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說女子不如男,愛上科學并執著于科學事業的女科學家也為人類做出了很多突出貢獻。
居里夫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她發現了兩種放射性元素,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不過,要是你只知道她這一位女科學家,那你就OUT了。
在科學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女科學家可多了,最近,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周衛健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閻錫蘊都榮獲由中科院頒發的“優秀女科學家獎”哦。
女科學家是科學界一道美麗的風景,她們如朵朵玫瑰,絢爛綻放,演繹著別樣的精彩。在中國乃至世界,有哪些杰出女科學家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她們吧!
中國女將別樣酷
在中國,有一群為科學默默奉獻的女將們,他們不圖名利,只為了真正做點實事,最大限度地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黃道婆:紡紗織布人人夸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這首歌里面的黃婆婆出身平凡,卻非常了不起,是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紡織家,被稱為“棉神”。
黃婆婆的大名叫黃道婆,家在松江烏泥涇,從小做童養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為勞累過度,她織布的速度慢了點,被公婆和丈夫毒打了一頓,還被鎖在柴房里。
年幼的她欲哭無淚,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的折磨,便決定逃出去另尋生路。于是,一天晚上,她設法逃出家門,躲到一條海船上,隨船漂泊,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
雖然流落他鄉,舉目無親,但是黃道婆堅信,憑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夠活下去。當地的黎族人見遠道而來的黃道婆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便紛紛來照顧她,想辦法讓她安居下來。
當時,崖州盛產木棉,當地的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都比較先進。黃道婆看到黎族人不僅棉花種得好,織的布好看,而且紗也紡得好,于是認真地向他們學習,結合黎漢兩族人民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紡織能手。
雖然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常常思念家鄉,到老年的時候,她毅然回到了故鄉。
黃道婆一邊無私地向父老鄉親們傳授崖州的紡織技術,一邊著手研究并制作更先進的紡織工具,設計出一套軋籽、彈花、紡紗、織布的操作方法。
她教人們制造軋車,有了軋車軋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剝了;她改進彈棉花的工具,把手撥的小竹弓改為用槌擊的大弓。同時,她改進了紡紗工具,把紡一根紗的手搖車改為能紡三根紗的腳踏車。
為了讓紡織品更加美觀,她又教大家把花卉、鳥獸等各式各樣的圖案織在織物上。這樣,圖案生動、色彩艷麗的“烏泥涇被”應運而生,不久便聞名全國。
王貞儀:敢為天下先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可厲害了,是舉世罕見的才女,她既不像一般的才女那般吟紅詠綠、彈拉賦唱,也不滿足于巾幗英雄的跨馬彎弓,卻饒有興趣地研究數學、地理、物理等,成果豐碩,被當時的人們譽為“當代班昭”。
她從小聰穎,胸懷大志,敢于突破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還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抒發“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
作為女性,相比其他科學家,王貞儀在科學道路上走得更艱難。
剛開始鉆研天文學時,就有一幫封建衛道士嘲笑她,她沒有屈服,據理駁斥,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
而且,她還為女性在封建社會中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學習科學文化的機會而大聲疾呼。
王貞儀堅持自己的研究,在天文學方面,對歲差原理、測定和推算方法有清晰的了解,對日月食的成因和地圓的概念,做了生動的論證和通俗易懂的說明。
她十分注重實踐,每當晴朗的夜晚,就坐在院子里仔細觀察天象,注意星星的變化及月食同圓月的關系,還用燈籠當太陽,圓桌當地球,鏡子當月亮,不斷調整它們的位置、距離,做簡單的模擬實驗。
在數學研究中,王貞儀吸收了中西算法之長,善于邏輯推理,著有《歷算簡存》、《籌算易知》和《西洋籌算增刪》等。
何澤慧:中國的“居里夫人”
雖然她開創了中國科學界眾多的第一: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可很少有人知道她。她是誰?她就是低調做科學的大人物何澤慧。
18歲,何澤慧考入清華大學,26歲,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校成功拿到了博士學位。
后來她丈夫錢三強考到了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跟隨居里夫人學習鐳學。幾年后,她也去了錢三強的實驗室,與他一起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又獨自發現了鈾核的四分裂。
他們的發現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因為鈾核三分裂出現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現的概率是萬分之一,何澤慧也因此被贊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位大名鼎鼎的女科學家不僅低調,還閑不住。
在籌建“兩彈一星”團隊時,人選名單里原本有何澤慧,但因為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她帶人在實驗室完成了一個重要數據的驗證。
199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在第6集“物理學”部分,竟沒有何澤慧的名字,她的傳記出現在了最后幾頁上。
據說,何澤慧本人不同意立傳,后來在編輯的一再請求下,她才著手撰寫自傳,并在全書付印前交稿。因全書頁碼已定,不便插入相應學科,故補排在最后。
耄耋之年,何澤慧仍堅持全天上班,就算到了86歲,還堅持每周到高能物理所上幾天班。
她住在中關村,上班坐公交車,出門買菜也擠公交車。她生活一點也不講究,衣服上都是補丁,穿的是老式解放鞋,背的人造革書包,書包帶子已經斷了,她仍然用繩子系著,革裂開了,她就用針線縫好。
李方華:獲“女性諾貝爾科學獎”
物理的魅力,曾經牽動了一個17歲少女的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方華步入了由男性主宰的科學界,與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實驗物理學中,有人說有“大科學”和“小科學”之分。他們認為所謂的“大科學”是指幾千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一起工作幾十年,研究巨大的儀器設備,“小科學”則指一小群人研究一些小的項目或設備。
無疑,李方華研究的是“小科學”,因為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就一直執著于探索極其細微的世界——電子晶體顯微鏡。不過,在她眼中,科學沒有大小之分。
1956年,李方華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回國后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合金結構的粉晶X射線衍射研究。
后來,經歷了在電子衍射、高分辨電子顯微學、電子晶體學和準晶體學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實踐后,李方華成為頗有建樹的國際知名電子顯微學家,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年,她征服了各國評委,在法國巴黎摘取了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在生活中,李方華踐行簡單法則,她覺得越簡單越好。
在蘇聯留學時,助學金不是很高,而且飲食不習慣,有的中國學生就幾個人一塊開火做飯。李方華則堅持在學生餐廳吃,甚至幾塊點心、一杯咖啡就算一頓飯了。
參加工作特別是結婚后,她依然生活簡單。除了買菜買吃的,李方華很少逛商場。平時她還盡量少看電視,從不想著8小時以外的休閑,總是將零碎的、小塊的時間利用起來搞研究,把問題裝在腦子里,走路、做飯、洗衣服時都會思考,不經意間就把問題解決了。
李方華很善于在工作外放松自己,她喜歡自己做衣服,手藝很好,而且愛唱歌,參加了中科院老年合唱團,經常上聲樂課,還曾登臺表演。
韓喜球:美麗的海底探寶人
韓喜球,乍一聽,還以為是個爺們,誰知竟是位美麗的女科學家。
韓喜球看上去柔弱斯文,卻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她原本學的是陸地地質,卻常年與大海相伴,在海洋地質學領域如魚得水——榮獲“第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08年度“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 在2007年我國大洋科考第19航次中,作為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助理參與發現了西南印度洋中脊上的第一個海底“黑煙囪”;在第三航段被提拔為首位女首席科學家, “領航”發現了4個海底熱液活動區。
20年來,她執著于海洋科考,并沉浸在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無窮樂趣中。
海上條件異常艱苦,有時烈日當空刺得人睜不開眼睛,甲板的溫度高達四五十度,每次出海至少要待上一個多月,調查工作得不分晝夜地開展。面對如此惡劣的條件和艱辛的科研工作,韓喜球以平常心對待,認為習慣了就好,而且任務再艱巨,也欣然接受。
她工作的時候,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女性就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反而嚴格要求自己,不避重就輕。特別是在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時候,壓力非常大,她時刻保持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有時候沒時間睡覺,就靠在椅子上打個盹。
除了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繁忙的科考任務,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航行途中長時間的孤獨。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她也非常牽掛家里,在海上經常通過衛星傳輸給家里發電子郵件,向兒子介紹海上的科考生活。
韓喜球很活潑,說話語速很快,平時著裝很隨意,不求名牌,但求得體。
除了中國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之外,韓喜球還擔任了許多其他職務,每天的生活都要繞著工作轉。
雖然很忙很辛苦,但她過得很充實,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周會去跳兩次健身操。
外國姑娘也不賴
除了中國有一批出色的女科學家們,外國的姑娘們也不遜色。盡管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但他們仍然在科學道路上勇敢前行,將一生都獻給了科學。
“灰姑娘”變身科學
誰說灰姑娘永遠是灰姑娘,她們也能變成公主哦。你看,卡羅琳·赫歇爾這個“灰姑娘”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完美的蛻變,成為了一名杰出的科學家。
她出生在德國的漢諾威市,在家中的地位相當于女仆,每天干活。1772 年,她被哥哥威廉·赫歇爾帶到英國巴斯,幫忙操持家務。
那時,威廉·赫歇爾在八角教堂演奏管風琴,她負責伴唱,曾受邀出席伯明翰音樂節,可她推掉了這個演出機會。
后來,威廉·赫歇爾轉行,全身心研究天文學,卡羅琳·赫歇爾也跟著轉行,不僅盡心竭力地協助哥哥進行天文學觀測與研究、制作天文望遠鏡,還利用每一個可以觀測的晴夜獨自觀測,發現了新的星云和星團。
1786年8月1日,她發現了第一顆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是第一位發現彗星的女性。之后,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其中有幾顆曾被人觀測過,包括恩克彗星等。
另外,她還是第一位由英國皇家學會出版其作品的女性,是英國第一位領到報酬的女科學家。
1822 年,威廉·赫歇爾去世,卡羅琳退休回到漢諾威市,在那兒繼續進行天文學研究,并編纂了一部星云錄,里面記載了2500個星團。
1828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向她頒發金獎章,并于1835年推選她為該會的榮譽會員。1848 年,卡羅琳·赫歇爾去世,享年 97 歲。
為了紀念她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小行星281“盧克雷蒂婭”以她中間的名字命名。此外,在月球的虹灣上也有一座名為“C. 赫歇爾”的環形山。
不輸給父母的伊蕾
作為皮埃爾和瑪麗·居里的大女兒,伊蕾娜追隨父母的腳步,也進入了實驗室工作。
1926年,她嫁給了母親在巴黎的鐳研究院的一位助手——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從此之后,她和弗雷德里克在實驗室里合作,研究原子結構。
1934年,他們用人工方法制造出了放射性元素,即用 α 粒子轟擊鋁、硼、鎂,從而產生了氮、磷、硅和鋁的同位素。
第二年,他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里和伊蕾娜因此成為第一對分別獲得諾貝爾獎的母女。
由于多年接觸放射性物質,伊蕾娜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在 1956 年死于白血病。
邦妮·巴斯勒聆聽細菌之
作為微生物學專家,邦妮·巴斯勒花了20多年時間聆聽細菌們的“竊竊私語”,最終破譯了“細菌密碼”,獲得201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她發現細菌不僅會進食、繁殖,也有自己的意識,會建立“城市”,甚至能區分其他細菌是否屬于自己的同類,并對它們發起“挑戰”或“聚會”邀請。
這個研究使人們對細菌的了解前進了一大步。邦妮希望通過對細菌特性的了解,能夠研究出新式抗菌藥物。
誰能想到,這位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女科學家,年輕時差點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獸醫。“幸好”因為難以克服解剖動物時的生理不適,她不得不改行,專注研究微生物。
閑暇時,邦妮很喜歡戲劇,偶爾會客串演員、舞者和歌手。她每天堅持早起,參加有氧健身班,把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德博拉·金:探索物質第六態
自1997年被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聘為助理教授以來,德博拉·金在物理學研究中頗有建樹。2012年10月,她還榮獲了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1968年,德博拉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但她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佛羅里達州,她父親是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母親是工程物理碩士。
也許不少人會覺得,德博拉就是在這樣的科學氛圍中形成了對物理學的熱愛,但事實并非如此,在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之前,她一直沒有將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大二時,德博拉在一個物理學研究室實習,在那里,她看到了物理學同現實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并覺得實驗室太有趣了,里面堆滿了各式各樣好玩的“玩具”,于是就踏入了物理學領域。
1999年,德博拉開始研究費米子。
由于任何兩個費米子都不能擁有相同的量子態,費米子的凝聚一直被認為不可能實現,但德博拉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找到了一個克服以上障礙的方法,最終于2004年成功地創造了物質的第六種形態——費米子凝聚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