黃橋戰役的歷史。
坐落在文明路大街上的原黃橋中學工字樓是一幢仿德國式建筑,黃橋戰役時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曾在此辦公住宿,并在此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作戰方案。各界人士代表大會、決戰動員大會、決戰勝利的盛大祝捷大會都在這里召開,操場上還留下了陳毅和戰士們打籃球的足跡。如今,工字樓已開辟為市民健身廣場,各種體育設施一應俱全,新豎立的陳毅、粟裕塑像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當年戰斗最激烈的場所致富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陶勇將軍曾在此躍馬揚刀指揮戰斗,支前物資也從此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如今已是小城一處著名的景觀,彎彎的護城河水中倒映著古橋的麗影,別有一番韻味。
?;鬯率且蛔冀ㄓ诒彼翁焓ニ哪甑那旯艅x。1940年秋,新四軍子彈廠和新四軍修械廠就設在福慧寺的大雄寶殿及其配殿上。“文革”期間,這座既是歷史文物又是革命遺址的古剎被拆除殆盡。后來,黃橋鎮政府順應民意,籌資1100萬元加以修復,2000年以來,香客、游客絡繹不絕。
這就是黃橋古鎮,漫步其中,猶如翻開一頁頁歷史畫卷。黃橋在城鎮建設的同時,更注重把歷史饋贈的財富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重金投入旅游開發,始終保持古鎮原汁原味的風貌。
黃橋燒餅的發展之路
是黃橋因燒餅而聞名,還是燒餅因黃橋而載譽?誰也說不清楚。只是記者跟朋友們說起黃橋時,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哦!黃橋燒餅!”的確,如今黃橋燒餅已經成為黃橋鎮的代言詞,二者密不可分,街頭巷尾處處能聞到燒餅的香味。
黃橋燒餅之所以出名,與黃橋戰役緊密相連。其實,黃橋燒餅的歷史由來已久。元末時期,江淮一帶,曾流傳過劉伯溫的《燒餅歌》,筆法曲折,語言隱晦。該歌未必出自劉伯溫之手,也并非是專事研究燒餅的,它是為召喚農民起事而歌的,不過由此可見燒餅在當時的江淮一帶已是大眾化的食品了。黃橋民間流傳著一個小故事,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的一位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黃橋燒餅后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如皋、黃橋兩地相距30多公里,總不能專程來吃呀,這位縣太爺竟不怕人說他搞特權,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這個故事不僅讓人聯想起“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同時也告訴我們,至少在160多年前,黃橋燒餅便小有名氣。
1952年4月,毛澤東主席與身邊的警衛隊長陳長江交談時說:“黃橋燒餅好出名的?!?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指名要吃黃橋燒餅。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家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上世紀70年代,顧寄南的散文《黃橋燒餅》在《人民日報》發表;上世紀80年代,電影《黃橋決戰》在全國播映,大量反映黃橋決戰的小說、散文、詩歌見諸報端……這一切,更使黃橋燒餅名聲大噪。
然而,黃橋燒餅的發展并非順風順水,要想把黃橋燒餅打造成中國一個響當當的知名品牌絕非易事。在長江兩岸,在全國許多大中型城市,黃橋燒餅幾乎無處不在?!捌婀帧钡氖?,黃橋燒餅并不存在“假冒偽劣”!無論是何方人士,也無論他是否了解黃橋燒餅的配料和工藝,一臺火爐、一張面板,再掛上一個“黃橋燒餅”的牌子,就可以開張了。不少人嘗了這些所謂的“黃橋燒餅”后說:“沒品出什么道道來?!?/p>
黃橋鎮鎮長錢軍表示:“黃橋燒餅雖然全國知名,但并未形成品牌。在制作方式上,多為‘前店后場作坊式的生產;在經營手段上,仍是‘諸侯割據,‘雜牌軍、‘游擊隊主導市場。最關鍵的問題是,黃橋燒餅沒有統一的標準、規格、營養構成、安全指數等一系列符合國家食品規定的要素。要解決這些難題,必然涉及到配料這一敏感問題。倘若配料規定了標準,又涉及到黃橋燒餅是做‘傳統還是做‘創新,而‘創新后的燒餅還能否稱為真正的黃橋燒餅?”
這一切問題,都擺在黃橋鎮黨委和政府領導者面前。如何讓真正的黃橋燒餅走出蘇北、走向全國?如何讓“小小的燒餅”唱出一臺興業致富、拉動一方經濟的“大戲”?這一切,都需要黃橋人去實踐。
2004年,黃橋賓館的“黃橋”牌黃橋燒餅被中國烹飪協會評定為“中華名小吃”,并被東航南京公司指定為航空食品。“為群”牌黃橋燒餅已與蘇果超市簽訂長達10年的供貨合同……目前,全鎮有近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黃橋燒餅產業的生產、制作、銷售,有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規模公司5家,年銷售額100萬元以上品牌企業15家,年銷售額20萬元以上會員企業50家。目前,黃橋鎮正在向國家工商總局積極申報“黃橋燒餅”集體商標,以品牌帶動產業,唱響新世紀的黃橋燒餅歌。
中國“提琴產業之都”
如今在黃橋穿街走巷,除了能聞到燒餅的香味,還總會聽到咿咿呀呀的提琴聲,或滯澀,或流暢,因熟練程度不同而有差異。一座曾經戰火紛飛的小鎮,已經被溫柔的提琴聲暖暖地包圍。一間間小提琴工廠在這個小鎮中鱗次櫛比。
“黃橋現在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提琴產業之都了!”黃橋鎮政府工作人員將記者帶進了當地規模最大的小提琴生產企業——江蘇鳳靈樂器集團。一棵七人合抱的88米高巨型原木,被精心裝飾后置于廠區最顯眼處,上書金字“神木”。鳳靈集團董事長李書向記者介紹:“它取自美國拉什莫爾山脈,是一棵有1188年樹齡的巨松樹干中部的一段,是制作提琴面板的頂級材料,是我們的鎮廠之寶?!?/p>
隨后,記者參觀了鳳靈集團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樂器博覽館。這是一座外形奇特、整體像一把躺著的提琴的建筑物。建筑物內收藏了包括美國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使用過的吉他、尼古拉·阿瑪蒂手制的阿瑪蒂小提琴等珍品以及其他1000多件各類樂器展品。置身其中,彷佛走進了神奇的樂器王國,撲面而來的,都是純純的音樂。
“世界上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是鳳靈生產的。”李書自豪地說。2001年,企業改制后他成為負責人,經過10多年時間,鳳靈樂器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產基地。鳳靈集團的崛起,離不開改革開放和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跋裎覀冞@樣的勞動密集型、標桿型企業,一直享受13%的出口退稅,而且省里還有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商務部、文化部近五年都有額外補貼?!?/p>
鳳靈集團原來的產品90%屬于低檔大路貨,現在則以中端產品為主,同時拓展高端市場。李書說,鳳靈集團確立了高端化、多元化的轉型升級思路,成立了高檔提琴制作室,由國際提琴制作大師鄭荃指導,不斷提升和創新提琴的品質和款式。“我們準備在全國開設十大琴行和十大培訓中心,而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已經把鳳靈小提琴,當成國際交流的文化禮品?!泵鎸ξ磥?,李書信心滿滿。
上世紀60年代,幾名知青從上海提琴廠下放到黃橋,因生活所迫,私下加工琴頭和弓弦。70年代,有提琴作坊冒著風險開始生產整琴。80年代中后期,黃橋提琴產業與上海提琴廠合作,引進對方資金和整套提琴制作核心技術。90年代,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他們與海外合作,成立了鳳靈樂器等合資企業,面向世界市場找突破口。又是十年,世界提琴制造業因為成本和原料制約開始產業轉移,此時已擁有完善產業基礎的黃橋迎來了黃金機遇,逐漸成為全球制造基地。提琴這個發源于西洋的樂器,徹底進入了“黃橋制造”時代。
黃橋鎮黨委書記耿元進介紹,黃橋老區現有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180多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這里每年制作出占全世界產量70%的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總收入超過5億元。作為目前世界最大的提琴生產基地,黃橋被西方人譽為“東方小提琴之鄉”。2010年1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樂器協會授予黃橋“中國提琴產業之都”的稱號。耿元進打趣道:“以前黃橋人送禮都送燒餅,現在可以把小提琴當土特產送親朋,更顯風雅?!?/p>
千年古鎮的華麗轉身
古鎮黃橋,銀杏樹下的古跡和沿街的黃橋燒餅店,處處訴說著這座歷史文化名鎮昔日的輝煌。尷尬的是,一個時期,受制于有限的財力,這座古鎮坐擁大量“紅”與“古”的資源,卻始終裹足不前。
2009年,泰興市委決定把黃橋鎮作為泰興“副中心”、“小城市”規劃建設,并出臺了10條政策從財力上大力扶持。在兩次區劃調整后,原溪橋鎮、劉陳鎮、南沙鎮并入,黃橋鎮版圖空前擴大。調整后的黃橋鎮總體規劃,既策應泰興主城區,又統籌協調黃橋老區,促進泰興東部地區人口向黃橋集中、產業向黃橋轉移、生產要素向黃橋集聚,從而實現以黃橋鎮為中心,帶動老區鄉鎮抱團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在政策帶動下,古鎮黃橋實現了華麗轉身。近年來,黃橋鎮累計投入50多億元,新開工建設商業中心、規模商場6.9萬平方米,綜合市場群27萬平方米,星級酒店3.6萬平方米……如今,黃橋鎮已經形成“四橫四縱”的城市主干道骨架網絡,城區面積由7.1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并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鎮”、“全國文明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12個國字號招牌。
康橋科技創業園始建于2007年,總建筑面積為2.4萬平方米。創業園重點引進電子信息、軟件、新材料、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節能及環保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據了解,除康橋科創園外,黃橋工業園區正在規劃建設兩個科技創業園。其中,高新技術創新園,總投資達2.3億元,建成后將融辦公區、孵化樓、廠房區、生活區于一體,是功能完備、服務齊全的現代化科技創業園。近幾年,黃橋鎮工業經濟增幅年年超過33%。在工業化跑道上起跑落后的老區,正埋頭奮起直追。
上百萬人口的黃橋老區,農業人口超過50%,而且留守的農業人口多為老幼婦孺。怎樣崛起富民產業?“老區缺錢缺資源,但再窮的地方一定也有金礦。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高效農業的貢獻率超過60%?!秉S橋鎮鎮長錢軍說。據介紹,走上現代農業之路的黃橋老區,正在實施高效農業“接二連三”戰略,即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積極開辟以觀光休閑農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將來,游客在盡情領略黃橋老區的紅色文化、體驗回歸自然的同時,也可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走訪黃橋,記者實實在在感受到,人的變化推動著老區的發展;老區的發展,同步提升著老區人的精氣神。黃橋鎮黨委書記耿元進說:“老區人有一種不服輸的革命精神。內生的動力激發出來,可以成為老區發展的中堅力量,這對于老區的發展最為珍貴。黃橋老區雖有一點成績,但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只有一路振奮精神,加速、再加速,已經‘起跑的老區,才能保持永續向前的勢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