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敏
電力工業是內蒙古在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風馳電掣,是對十年間內蒙古電力工業發展的最好注解:
十年間,全區發電裝機從2002年突破1000萬千瓦到2009年跨越了5000萬千瓦大關,并于2011年躍居全國之首。如今,全區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828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6.9%,其中風電裝機1693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26.87%。
十年間,內蒙古電力工業實現了“三高三大”(高速度、高環保、高效率,大企業、大機組、大基地)的歷史性跨越,建成了覆蓋蒙西72.56萬平方公里的“三橫四縱”500千伏主網及遍布所有旗縣、工業園區的220千伏電網。
十年間,售電量從276.19億千瓦時增加到1305.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9%,發電量由2000年的439億千瓦時增長到2011年的2972.8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1.4%;外送電量由2000年的175億千瓦時增長到967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1%;能源工業完成投資6400億元,其中2009年完成1600億元,是2000年的30倍,年均增長46%。
“十年磨—劍”,內蒙古電力工業保持一路猛進的態勢,勇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者,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全力保駕護航。
心懷責任 穩經濟惠民生
電力是衡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內蒙古電網是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全國能源基地、實施煤電轉換戰略的重要環節,承擔著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為區內發電企業提供上網支撐、為能源基地電力輸出提供外送通道保障的重要責任。為此,內蒙古電力公司始終堅持把“責任、服務、發展”作為企業使命,用一顆負責任的“企業心”努力踐行著一個特大型國企的職責。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錦說,電網企業如果做不到超前布局,不能為國計民生提供穩定的動力,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勢必會變成時代發展的“絆腳石”。
內蒙古電力公司始終以貫徹自治區的發展戰略為基準,在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推動工業化的進程中,甘當為經濟騰飛披荊斬棘的先行者,亮出以平均電價低于全國3-5分錢的“電價洼地”政策,成為內蒙古招商引資最具吸引力的“王牌”,為內蒙古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11年,全區新開工的623項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有2/3強落戶西部,投資商“投資跟著電力走”的規律,在于蒙西“不缺電、好用電、低價電”。內蒙古電力用這樣的一個電價減法,卻換來了全區經濟的一個大的加速,用肩頭扛起的責任,無怨無悔地踐行著一個國企的使命,正如總經理張福生所言:能以企業的局部利益,換來全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值!
2012年,面對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形勢,該公司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穩增長”的戰略部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5億元,投產輸變電工程86項,是公司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項目數量最多的一年。先后通過采取電價補貼、擴大電力多邊交易、臨時性容量電費減免等一系列措施,運用電價杠桿撬動企業發展,積極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排憂解難。據統計,2012年自治區累計補貼電量280億千瓦時,該公司獨家承擔了6項電價優惠政策的經濟成本,利潤因此減少了19.66億元。拉動用電需求、穩定企業生產的刺激政策,讓數百家企業恢復了生產,自治區全年新增稅收36億元,起到增加1千瓦時工業用電、帶動0.6元稅收的杠桿效應。
據了解,2012年全公司完成1280億千瓦時,其中東送電量273.88億千瓦時,名列“自治區企業30強”第3位,企業綜合實力、經營業績和社會形象得以顯著提升。張福生總經理說,隨著自治區經濟的企穩回升,預計到“十二五”末,公司年售電量將突破3000億千瓦時,資產總額達到1000億元以上,全口徑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旗幟。近年來,該公司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全力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建立了提高離退休人員福利待遇的長效幫扶機制,安置特困家庭子女108人,幫助152名貧困職工子女完成了學業,切實提升了廣大職工的歸宿感和幸福指數。2012年,該公司人力資源部榮獲“全區就業先進企業”榮譽稱號。
足金品質 “電保姆”托起全優服務
千里草原,既孕育了“天蒼蒼,野茫茫”的萬丈豪情,也賦予了草原人的熱血柔腸。公司總經理張福生這樣描述蒙電人的責任:無論哪個盟市的優勢特色項目,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像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們必須像稱職的保姆一樣,全力做好供電服務,精心培育這些“金娃娃”盡快發展壯大。我們要以當“電保姆”為榮,以當好“電保姆”為樂。
一流的電網需要打造一流的服務品質,承載著這樣的一顆企業心,公司上下在“責任蒙電”品牌統領下,服務品質和行業作風建設全面升級提速。從2002年開始,內蒙古電力公司連續十年榮膺全區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公用服務類第一名(或免評),實現了“客戶供電可靠率100%、優質服務滿意率100%、行業作風舉報投訴率為零”的成績。內蒙古電力十年如一日地向全社會遞交滿意的“答卷”,這難能可貴的成績,成為全國電力行業當之無愧的楷模。
蒙電人追求足金品質的精神多年來始終如一,并以開放的胸懷接受社會的責任監督。2006年,內蒙古電力公司在全區國有企業中首家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至今,該公司已編制完成并發布四份社會責任報告。此后,連年向社會公開發布企業責任報告,用實際行動認真踐行著“責任、服務、發展”的企業使命。2012年7月,在向全區發布的《2011社會責任報告》中,從“電力供應責任、經濟效益責任、社會和諧責任、綠色環保責任”四個方面全面闡述了內蒙古電力公司不斷為社會創造最大價值,努力贏得社會信任和尊重,促進自身和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
此外,該公司通過全面啟動“蒙電杯”規范化服務競賽活動,進一步提升供電優質服務的標準和水平,引導公眾由“消費電能”向“消費服務”轉變,讓“負責任、受尊敬”的“責任蒙電”形象深入人心,讓曾經倍受詬病的“電老虎”變成了全優服務的“電保姆”。
多年來,內蒙古電力公司把行風建設工作納入黨風廉政責任體系考核,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同獎懲。通過以活動促行動的方式,先后開展了“蒙電服務進萬家”、“蒙電金牌服務行動”等主題活動,優質服務和行風建設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長效工作機制。目前,已建成高標準的供電服務窗口499個,其中A級客戶服務中心9個、B級客戶服務中心76個,遍布全區城鄉牧區的服務網絡,為實現內蒙古富民強區提供了可靠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電力公司還積極開展扶貧工作,僅在2011年,公司在節水灌溉方面完成機電井20眼(井深70米)以及配套的給水輸水管道工程,圍封了5500畝牧場,資助了45戶困難牧民脫貧,建立了5年資助貧困牧民子女入學幫扶機制,并于當年資助9戶貧困牧民子女上學。
改革創新 促和諧助發展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電力公司先后完成了廠網分開以及剝離企業辦社會學校、呼興電網整體劃轉、呼和浩特抽水蓄能電站股權重組等重大改革任務,堅持科學治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強化民主監督及權力制衡機制,全力駕馭快速發展的電網和日益做大的主業。
通過實施“企業管理年”和“精細化管理年”活動,優化業績考核管理,建立了降本增效、堵漏增收的長效機制,引導企業向重貢獻度、重社會效益、重持續發展、重內控管理轉變。5年來,企業呈現出電量同比增加,線損同比減少,“多供”與“少損”并行,“增收”與“堵漏”齊動的局面,142條10千伏及以下的高損線路的線損率全部降到了15%以下,電網綜合線損從2007年的5.65%降到現在的4.36%。累計創造直接、間接效益近12億元,實現利稅206億元,連創歷史新高。
2010年7月,內蒙古電力供用電稽查局正式成立,在全國首創了供用電稽查垂直管理。各盟市供電局原有的稽查業務劃轉供用電稽查局作為派出機構,實行“人、財、物”垂直管理。該局以“常態稽查為主,專項稽查為輔,交叉稽查貫穿始終”的模式,目前已經實現對公司的供電量、售電量、線損、售電均價、電費回收率等5類20項主要經濟指標進行監控分析,對營銷業擴報裝業務、抄表管理、欠費風險預警、電量電費異動分析等18類57項業務進行全面監控預警,提升了電力企業的社會形象,成為省級電網公司強化經營管理、創新機制體制的成功范例,全國電力系統稽查垂直管理的“第一品牌”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兩年來,通過供用電稽查垂直管理實質化運作,堵漏增收的經濟效益超過內蒙古電力公司有史以來的總和。
智能化電網建設是大勢所趨。該公司累計安排生產技改投資近60億元,連續四年采用“上不封頂”的投資原則,完成了信息一體化平臺的優化整合,調控一體化、營銷智能化、設備在線監測、ERP項目建設均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調控一體化平臺實現集中監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00多座,累計安裝營銷采控終端22285臺,上線率達到95%-98%,實現了營銷系統數據共享。
自1989年開創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北京城”的西電東送先河至今,內蒙古電網已將超過2400億千瓦時的優質電能輸入了祖國的心臟,歷年來圓滿完成全國兩會、北京奧運等重大政治保電任務。尤其在十八大保電期間,該公司投入1200多名保電人員,于立新副總經理坐鎮一線指揮,直升機起飛78架次、巡檢線路1100千米,綠色蒙電始終在為北京的現代化建設“加油”。
追風逐夢 打造“風電三峽”
千百年來,風是內蒙古大草原四季輪回的主宰。如今,蔚為壯觀的風機群在風中屹立,為沉寂的草原注入無限活力。內蒙古從“十一五”開始率先在全國開展新能源建設,化風力為神奇,2012年,內蒙古電網單日上網電量超過1億度、電量比突破30﹪,進一步確立了大型送端電網并網型風電的新標桿。
1989年,內蒙古率先在全國規模化開發風電。2005年,內蒙古風電并網裝機僅有17萬千瓦。2007年9月,風電吊裝容量突破100萬千瓦大關,西北風向電力進化的步伐逐漸加快。2008年秋季,蒙西電網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把發展風電等新能源提上重要日程。從此,不遺余力,蒙西成為中國風電的“試驗區”。
目前,蒙西電網已接入電網運行的風電場有106座,裝機容量達928萬千瓦,占統調裝機容量超過22%,是目前國內接納風電最大的省級電網。從2005年到2011年的7年中,內蒙古電網累計風電上網電量達到326.9億千瓦時。按等電量替代火電計算,大約節約標煤114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51萬噸、二氧化硫8.9萬噸、氮氧化物2.6萬噸,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效果非常顯著。
為了滿足風電并網、送出和電網安全運行的要求,內蒙古電力公司近年累計投資近百億元,陸續建成投產灰騰梁、庫布齊等多項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使電網原因引起的風電受限明顯減少,電網靈活輸送能力大大加強。“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臨河北等9座500千伏及多個220千伏風電匯集輸變電工程,總投資將超過百億元。
經過多年艱辛的探索和實踐,如今,內蒙古電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風電基地,主導風電發展的大開機方式接納風電、風功率預測、低電壓穿越的技術日趨成熟,不僅為我國探路新能源發展奠定了里程碑,也為內蒙古電力“風火打捆、行銷全國”,特別是節能減排以及蒙西電網領先全國的地位增加了重要籌碼。
風從草原來,這取之不盡的西北風,將為內蒙古電力工業綠色發展之路提供無限的空間與動力。2010年,國務院已將內蒙古正式定位為國家級能源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綠色能源發展規劃》明確,到“十二五”末,風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超過三峽的裝機容量,占全國1/3左右。《全國七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明確,到2020年,內蒙古風電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30%左右。
截至2012年9月底,蒙西電網風電并網裝機容量928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占電網統調總裝機的22%,占電網最大發電負荷的32%,占電網最高供電負荷的38%,風電裝機規模和電網消納比例等各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位。
期待未來,追夢未來。在遼闊的草原上,在希望的田野中,面對電力工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內蒙古電力公司站在科學制企的高度,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全力邁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一個省級公司的體量,承擔了中國西部電力發展急先鋒的角色,拓荒精神與創新氣魄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升華。目前,內蒙古電力工業正從粗放型向集約化、由單一發電向煤電一體化模式遞進,已跨入大容量、高參數、環保型、高電壓、大電網、信息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