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瑚
別看他看起來很斯文,其實他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腦子里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妙點子。比喜羊羊更機智勇敢、比懶羊羊更幽默可愛,比慢羊羊更愛發明創新,他就是湖南省醴陵市實驗小學的科技教師——廖振華,學生眼中敢做敢當的“瘋狂博士”。
從事科技輔導工作十余載,他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100多件發明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10余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先后被評為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優秀會員、湖南省優秀科技教師等。
廖振華從小就不安分,經常把家里的東西拆得七零八落,為此還挨了不少板子。家人本來以為當了老師的他做事會穩重一些,殊不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2006年,懷抱著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夢想的他毅然離開了條件較好的醴陵市第十三中學,到醴陵市實驗小學擔任專職科技教師。
萬事開頭難,雖然之前在醴陵市第十三中學兼職科教工作,但當真正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教學工作中時,面對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問題,他還是有些招架不住。
于是,他不得不買大量專業書籍給自己充電:《怎樣成為發明家:50小時學創造》、《迷你科學小發明》、《讓孩子學會如何創新》……一有時間他就專心閱讀這些書籍,埋頭鉆研,有時候被書中某個新奇的創意所吸引,忙著做筆記,連飯都顧不上吃。
當有些問題在書中找不到答案時,廖振華也不怕笑話,揣著疑問去請教一些老專家和本校的老科技教師,或者是參加比賽時認識的科教名師。但凡與科技教育有點關聯的老師,他都會主動聯系,有事沒事聊上幾句。
為了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廖振華把家里當成了發明創新的試驗場,不放過任何一個好點子,并把這些好點子變成小發明作品。
當看到母親搞衛生時踩在凳子上搖晃得厲害,他就發明了一把實用的兩用椅梯;看到妻子在家做菜時不方便,他發明了人見人愛的“板栗剝殼機”;和兒子出去旅游時發現衣架帶少了,便發明了“旅游用簡便干衣架”……
不僅如此,他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科技創新博客,將平時收集到的實用信息、科技資訊以及課堂實錄、教學后記都記錄在博客里,用以更好地指導科技教學工作。
作為醴陵市實驗小學科技創新辦公室主任,廖振華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科技創新工作上,將科教事業視為紅顏知已,家里的原配常常為此而吃醋呢。
他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呵護有加。平時都跟學生們呆在一起,學生們只要將新奇創意告訴他,他都會指導學生想辦法將這些創意變成小發明。
科技創新社團就是廖振華指導學生們將創意變成發明的“大工廠”。這個“大工廠”里有500多名小成員,每天,科技創新社團的意見箱里都會有他們的好創意。
有時學生們的靈感來了,幾十個創意一起爆發,這時候廖振華發揮“瘋狂博士”的威力,手把手地教他們尋找創意中的關鍵創意點,各個擊破,并聯系生活實際,把腦海中模糊的想法具體化。
通過他和學生們的共同合作,一個個新穎又實用的小發明應運而生:衛星天線自動去除冰雪裝置、手提電動切割機的除塵裝置、自走式汽車用三角警示牌……
在課堂外,廖振華要求學生們多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醴陵瓷器出口為什么不景氣?高鐵建設與土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古文物保護存在哪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他帶領學生們不斷地進行調查研究,最后總結研究結果并寫成科技小論文,提出解決辦法。
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學生們只要找“瘋狂博士”廖振華就對了,他可以引導學生們探究問題的根源,做出意想不到的小發明。
2008年湖南出現冰凍天氣,道路因此結冰,大量汽車堵塞在高速公路上,滯留時間最長達75個小時,能不能利用機動車的尾氣來融冰呢?當學生向他請教這個問題時,他認真研究問題,引導學生從汽車排氣管的尾氣排放角度入手。
他們改變汽車排氣管的尾氣排放角度,將尾氣引入到裝有金屬導流格柵的金屬導管中,并用金屬箍固定,從而制作出“汽車排氣管余熱道路融冰裝置”。
從這些科技教學實踐活動中,廖振華總結出了3種獨特的教育方法:偶然發現法、課堂延伸法、問題探究法。這3件法寶不僅在醴陵市實驗小學發揮了作用,還普及到了整個醴陵市科技教學領域。
目前,醴陵市實驗小學設立了科技櫥窗、科技長廊等陣地,網絡活動室、科學實驗室、機器人室、科技創新活動室每天都活躍著學生們的身影,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制作等是他們大展身手的小擂臺。
在廖振華眼中,發明創造并不神秘,只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不方便之處,對癥下藥,通過查找資料、反復試驗,人人都可以做出小發明作品。
對于未來,他早已畫下藍圖:準備在今年成立一個讓更多的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發明、熱愛創新的科學夢工廠。
讓科學之夢飛翔,廖振華這位敢做敢當的“瘋狂博士”就是學生們的夢想魔法師。在今后的科教道路上,他會讓更多學生的科學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