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天注定》在戛納電影節放映之后引起很多討論。無論我們怎么看這部電影,這都會成為一部話題式的影片。而西方媒體則這么評論這部影片:本片取材自大量中國實際發生的社會事件,相信中國觀眾會更熟悉其中的情節。
那么,讓我們略微回顧一下片中的部分情節:一個桑拿房的女前臺因客人騷擾憤而殺人;一個抑郁的打工者選擇跳樓自殺;一個周游各地的殺手;一個受不公平待遇最終反擊的老實人。稍做聯想,我們就能從中發現一些現實的蛛絲馬跡,想起曾經那些報紙媒體或街頭巷議的熱門事件……
中國電影這幾年發展得很好,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大賣,一個又一個的記錄被破掉。但是,電影中的世界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富二代的愛情、古裝的大片、摸不著頭腦的恐怖,你很難從中找到絲毫生活的影子。電影里的世界很精彩,但是,這與我們無關。相比之下,我們的鄰居韓國就做得很好。韓國電影這幾年非常成功,各種類型、題材的電影都頻出佳作。而在各類型韓國電影中,我最喜歡的始終是現實題材的警匪片。
我們的電影總喜歡在片頭加上“本片故事純屬虛構”,而韓國的電影則喜歡加上“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同的提示代表不同的態度,也代表著不同的電影力量。韓國人喜歡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喜歡到甚至有些偏執。韓國這些年無數知名案件都曾被改編、被搬上銀幕。其中最知名的,則是很多人稱為韓國三大未解懸案的三個案件,也一一被拍成了電影。
這其中,《殺人回憶》是最經典的一部,它是很多人心中的韓國最佳電影。電影取材自80年代韓國知名的華城連環殺人案,1986年至1991年間,韓國京畿道華城市太安鎮一帶有10名女性依次被害,殺人犯卻始終逍遙法外,最終本案成為未解決的殺人事件。那些案件曾在韓國引起大恐慌,為了調查這個案件,警方先后投入了205萬名警察,嫌疑犯和證人達到21280人,并有40116人接受了指紋鑒定。另有570人和180人分別接受了DNA鑒定和毛發鑒定。但最終該案仍沒有頭緒,并因錯過上訴時效而宣告終結。2003年,韓國導演奉俊昊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再現了那場韓國民眾心中的噩夢。電影拍得非常精彩,主演宋康吳的出色表演更是給很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影片并不真正關注真相(本來也沒有真相),它真正的用意在于,試圖告訴我們真相是如何被整沒的。
《那家伙的聲音》則根據另一大懸案改編,9歲的小男孩李亨浩在1991年被綁架,歹徒勒索恐嚇小男孩父母44天,在得到2億韓元的贖金之后,小男孩的尸體最終被發現,后經調查發現他早在被綁架第二天就被殺害。影片在案件發生15年之后,同樣被搬上銀幕,并在結尾播放了犯人真正的錄音資料,希望觀眾幫助警方一起緝兇。電影《孩子們》則改編自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后才被發現尸體,這個案件也被稱為青蛙少年失蹤案件。三部懸而未決的案件都被搬上銀幕,創作者希望由此警醒觀眾,并希望能幫助警方緝拿真兇,雖然很多時候都像無用功,但是他們起碼努力過。
相比之下,前兩年韓國大熱的電影《熔爐》更有力量,本片根據光州一所聾啞障礙入學校中的性暴力事件改編,上映之后引起極大反響,并促成通過《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這也成為電影改編世界的一段佳話。還有《梨泰院殺人事件》,這個發生在首爾梨泰院一家漢堡店衛生間的殺人案件,審理多年卻始終讓真兇逍遙法外,韓國導演洪基菩將其改編搬上銀幕,而這部電影的影響則是,影片引起國內觀眾對該案件的重視,并呼吁重審此案,最終,韓國法務部于2009年對美國提出了對潛逃出境的帕特森的犯人引渡申請。這也成為電影改變生活的有一宗真實案例。
我們總拿電影當娛樂工具,認為它是笑一笑樂一樂的東西。其實電影有很多種,而且同樣可釋放他們的能量。它不但可以照進現實,還能改變現實。這才是電影的力量。只可惜,在我們這里,能照進現實的電影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