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峻
[試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問:“為什么會這樣?”我卻夢想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然后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蕭伯納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高考是社會焦點,而語文卷中的作文題則是焦點中的焦點。因為高考作文不僅僅是一道試題,更代表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風向標,也是教育制度改革軌跡的折射。高考作文的不斷翻新,反映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夙愿。下面筆者就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似曾相識燕歸來
“一二一二”,怎么像跳舞一樣?這是我拿到作文題后的第一感覺。我說的是安徽高考作文題近六年的類型變化。從2008年命題作文“帶著感動出發”,接著連續考了兩年材料作文,2011年又變成命題作文,2012年和2013年又回歸材料作文。走了六年,命題作文出現兩次,材料作文出現四次。而且雙交叉出現,你說作文類型是不是像跳舞一樣?不管是巧合,還是昭示一種方向,至少傳遞我們這樣一個信息,安徽高考作文試題瞄準的是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再從出現的頻率來看,材料作文明顯高于命題作文。
顯然,材料作文受寵。這與全國其他省市的命題基本一致。偶然嗎?必然也。因為材料作文可彌補命題作文太束縛人、話題作文太寬泛的缺點,有嚴有寬。材料作文能在限制與發揮之間,真實有效地考查出學生的作文水平,有利于實踐課標精神,實現選拔功能。而且材料作文所選的材料,逐漸打破偽神圣化,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實際、認知實際。此外,“材料作文”在考查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兼考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歸納推理等諸多思維品質,它備受高考青睞已經成為趨勢。
二、今年花開更惹人
回顧安徽高考作文題,無論是2009年的材料作文“彎道超越”,2010年的“吳興雜詩”,還是2012年的“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2013年的“蕭伯納名言”,所彰顯的學術化氣息更加突出。蕭伯納是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世界著名語言大師,他的語言尖銳潑辣,風趣幽默,充滿機智,多妙語警句。語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陽光,佳肴少放了鹽。只有智慧的語言,才耐人尋味。蕭伯納最擅長的是在別人的原話里加上幾個字,但經過這樣的改動之后,無論回答或反擊對方,都有言盡意未了之效果。再沒有比蕭伯納的語言更能考驗學生的分析能力了。學術化材料的優點是開口小,但立意空間大。這正是材料作文所需要的。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
一直以來,泛化的作文題因85%以上的學生都可以“套作”而飽受詬病,而2013年安徽卷作文題思辨性突出,有利于考察學生的思維品質,可以拉開考生間作文得分的差距。今年無法用所謂以往操練過的不變“經典”來應對萬變考題,考生必須真正吃透材料,否則會造成所提煉的觀點與材料若即若離。甚至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誤。這樣即使你的文章結構再嚴謹,論證再充分,事例再豐富,語言再優美,也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因此,如何解讀今年作文材料背后的豐富意蘊,是衡量考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看來,作文不僅僅考你語言表達能力,也考你的審題、立意等綜合素養。
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則材料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結論。筆者認為,抓住材料中“有的人”“已經發生”“我”“從未發生”“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不能這樣”六個關鍵處很重要。從一個“卻”字看,“有的人”應該是命題者所要否定的對象,“已經發生”不值得糾結,“我”則必然是命題者所欣賞的人,畢竟“從未發生”代表著一種目標或愿景。“為什么會這樣”可以看成迷惑或惆悵,“為什么不能這樣”則體現的是一種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逆向思維。分析后,這道作文題的立意基本可以確定為“現實與夢想”“換角度”“反省自我”“保守和創新”“大膽合理質疑”“探索”“一切皆有可能”,等等。估計寫最后一種觀點的人較多,普通人看到的是現實中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蕭伯納卻把思考、思路放在對沒有出現過的事物的遐想上,放在為什么不去追求與現實不一樣的夢境和理想上。延伸下去就是不要只盯著眼前的現實,要敢于做夢、追夢、圓夢。年輕人尤其應該有夢想,因為奮斗的過程和美好的夢想一樣,都能使人產生向上的力量。如果要肯定“有的人”也未嘗不可,他不是面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也發出“為什么會這樣”的詰問嗎?如果把這種詰問理解為反省自己,就可以朝“減少失誤,校正方向”方面論述。如果在“既要反思現實,又要樹立理想”方面找突破口,二者兼顧地說,也許文章的立意會更勝一籌吧。
四、咬定青山不放松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表達與交流”方面要求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激發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因此,這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盡力回避時代熱點,淡化道德訓誡,更加側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學性。更多的題目采自常規性的人文觀、自然觀以及科學視野、科學精神等,將內容拓寬到文化辨析、身心體驗、個人審視、對生命和環境的關注乃至歷史評說、科技認知和審美體驗等領域。
這就決定寫作內容必須咬定“青山”(即生活的泥土)不放松。作文出彩只有扎根現實,才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的作品是閱卷老師最討厭的。考生可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有話可說,有感可發,不會偏題。兩個追問,方向不同,內涵不同,指向可能是千變萬化的。這正是所有的求知者與求證者探索的第一步,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也莫不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讀、思考和表達的廣闊空間。考生既可關注自己的經歷與體驗,也可觀察社會、人生等問題;可從個人經歷與思考下筆,也可從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等方面著手。題目本身沒有傾向性,考生完全沒有必要遷就任何一方,直抒己見無妨,反彈琵琶也可以。但及格容易,想得高分卻并不容易。如果作文僅僅停留于材料字面意思,即使文采飛揚,也會因為思想深度不夠,而寫成“大路貨”;只有在切入點和方向上,深入探討,內容有血有肉,作文的檔次才能真正提高。
魯迅先生說:“要作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如果是一個爛泥潭又有誰知道它的深淺呢?”所以想寫好考場作文,既不能拼湊名人素材,也不能盲目抒情,而要真正理解命題人的命題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