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托馬

曾經,迫于社會階層的壓力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得不遵守一些著裝規則。農村姑娘無法擁有都市女郎的時髦,家庭主婦也不可能奢望穿上自己年輕時的衣服。如今,這些條條框框都已消失。衣櫥成為了一個“混合體”,時尚不再是精英們的專屬。網上直播的時裝秀、層出不窮的街頭風、中學校園里隨處可見的“一定要擁有的”包包(It Bags)、通勤路上被仔細翻看的時尚雜志彩頁……現代人真成了“時尚之獸”了嗎?
穿衣不是一個膚淺的表面行為。服裝是創建自我身份,把自我展示給他人的一種途徑。心理分析師科羅利特斯基認為,服裝講述了我們從哪里來,以及我們想表達的東西。一方面,時尚表達了周圍人用服裝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它是一塊“遮羞布”還是一塊“吸鐵石”?另一方面,時尚表達了我們想展示給別人的東西。但是,即使每個人都能夠感知潮流,“趕時髦”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時尚令我們不安
女教師瑪蒂爾德36歲了,但她從來只穿牛仔褲和運動鞋,她坦言:“我不知道什么適合我。小時候,我經常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凸顯自我價值,又怎能培養自己的吸引力呢?科羅利特斯基提醒說,母親的目光是我們的第一面鏡子,我們感知自我的方式和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是相關聯的。
是時尚,也是自尊
時尚是身心關系的映射。我們越是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就越大膽。顏色是我們精神狀態的絕佳晴雨表,尤其是紅色,象征著活力。科羅利特斯基回憶起一個抑郁癥患者,一直只穿白色的衣服,他強調說:“遭受挫折后,有些人一蹶不振,但也有人從穿上合適的衣服那一刻起就開始自我調整了。”
怎么做?從配飾開始
穿衣打扮與我們的心態是相輔相成的:噴香水、化妝、挑選衣服,與此同時,想著打理自己的快樂與愉悅。一味復制雜志上的內容是沒有用的。在趕時髦之前,最好放棄那些我們穿上連自己都認不出自己的衣服。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保險的物件上(首飾、鞋子、圍巾、外套……),開始悄悄地增加變化,并對自己說,任何人都有權利犯錯。
時尚令我們惱火
成為“時尚受害者”(fashion victims)并不那么可悲,因為即使你拒絕時尚,時尚依然與每個人息息相關。42歲的項目經理,酷愛黑色西褲套裝的米萊娜認為:“女人沒必要用高跟鞋或緊身內衣來折磨自己,如果我因‘衣著平平而不討人喜歡,那就隨它去吧。”
在這個時代,設計師所設計的服裝款式足夠我們穿盡一生,滿足所有人的不同期望。一個不愛照鏡子的人也許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擅長搭配,害怕看到自己成為鏡子中的失敗者。可即使你避得開鏡子,也避不開周圍人的眼光。我們不愿冒險被別人打量,那么,就大膽擺脫時尚,這同樣是成為一個自立女人的方式。
怎么做?玩轉規則
盡管時尚的指令創造出無數盲從者,但每個女人都可以在讓人目不暇接的潮流之外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創造力。沒有一種風格是一勞永逸的,風格在一生中都在不斷變換。一部老電影、一張舊照片……把讓你心動的偶然邂逅和當下的時裝樣式混搭、定制,哪怕從一個獨具匠心的配飾開始,這同樣是在培養風格。
時尚令我們安心
擁有一件“一定要擁有的”東西表達了一個人想要與他贊賞的那個群體同化的愿望,在他看來,這個群體的品味是無可置疑的。33歲的白領阿德琳承認:“我非常重視外表,我總是精心打扮。自從我開始工作,我就省吃儉用,就為了買一個巴黎世家最新款的包包。我老公覺得我是個‘穿牌子的人。這一點不假,但穿名牌能讓我有安全感:我不再是個老土的鄉巴佬,而是個有魅力的女人。”
通過穿名牌的方法來打造自我形象是否是一種彌補自我缺失的表現呢?科羅利特斯基證實:“名牌給那些從不被人看好的女人以幻想,幻想創建自我身份,被人接受。”但商標無法真正彌補內心的脆弱,尤其是衣服并不適合我們的時候。那么就要因此逃離所有人追逐的“潮流”或者“包包”嗎?不。如果商品能夠滿足一個人真正的渴望,我們也有權自我消遣。
怎么做?挑戰獨特樣式
其實高品位的東西不一定適合我們。美麗的女人更希望人們在欣賞她們的衣服之前,把目光停留在她們本人身上。難道聽到別人說“你真漂亮”不比“你的裙子真漂亮”更令人滿足嗎?把目光轉向小批量服裝,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樣式,然后享受獨特性帶來的滿足感。
時尚令我們愉悅
總有一些女人,她們光鮮亮麗,珠光寶氣,輕而易舉就能把握當季風潮和色彩的搭配,她們是如何做到的呢?38歲的市場顧問安娜,喜愛用格子圖案的中性褲子搭配綠色高幫皮鞋,讓我們來聽聽她的意見:“這是一個經驗和自信的問題。經過數年穿衣規則的磨練,我找尋著自己的風格。生活中我越快樂,我的外表就越容易得到認可。我知道什么東西適合我,所以我不再害怕別人的目光。”
毋庸置疑,對自己的穿著滿意與良好的情緒狀態有關,一個情緒良好的人可以自由地順應潮流,選擇擺脫或者遵從時尚提出的建議。不要忘記服裝是禮儀的一種形式。如果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而又不是過于另類的話,他與別人的交流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怎么做?適應環境
即使不是為了打扮,時尚也可以被當作一個附屬物來使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供寶貴的幫助。當我們與銀行家協商貸款的時候,當我們去招聘會的時候,當我們去甜蜜約會的時候,我們是不會選擇同一套服裝的。如果“根據心情來搭配服裝”的說法是正確的,那么反之同樣成立:選擇那些凸顯自我價值或者能讓我們回憶起美好時光的服飾,這可以對情緒產生真正的影響。
[譯自法國《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