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立
“客的心事,翻騰了一個世紀美落番”,是對一個半世紀來連番躲避災荒戰禍而背井離鄉到南洋的金門人的泛稱。
《落番》落地時,剛好是全體華人心潮澎湃的歷史一刻。一代傳過一代聽,古早的歌來得正是時候。
李子恒,一位華人音樂史上的關鍵性人物,曾為蘇芮、費玉清、王杰、江蕙、姜育恒、周華健、小虎隊、林慧萍、蔡幸娟、南方二重唱創作作品。一面流行音樂界的金字招牌,他會在另一個領域醞釀出怎樣的濕潤和幽香呢?
2011年10月,在堪稱金門人《史記》的紀錄片《落番》里,李子恒用一張原聲配樂和一張歌謠創作,還原了他作為一顆金門精神“落番”之籽最初的質感。為了音樂,16歲離開金門;同樣為了音樂,55歲再回到金門,李子恒正是一顆“落番”原鄉精神的種子,他注定要再度萌發的。
一座島,一個時代
“一座島,一個時代,一段沉重哀傷的旅程”,在《落番》的封面上,烙著這一句話。時代、旅程似乎都已散落在歷史的煙塵中,但那股沉痛卻一直久久淤積。那是動蕩的版圖,也是游子的落魄,更是音樂的尋根。《落番》的兩張CD,碟面上有這樣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個青年男子拎著皮箱站在碼頭張望,一張是一個年輕媽媽和女兒坐在碼頭癡等。都是背影,都是思念,都是命運的緣起,也都是記憶的跌落。
一個個時代,拋出一條條命運的長線,讓一個個弱草之民背井離鄉。一片土地的百年之痂,究竟要用怎樣的音樂去沉淀那離合悲歡?
我們聽到了《阿嬤》,這首歌記錄了一群為一塊貞節牌苦守寒窯一輩子的孤寡阿嬤,她們用自己的幽幽隱忍,深埋了一輪輪心酸青春,也撫慰了一個個無言的悲慘世界。其中一段落番歌謠念唱,是一位年過九旬的楊黃宛老阿嬤的親口錄音,實在是蹉跎的歲月之符。
所以,《番信》記錄的是番客在異鄉與家鄉人互通信件的歲月一瞥。《尋根》定格的是散落在異鄉的金門游子們返鄉與族人團圓的一幕。《洋樓》、《車拼》、《抗日》、《漁村》等作品,再現了在音樂的鋪陳上,李子恒用大的塊面與色調渲染出一篇篇祖先的苦難樂章。
番客的心事
在歌謠篇里,10首閩南語歌曲再現了那世紀的訣別。李子恒在編曲時取材了他2004年專輯《母親的容顏》的思路,他說兩者都是圍繞土地與原鄉,可謂相濡以沫。這些歌中最令人悸動的當屬主題曲《洋客苦》和《番薯情》。這些歌大部分已遺失了創作者的名字,所以6首歌創作者只能注明佚名,2首是清代金門舉人林豪的詞,但在金門人一個多世紀的傳唱中,它們卻共同沉淀了恒久的質感。
這些歌曲曲調上十分接近古曲,對于現代人的聆聽慣性是一種考驗,但你只要融入那惆悵的落番史里,就不會覺得時空的阻隔,因為那是你我彼此的血親。
《洋客苦》的七言歌詞竟然是在田野調查時從殘屋老墻上采摘的,在譜成曲后,你仿佛在與那一個個遠航而去的番客遙望對視,番客的心事,翻騰了一個世紀,卻依然滾燙。
“別鄉離井最愁腸,野店荒村當賤庸,鏡破梅妝辛苦甚,隴頭云海只為窮。”古詩詞在押韻方面,一直在啟發后人,再如一首林豪的《君在番邦》,“君汝在番邦,妾身在唐山,等到無地看,割吊我腸肝,除非我君返來,我心才喜歡。”
回頭已是百年身,幸好還有那一首首不碎的歌謠綿綿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