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早上7點,郭可江起床,吃完早餐,開始給當地的幾位企業家和政府官員打電話。過去一周,他從老家河南濮陽到鄭州,幾天時間,見了一位生意做得不錯的校友,然后到省團委、發改委、農業局拜訪了一圈,完事后,趕回老家,呆了半個下午,深夜到了天津。
郭今年29歲,去年底,一篇題為《文科狀元從京辭職回老家種菜,一年成千萬富翁》的文章,被各大門戶網站轉載,之后他成了名人。年后,《中國企業家》給郭打電話,催他寫篇關于自己創業故事的稿子。當時,他正在一間洗浴中心的大廳里,等待約見的領導。趁著間隙,他找前臺要來紙筆,寫完后用手機拍下來發給了編輯,主題為:其實我是個千萬負翁。
但他確實是縣里的高考狀元。第一次高考,河南農業大學錄取了郭可江,一心想擺脫農民命運的他只想走得更遠些,兩次復讀后,如愿上了中央財經大學。后來,他靠炒權證和期貨掙了很多錢,覺得自己活得像那么回事了。但最終,他負債累累,回家做起有機蔬菜種植基地。

在寫給雜志的自述中,郭可江說,回首3年創業,想對那些要做這行的朋友講,做農業很難,沒那么容易,這幾年自己是在很大的壓力下度過的。如果要從事這個行業,先得慎重考慮,一旦選擇了,這又是個很朝陽的行業,無論從市場需求、政府政策,還是農業發展方向來看,都值得當成一輩子的事業。
像輪盤賭一樣,命運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文科狀元選擇了當初頭也沒回就放棄了的專業,但當事人卻覺得,經歷了一大串事情之后,人其實再也無法回到“原點”了。
“種菜”對他來說,是財富,是補償,是責任,或許什么也不是。
2010年春節,郭可江回到濮陽老家,這個鄉村因為歷史長久的黃河泛濫,一直有著貧困的“傳統”。在縣城一間舊賓館里,他招來幾個要好的中學同學,告訴他們,自己想回家租一大塊地,種有機蔬菜。
講了一大串規劃后,在座的人還是迷惑,他們都知道,菜其實并不好“賣”,投入高,回報慢,而且“農二代”完全沒有資源,最重要的是:郭可江在北京混得那么好,回來種菜干嘛。但沒有人懷疑他,因為說正經事的時候,他從來都很嚴肅,那晚尤其如此。
當年3月,農業合作社開始動工,郭可江租下老家一千七百畝地,陸續建了四十多個蔬菜大棚,一個果園和一個養殖場,取名“老家菜園”。
一幫同學還在賓館和郭可江徹夜長談的時候,范縣當地的一個“富二代”,已經開始啟動相同的項目,他的選址在縣城郊區,交通方便,基地已經完成了一半。年后,縣里決定把原本規劃的土地用來建鋼廠,讓“富二代”另挑兩塊地,都沒相中后,政府給了一筆補償款,把“爛尾”材料送給了郭可江,因為只有他用得上。
郭當時沒有衣錦還鄉的派頭,七鄰八舍甚至覺得他上大學沒用,還不如那些畢業就在縣城做小生意的同齡人。合作社本來是農民共同入股的一種形式,但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只想種菜收錢,很少人把土地拿來入股。最后,七八個要好的同學覺得郭可江見識廣,大一的時候就開始做家教,發傳單,舉廣告牌,在北京也很成功,有經濟頭腦,就找親戚朋友每人湊了百十萬,和他成了合伙人。這筆錢加上政府給的100萬“廢”材料,就是“老家菜園”的啟動資金,雖然叫合作社,但像公司一樣,有獨立的法人權利。
“老家菜園”一開始進行得就不理想,光是每季撒在地里的有機粉就要幾十萬,加上請技術員,付地租,雇傭員工的開支,以及低銷售量和高銷售成本,讓郭可江開始急迫地尋找資金,親戚朋友的錢借完后,他開始找能接觸到的每一個企業家投資。
郭可江說,自己現在的年齡不大,承受的壓力卻太大了,每天都有不堪重負的感覺,一睜開眼睛,就有那么多不想做,卻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考慮的事情。對他來說,“即使想反悔,也沒有回頭路了,如果農家菜園黃了,牽扯到的已經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七八個同學的家庭”。
這是他第二次舉債,但至少沒有了“輕生”的念頭。
郭可江回家創業前,已經有了第一次負債,而且負債千萬,對老家人來說,是個不能接受的數字。他的同學知道,但并不介意。
初中同學孫良凱是“老家菜園”的合伙人之一,之前在良縣當村官,他稱郭“胖子”。孫說,初一的時候,自己和幾個農村來的同學剛去縣城,因為好奇,進了“三室一廳”(游戲室,錄像室,臺球室,歌舞廳),郭可江知道后,向老師舉報了他們,還跟老師講,自己舉報只是為了教育,讓老師不要懲罰。當時他們很生氣,也覺得這個人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高考后,要好的一幫同學,無論成績好壞,能走的都走了,郭可江獨自復讀了兩年,2004年成了縣里的高考狀元。大學頭兩年,他做了很多兼職,大三的時候,開始去銀行實習。
那時候股票行情開始好轉,剛剛接觸到這些東西的郭可江,看到股票能掙大錢,開始涉足這個領域。2008年畢業,他到銀行工作,專門指導客戶理財,最多的一次,炒權證幫客戶兩分鐘賺了40%的利潤,他形容自己“一戰成名”。從此,他大規模炒權證,掙到了從前想都沒想過的東西。2009年,權證開始下跌,他繼續做期貨,并且從銀行辭職,自己在北京開了一家投資公司。期貨是比權證風險更大的投資,起先又讓他賺了很多錢,然而到2010年,他賠到了身無分文,負債千萬。
收到債主綁架家人的威脅后,走投無路的郭可江回老家,看到成片的地沒人種,食品安全問題也炒得很熱,決心做回“農民”。
“一直以來,印象中他做事很踏實,頭腦也很靈活,而且老家菜園的財務也是獨立的,覺得就算發不了財,也能賺些小錢,而且他肯定有帶領老鄉致富的心愿,所以相信了他。”孫良凱說。
他是在一天晚上,和郭可江走在還是工地的農業基地時,決定入伙的,自己加上幾個親戚,一共投資了一百多萬。
除了帶領家鄉人致富、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郭可江還有更多的想法。“輕生”念頭強烈的那段時間,他說自己突然覺得“既然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么困難是好怕的”,白手起家,做有機農產品這件事就馬上決定了。“其實,我當時完全可以申請破產,一分錢也不用還,但我還是承擔下來了,覺得自己能夠再賺回來。”郭可江說,用掙來的錢還債,是他的另一個創業動力。
天津的一位企業家上午要開會,沒有立即確定和郭可江的約見時間,他準備等到下午再約對方。吃完午飯,計劃徹底改變了,企業家一整天都沒有時間,他臨時決定下午去河北廊坊,提前見另一位政府官員,第二天再回天津和這位企業家溝通。
白天約企業家和銀行談投資,約政府部門談批地批項目,晚上在往返兩個城市間的汽車里睡覺,從2010年初決定回家創業開始,郭可江就一直持續著這種生活。他說,自己現在沒有家,一個月里,有20天不在同一個地方過夜,基本上所有事情,都需要他本人率先去做,因為接電話,他的手機需要半天充一次電。
去年底,“老家菜園”的經營狀況開始好轉,全年毛收入接近千萬,于是有了“千萬富翁”的報道。
“農業是個季節性很大的行業,投入和產出有滯后,收入千萬,除去投入成本和折舊,并沒有那么多。”郭可江對這種數字十分敏感,很怕自己解釋不清楚,他說公司其實一直處在虧本狀態,去年底因為是春節前夕,才有了很大的銷售量。
現在,基地收割季節有一百多人,農閑的時候有四十多個,北京還有二十名員工負責銷售。“老家果園”的蔬菜在基地包裝,然后通過自己的兩輛卡車,每周一次運到北京,除了銷售點外,主要通過網上注冊會員后預訂,再從銷售點快遞上門。
因為成本過高,郭可江準備把北京的四個銷售點整合成一個銷售中心,“老家菜園”的蔬菜主要是當作禮品批量賣給企業,居民過萬的小區,他們才會專門推銷。銷售渠道打通后,郭可江打算在鄭州做一個集散基地,把全國的優質農產品整合起來,像京東一樣交易,還要做加工廠,做優質油菜籽和面粉等副產品。
但他眼前要做的,仍然是找投資找項目,希望自己的蔬菜能夠被允許進入天津和上海的市場,能夠獲批在廊坊建一個4000畝的新種植基地,能夠找到不是風投的融資。
“我的性格像我的母親,越挫越勇,越難越上,過河搭橋,翻山開路,我最虧欠的也是母親。”郭可江說,有天晚上回家,接到了要債的電話,自己在門外哭完后,才進了家門。初二時,父親去世,他從此沉默寡言。
他的同學回憶,幾年前,幾個同學走在街上,郭可江看到一位貧困的老人在商店門口站了很久,他偷偷給了老板100塊錢,讓老板定期買點東西送給老人,用完的時候再找自己要。
郭可江卻說,這么多年的經歷,風光的時候被人接近、追捧、夸獎,后來應付債主、官員、企業家,現在已經沒有那種普度眾生的感情了。“我現在創業,只是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如果可以選擇,我寧愿做一個簡簡單單的農民,沒讀那么多書,沒見過那么多東西,也不會有那么多想法。”
他的野心是,有一天“老家菜園”可以走上正軌,自己關上手機,好好流浪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