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如
這篇文章醞釀許久,卻遲遲無從下筆。仔細回味,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讓人難以取舍。重溫那一年精彩生活的回憶,溫馨感動,同時又很傷感,畢竟已經過去了……每個去國外交流的同學都會有一年絢麗多姿的時光,但每個人的生活又會有不一樣的味道,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細細品味我的交流生活。
家 庭 篇
其實,我很幸運,初二的時候家里接待過一個日本交流生,她在我家住了8個月。只是當時我還小,不知道如何去營造交流的氛圍,所以至今我仍覺得那是我人生中的遺憾,也對她深感抱歉。但畢竟有過這種接待別人的經歷,現在再去體會被接待,真是感觸頗深啊!
我的美國父母是一對60歲的老夫妻,但是一下飛機,他們的打扮就把我驚到了——完全沒有老年人的古板,看上去年輕而又充滿活力。他們家只有一個在讀大學的女兒,于是我又一次幸運地成為了only child,像在中國的家里一樣,享受著小公主的待遇。美國爸爸是個美食家,經常琢磨著做各種符合我口味的菜肴;房間的衛生由美國媽媽代勞打掃,我唯一的家務就是每天放學后帶狗出去散步。特別開心的是,美國爸爸每次購物都會捎點我喜愛的小零食回來。
然而,在這里我要強調的倒不是吃得多好,住得多好,而是相互溝通得有多么好。美國人的家庭感之強出乎我的意料,每天一定要一起吃晚餐,而且邊吃邊聊,相互間也沒有大人、孩子之分,溝通時平等而又和諧。就這樣,每天近40分鐘的晚餐時間也成了我提高口語、了解美國文化的黃金時間。我的美國父母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后復蘇的見證人。美國媽媽的父親參加過二戰時的諾曼底登陸,母親曾在大蕭條中挨過餓。美國爸爸則親歷過越戰。當他們講述往事時,我感覺整部美國近代史都濃縮在這個小家庭里了。
在我做交流生的這一年,中國不斷地遭遇天災人禍。我依稀記得,中國的南方遭遇雪災后,美國爸爸幫我在教堂提出募捐的主意;汶川大地震后,當美國爸爸告知我們詳細情況時,家里的氣氛顯得非常沉重;藏獨暴亂后,我們一起討論中國問題,直至深夜12點(我佩服自己用英語聊政治居然能聊3個小時)。雖然我哭過,覺得自己對某些敏感問題很迷茫,但是我仍然很樂意去傾訴,因為他們在認真聽,在發表他們的觀點,在引導我。一方面我就像與自己的父母交流一樣,沒有任何顧忌,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一方面又可以聽到在自己父母那里聽不到的觀點。這種自由的感覺,同時又被理解的感動,是多么難得和令人難忘啊!
學 校 篇
我就讀于一所公立學校。我發現美國人,特別是中西部的美國人特別熱情,他們對外來人都很歡迎。想重點說的是我加入游泳隊的經歷,畢竟這在國內是很難體驗到的。
我的學校在當地算是大學校了,設施齊全,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體育項目,學校都有這一項目的校隊。在美國加入學校校隊、去參加比賽是很簡單的事,一句話,只要你想做,就有機會。早在去美國之前,我就琢磨著要參加個什么體育隊,倒不是因為體育很好,相反,每次體育測試我能混個良好就不錯了,只是想在那樣一片土地上,把以前沒有充分開發的運動細胞給激活。考慮再三,權衡利弊,我決定參加游泳隊。
原以為游泳主要靠技術,對體能的要求沒有那么高,但賽季前校隊的家長會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會上要求隊員們調整飲食,對很多美食忌口,例如奶酪、薯片等;每天去訓練的來回路程就要花費1小時,每位隊員至少訓練兩小時。聽到這些,我原本幻想的在水里自由自在玩耍的美夢一下破滅了,美國爸爸也第一次沒有贊同我的想法,建議我對參加游泳隊的決定再考慮考慮:畢竟參加校隊很辛苦,校隊的大部分隊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競爭很激烈。他還擔心我不能處理好學習、交流、訓練三者的關系。可最后我還是決定參加,原因很簡單,怕自己以后后悔,大不了實在撐不下去了我再放棄。不過我發現,當你真正去做一件事時,是根本不會放棄的。于是,我以游泳技術僅限于不會淹死的水平加入了高手如林的游泳隊,并堅持練完了4個月的全部賽季。
第一次訓練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教練的要求聽上去很簡單,游N個100m自由泳來回。我當時就傻了:100m有多遠?自由泳怎么游?用蛙泳成不?于是只好裝傻:嘿,我英語不好,教練你說啥,我聽不懂。我企圖在游泳池里玩玩水,蒙混過關。結果只有我一個人站在泳道里,其他泳道嘩嘩地十分忙碌,隊員們一個接一個像魚一樣地從我身邊游過。我只能硬著頭皮入水,心里琢磨著電視里自由泳的動作瞎劃,泳池里的水我一口接一口地拼命喝,身體卻原地不動。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當時我真是好丟臉,恨不得鉆到水里游回國。但又一想,這是在美國呀,我就是來學習的,有什么關系?于是我厚著臉皮熬了下來。當晚,甚至那一個星期的晚上,我天天在中文網上看游泳秘籍,研究如何迅速提高速度,并看著視頻、對著鏡子一遍遍地琢磨自己的泳姿。好在隊員們都很友好,不管我游得多么差,大家都會來教我。但每次看著別人在泳道里一次一次地越過自己,那種感覺實在是不好受。
然而真正痛苦的是中期訓練,不僅訓練強度大,每天至少要游五六千米,而且游50米一次都不能換氣,30分鐘不停無限游。2米深的池子,50m、100m,10個來回計時,現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下來的,當時心里就一個信念:參加游泳隊的選擇是自己做的,要堅持到底,只要這一次比賽比上一次比賽的成績有提高就好。雖然整個賽季我的成績基本上都是墊底,但50m自由泳,我從不會游到40秒完成,是一個多大的自我跨越呀。現在想想,覺得這些經歷無比珍貴。不是不苦,不是不累,我也想哭,但在游泳池里是哭不出來的,所以咬咬牙,挑戰自己。當然我的成功不僅是個人努力得來的結果,美國的爸爸媽媽、同學、教練都不厭其煩地教我、鼓勵我,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nice job(做得好)”。
當你在做一件想做但覺得很難完成的事時,不一定非要做到最好,但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這種經歷值得珍藏一生。
當然,我在這一年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與同學、與家長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碰碰,16歲,獨自在他鄉生活也絕對不可能不孤單。但始終有一個信念支持我走下去: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所有覺得可做可不做的事、可參加也可不參加的活動,都去做、都去參加。因為時間會證明,人從來不會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會為沒做什么而遺憾。還有就是相信自己,多愛自己一點,當一個人站在碩大的機場,面對的全是陌生人的時候,要的就是這份自信:I am so proud of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