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亞·科赫
赫爾伯特·索爾藍白相間的“馬里斯”號漁船突突地駛進布蘇美港口,貨艙中滿滿地載著北海蝦。這位有著濃厚海岸線口音的船長已經是30年的老蝦蟹漁夫了,其他海洋生物不是他的目標。
但是也有魚類進入他的網中,主要是小鰈魚、比目魚、牙鱈、胡瓜魚和西鯡。他會在漁船還未抵達赫爾戈蘭島時,將這些魚、海星和太小的蝦貝全部扔回海里。漁業生物學家估計,在蝦蟹捕撈業中,這種“扔回的魚”約占捕撈總數的60%。很多魚在回到水中時已經死亡,因為在被迫浮出水面時,它們的魚鰾會膨脹起來壓碎其他器官。甲板上的“短途旅行”不會對鰈魚造成什么傷害,但是它們常常成為漁船后守候的大批饑餓海鷗的目標。
據歐盟委員會稱,僅僅在北海每年就有約80萬噸海洋生物被扔回水里,約占捕撈總數的三分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世界范圍內的“扔回魚類”重量達3900萬噸,其中約三分之一都是過度捕撈所得。
“漁夫沒有避免‘連坐捕撈的動力。”生物學家克里斯多夫·齊美曼說道,“他們將成桶可食用的魚類簡簡單單地扔掉。”歐盟的相關配額規定導致漁夫將那些本可出售的生物扔回海洋。每個公司每年只能捕撈一定數量的某些物種,如果捕撈起來的種類不在可捕獲配額中,或是捕撈超過了配額,或是珍稀保護動物,又或者個頭太小、經濟收益不高,就會被漁夫扔回海里。
“將捕撈所得扔回海洋是一種不道德的資源浪費。”歐盟議員烏爾里克·羅杜斯特說。不久前,歐盟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共同漁業政策改革草案。那之后,歐盟漁夫必須將所有捕獲的戰利品全部帶上岸,它們的數量不能超過配額數量。齊美曼希望,“禁止扔回”政策能夠讓漁夫致力于避免捕撈起那些他們不需要的海洋生物。要做到這點的困難在于怎樣在海洋深處區分開目標魚群和非目標魚群,因為不同種類的魚常常混合在一起游動。德國漁業協會要求制定政策,促進多種捕撈方式的發展。
船長索爾和他的同事已經在能夠讓魚更易逃脫的漁網上投入了很多錢。“沒有漁夫想要‘連坐捕撈。”他肯定地說。最近,索爾甚至把捕撈技術專家請到了甲板上,讓他們為“馬里斯”號全副武裝。漁船右舷裝有所謂的電脈沖拖網,左舷則裝有傳統拖網。在傳統的蝦蟹捕撈業中,漁網在海底拖行,可以收獲蝦類,但是也有不少鰈魚和其他魚類入網。由于這種捕撈工具是沿著海洋底部拖行,鰈魚很難有機會從下方逃出去。而電脈沖拖網的電極會產生一個電流區域,小電流使蝦類受驚從而入網。而且,此電流刺激的影響僅限于蝦蟹類,其他魚類仍然可以自在游動。另外,這種捕撈工具和海底沒有接觸,這樣鰈魚可以在漁網下逃走。
“在我們的測試中,這種方法能夠減少約20%的‘連坐捕撈。”漁業生物學家丹尼爾·斯特普提斯總結。鰈魚最能從中受益,受”連坐捕撈“所累的鰈魚減少了66%。而且,漁夫索爾能夠捕到更多蝦蟹,消耗更少汽油。
斯特普提斯也對其他可選的捕撈方式進行了測試。他希望歐盟委員采取措施進一步增強漁夫避免”連坐捕撈“的積極性。“以前我們必須費大力氣勸說漁夫嘗試新的方法”,他說,“現在他們會主動來找我們。”
用于捕撈鱈魚和鯡魚的固定捕魚網會讓鼠海豚和海鳥也遭殃,哪些非目標生物會闖進網中,還受捕撈區域和季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斯特普提斯說。但是他點子很多。他和同事波利斯·庫里克一起在波羅的海中測試了一種能夠使鼠海豚遠離固定漁網所在地的警告體系。這種發明的原理是,盒子中的聲源能夠產生某種鼠海豚能夠理解的咔嗒聲。這種海洋哺乳動物能夠根據回聲定位,但是前提是它得意識到自己在障礙、同類或敵人附近。如果不激活這種聲音,它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走近死亡的陷阱,最終會纏繞在網孔中窒息而死。“研究者解碼了那種鼠海豚之間相互警告的特定聲音。”庫里克說。他的警告儀器用鼠海豚的語言說:“危險,打開定位系統!”花費更少卻同樣有效的還有智能漁網,那些帶有專門逃脫窗口的漁網——大的比目魚不能穿過,小的則很容易游走。
生物學家還想利用魚類的天性來制造特殊的漁網。在遇到危險時,鰈魚喜歡往下游,鱈魚則傾向于往水面游。科學家為那些想捕撈鰈魚而不想連坐鱈魚的漁夫設計了一種所謂的“無頂網”,即頂部開口,留出了鱈魚的逃生之路。但是這種技術也可能讓漁夫咬牙切齒。鰈魚漁夫約翰·穆赫已經試用過這種“無頂網”,捕魚歸來之后,他憤憤地改稱其為“無魚網”,因為不僅鱈魚逃脫了,所有其他魚類也都跑得干干凈凈。[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