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電話說要回家,母親都會習(xí)慣性地問一句:“想吃點什么,娘給你做!”一時間,腦海里那關(guān)于兒時美食的記憶,會頓時攪得我饑腸轆轆,什么香椿魚兒、榆錢飯、攤煎餅,什么千層餅、炸河魚、拆骨肉……都如在眼前,如在嘴邊,卻又抓它不著。
回過神兒來,竟不知吃什么好,哪樣兒都想吃;但又怕讓母親犯難,累著母親,便隨口說:“隨便吧,娘做的什么我都想吃。”母親爽快地答應(yīng)著。
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母親已準(zhǔn)備了滿滿一桌,都是我愛吃的。看來,兒子的胃還真是把握在母親的手里了。看著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母親樂得合不攏嘴。當(dāng)母親收拾碗筷時,父親悄悄和我說起了這頓飯。
當(dāng)我在電話里說出“隨便”時,母親卻犯難了。這“隨便”的飯,怎么做。母親便跑到地里喊回父親,坐在院子里,一起回憶著我先前喜歡吃的各種飯菜。想起了一大堆,但哪樣我最愛吃,又拿不準(zhǔn),便拿筆逐一記錄下來。經(jīng)過前一天的準(zhǔn)備和一上午的忙碌,才有了這頓全然合我口味的豐盛午餐。
向父親要來那張菜譜,頓時從心底涌起一股酸澀,淚眼模糊中看到:糖拌西紅柿、九(韭)菜tan(攤)雞蛋、土豆絲、雞肉dun(燉)山磨(蘑)、煙(腌)雞蛋、豬肉粉條雜會(燴)菜、發(fā)面烙餅、zha(炸)油高(糕)……一張皺巴巴的紙,足足列了二十多條。最讓我無法抑制激動的就是那些歪歪扭扭的錯別字和拼音,連小學(xué)都未念完的父母雙親,是怎樣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地拉出這張融著無邊疼愛的菜譜的呀!
我頭也不抬地起身跑到廚房,將菜譜擋在母親眼前。母親一愣,說道:“這老頭子,真是,不讓他說非說,在咱大學(xué)生兒子面前多丟臉呀!”看著我發(fā)紅的眼圈,母親伸長手臂,拍著我的肩膀說:“這沒什么的。娘做得好吃吧?”我像孩子般地使勁兒點著頭,終于沒能克制住那兩行熱淚。
于是,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guī)矩。每次回家之前,一定要想好吃什么,再打電話告訴母親。
去年端午,我早早就想好了回家要吃母親做的黑涼粉。打電話給母親,她自然是高興至極,說:“我初四晚上就做好,吃的時候拌上黃瓜絲、澆上炸香椿,那味道可香了。”我連忙說:“太好了,就吃這個!”
回到家。母親看著孫女,我和妻子忙著包餃子。餃子出鍋、粽子端上,飯雖簡單,但暖意融融。吃完飯,聊了會兒家常,我們一家三口就往家趕。半路上,突然想起,忙活了大半天竟忘了吃涼粉。妻子說:“不如返回去拿點吧,娘早早就給準(zhǔn)備好了。”走得很累,還帶著孩子。我便說:“算了,留給爹娘吃吧!”
回到縣城,母親的電話來了:“你看我今天都忙暈了,放在盆里的涼粉都忘記給你們吃了。”我一個勁兒地說沒關(guān)系。母親卻深深地自責(zé)起來:“你們也不提醒我一聲。我真是老了,記性這么差,要這腦子干什么呢……”連著重復(fù)了多遍,才悵然、懊惱地掛了電話。我跟著自責(zé)起來,恨自己為什么忘記了,為什么沒有返回去拿,而讓母親這樣難過。
工作越來越忙,回家看父母的次數(shù)也相應(yīng)地越來越少。偶爾回家,也呆不了幾天。因此,在父母心里,對兒女長長的期待和思念,只有融入那幾頓難得的團圓飯了。于是便挖空心思地迎合兒女的口味,不辭辛勞地做上幾桌好菜好飯,雖然已是腰酸背疼、暈頭轉(zhuǎn)向,卻也樂此不疲、倍感滿足。
因此,回家前,一定要記住吃什么,給父母一個明確的答復(fù);并且不要只考慮自己,還要適當(dāng)迎合父母的口味。回到家,一定要記得吃,和父母一起吃,吃得津津有味、吃個精光。這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當(dāng)然也是我們做兒女的最大幸福。
(河北保定 張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