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

就近串個門兒,上個班兒,要么地鐵公交,要么私車電動,再不就腳踏車,或者人力“11路”,但很少有想起鐵老大的時候,可就有這個地方——犍為,它名不見經傳,卻擁有一枚被稱為“工業革命活化石”的小火車,它不大,卻別致,因為它穿梭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已成歷史的歲月。
犍為,偶然相遇
正好有機會去四川,于是“將計就計”順帶去了犍為縣?!瓣弊职l“錢”這個音,“為”發“作為”的“為”的音。犍為是四川的一個縣,一個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到犍為去的目的,是為了那里有一個號稱“工業革命的活化石”的窄軌小火車。
這個小火車當年只是煤礦里的普通運輸工具。當它的輪子與歷史的輪子一起運轉了53年之后,歷史從大工業時代已經駛進了信息時代,那里的小火車雖然還是在當地燒著煤、做著運輸的行當,卻被加上了“工業革命的活化石”的光榮稱號。正因為這個稱號,很多人想去看它,于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由此聞名。
愛上一座城,猶如愛上一個人,他的過去總有辦法撩動你的好奇心
在去犍為的路上,我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50多年前,一個那么偏僻的地方,為什么會發生“建鐵路”這樣的大事呢?那個鐵路到底有什么樣的故事……原來,這條號稱“芭石鐵路”的運輸干線有著更加古老的歷史。
1938年,當日寇的鐵蹄在中國東部橫行之時,國民黨政府由于東線戰場的失利,被迫遷都重慶。隨著政治中心的西遷,大批軍工和民用企業也紛紛向內地遷移。這些企業內遷生產,對于生產原料的需求大幅上升。于是內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找礦運動”,目的是為內遷的企業尋找生產原料和能源。
當時,在犍為發現了煤礦。國內知名人物翁文灝、孫越崎先生創辦了“嘉陽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解決煤炭外運的問題,他們修建了這條使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運輸線。早期的煤炭運輸是沿著芭溝的峽谷到達馬廟(芭馬鐵路),全長6.5公里,當時為600毫米的窄軌鐵路。沒有蒸汽機車,全靠人力推動小車到達馬廟的馬邊河碼頭再轉運出去,為當時的抗戰生產提供了很多能源用煤。
解放后,因為經濟建設的需要,小火車還是在源源不斷地向外運著煤炭。因為犍為不是富??h,沒有足夠改造鐵路或者新修公路的財力,交通改進的計劃一拖再拖。一拖就是60多年。小火車居然充當著交通運輸的“壯勞力”,晃晃悠悠走到今天。
小火車,帶你回到過去的歲月
芭石鐵路在歷史上先后出現600毫米軌型汽車,樁尾小火車,汽車牽引車,762毫米樁尾小火車,蒸汽小火車,蓄電瓶查道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架線機車等八大類型的動力機車。車廂類型有早期的竹簍車,木桶車和現在的5噸鐵煤車,還有村民違章行駛的軸承木架車??芍^是豐富多彩,精彩絕倫。
現在,小火車還是“壯勞力”。還是當地人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火車周邊的村民每天都坐著小火車晃晃悠悠地出門,晃晃悠悠地回家。既自己怡然自得,又是外人眼里的一道風景。
因為“一陳不變”的緣故,小火車的名氣由于年代的久遠而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想見識一下這“工業革命的活化石”,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坐一次小火車”來感受一下當年的生活。套用一句廣告詞:小火車,帶你回到過去的歲月。 編輯 邱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