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課外書上提到的某些動物的生活習性深信不疑,其實有些真相不是那樣的呢。
關于動物的一些誤區,你知道哪些呢?
誤區一:烏龜可以從殼內走出來
在地上撿到一個烏龜殼,你可能會以為烏龜拋棄了它的舊殼而搬到了一個新殼里。其實事實才不是那樣呢,烏龜拋棄了殼就是死路一條,它別想從殼中安然無恙地走出去!
烏龜殼簡稱“龜殼”,也就是烏龜背上的甲殼。
烏龜的甲殼由拱起的背甲和扁平的腹甲構成,聯接背甲和腹甲的部分稱甲橋。整個龜殼呈盒狀,對烏龜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一般烏龜的頭頸、四肢和尾部在其中能自由伸縮。
背甲和腹甲均由兩層構成,內層由骨板構成,來源于真皮;外層由角質盾片構成,來源于表皮。盾片和骨板的數目和排列方式,是龜類分類的依據之一。
烏龜殼并不是烏龜寄居的一間屋舍,殼是它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萬不要嘗試剝去龜殼,烏龜一旦脫離了殼就必死無疑。
如果你發現地上有烏龜殼,那龜殼一定是死去的烏龜留下來的,絕不是活著的烏龜從殼中偷偷跑出去“玩”了。
誤區二:蟋蟀的鳴叫次數能反映溫度
蟋蟀的體溫會隨著周圍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在炎熱的天氣里,蟋蟀的鳴叫聲快速而急促,讓你很難聽清楚它到底叫了多少聲。可在涼爽的季節里就不一樣了,蟋蟀的鳴叫聲清晰可辨,我們一下子就能數出來它叫聲的次數。
有人說:“當家里沒有溫度計時,我們可以數數窗外蟋蟀的叫聲,用它們一分鐘鳴叫的次數除以2加9再除以2,就是當時的攝氏溫度。”
其實,根據蟋蟀的鳴叫次數來推算當時的氣溫這一方法很不靠譜,多數情況下是不準確的。
蟋蟀鳴叫的頻率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快,這是肯定的。但蟋蟀品種繁多,每種蟋蟀鳴叫的頻率本身就不一樣。
除了受氣溫影響之外,蟋蟀鳴叫的頻率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比如蟋蟀在受強光刺激的時候,鳴叫的次數便會減少,而雄性蟋蟀在求偶時鳴叫聲則會響亮而頻繁。
誤區三:豪豬遇到危險時會射出身上的刺
豪豬的身上披著尖刺,可以用來防御掠食者。豪豬在與敵人搏斗時,會迅速地將身上的尖刺豎立起來,同時嘴里發出“噗噗”的叫聲,企圖把兇惡的敵人嚇跑。
人們一般認為在這種危險的時候,如果警告聲還不能趕走敵人,豪豬會射出身上的刺。
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哦。豪豬的刺尖銳,而且很像小刺猬身上的刺,這種倒刺嵌在肌膚里,怎么可能被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