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鐵道路改革終于提上議程,這個壟斷經濟最難攻克的堡壘,顯示出松動的跡象。
對鐵道部改革不可抱太大期望,按照實際情況步步推進才是務實之舉,否則,清末的保路運動就是前車之鑒。
鐵道部之所以成為壟斷經濟的最后堡壘,難以推進政企分開的根本改革,首要原因是其定位、發展方向不明確。
將鐵道部改革成沒有龐大利益的監管部門是第一步,只有排除利益,對企業效率才能管控到位。將各地鐵路局改組成真正的企業,是第二步,只有對企業進行績效考核,才能改變人浮于事、成本居高不下的現象。
鐵道部改革面臨四難,必須靠市場化與金融創新來解決。

第一,資金難。中國從2004年開始的高鐵建設熱潮,強有力的鐵道部成為必須品,否則,動車多次提速與高鐵速度不可能實現。但高鐵熱伴隨著讓人無法忽略的負面效應,資產膨脹、效率低下、貪腐盛行。鐵道部資產從5000億元膨脹到目前的4.3萬億元,截至2012年三季度,負債將近2.67萬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61.9%,同期鐵道部的資產收益率低下,稅后虧損85.41億元。隨著劉志軍案發,鐵道部的天價宣傳片、天價而低效的購票系統一一曝光,使人們對鐵道部某些官員辦大事之余的貪腐提出尖銳質疑。任何改革都面對著高負債這一巨大挑戰。通過市場化控制成本,方能標本兼治。
第二,人員難。鐵道部擁有上百萬的職工,任何改革都牽涉到每個人的利益。
以往的小改革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2000年鐵道部曾有過一次企業剝離,當時與鐵道部脫鉤的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總公司屬下,共有33個鐵路工廠、4個研究所、24萬之眾的造車產業大軍,總資產達268.9億元。與機車、車輛生產企業一起告別鐵道部系統的還有:承包業務遍布海外的中國土木建筑集團公司;當年由鐵道兵部隊整建制轉業組建的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下轄10個建筑工程局);由5個老牌工程局、4個專業局(大橋局、隧道局、建廠局、電氣化局)組成的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路通信信號總公司等。離開鐵路的職工總數達71萬多人,全國鐵路職工總人數由320萬人,一下子縮減到248萬多人。
上述共72萬人離開鐵道部門,以保守的每人3000月薪計,則一年節省開支達到259億元,這還不算上各種福利。根據公開數據,到2006年底,全路職工總數210萬人,其中干部345006人,占職工總數的16.34%,以此計算,一年減少的開支在400億左右。
第三,接入難。接入價格、清結算系統如何得到有效運轉。比如,從北京開往上海的車,雖然北京得到賣票或貨運的收入,但對旅客或貨主提供完整的服務要使用沿線路局的線路和服務,如何合理補償這些路局提供的服務?在鐵道部強勢控制之下,統一清結算,各鐵路局聽命于上,用一個統一的系數進行結算即可,反正肉爛在了一口鍋里。但改革之后,如果各鐵路運行單位成為獨立核算的企業,行政命令下的統一清結算就難以為繼。各鐵路局在精算后的討價還價,是解決接入價格的途徑。
第四,調度難。鐵路網具有與生俱來的天然壟斷地位,運力緊張時,調動一個車皮就相當于擁有了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無怪乎,鐵道部的總調度長一職被高度關注。對調度的監管,將是重中之重。
種種浮塵無法遮蔽一個現實,任由鐵道部這樣一個缺乏監管的、封閉的獨立王國存在,對于中國市場經濟將是巨大的打擊。政企分開是必然的改革思路。
無論何種舉措,鐵道部改革如果能夠達成以下目標,可視作改革成功:壟斷收益得到隨時、切實的監管,內部人浮于事、苦樂不均現象得到根本扭轉,建設過程中貪腐事件被監管體制有效扼制,民間資金不再害怕進入無底洞的鐵路部門,分清公益與市場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