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華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論壇”作為科博會的重要活動,于近日在北京召開。官員、學者、跨國公司高管和國內企業家300余人,圍繞“加強自主創新與再造實業精神”進行了深入探討,本刊輯納了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新興產業發展依靠政府職能的轉變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
新興產業意味著更高的附加值,但是我國一些新興產業沒有獲得高利潤,反而進入了低附加值陷阱。一些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問題的根源在哪兒?一是戰略規劃前瞻性不足,導致判斷失誤。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和市場機會前瞻性研究嚴重缺失,研發不利。對前沿高新技術研究支持力度不夠,不能有效擔當新興產業實質性技術支撐。三是缺乏產業化和產業鏈的宏觀布局。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發展規劃戰略和政策協調銜接不利。導致了在市場、研發、金融、貿易整個產業鏈的脫節,難以形成配合有序的高價值產業鏈。
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我認為一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盡快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但在管理服務方面政府職能仍然存在越位和缺位現象。原因在于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或沒有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國經濟要轉型,科技要與經濟緊密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發展,必須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
項目操作是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的,運用有度效果快而且明確,過度延伸則帶來巨大的問題。這樣會耗掉政府部門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資源,削弱政府宏觀管理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政府自己操辦或支持操辦企業,以及通過大量科技項目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現象普遍存在。我認為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少數涉及國家經濟和國防戰略安全的領域,不應成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因為技術創新固有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往往導致巨大的風險。
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科技和經濟結合體制,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大力發展創新服務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支撐。
政府應引導規劃新興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 李毅中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們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跨越,夯實了新興工業化發展基礎。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仍然存在著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結構性的矛盾。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還要受制于人,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我國的專利總數并不少,但是發明專利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一些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還要依靠進口。比如電子制造我們是世界第一,一年生產11.8億部手機、3.5億部計算機、1.3億臺電視機。但是其中芯片80%靠進口。我國航海航空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發動機還要進口或者依靠外部專利。我國高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軸承這些部件還要進口。高端數控機床的市場大體上還是被國外品牌所占據。我國的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到銷售收入的1%,遠低于跨國公司的水平。
二是資源環境已經難以支撐。工業增長過度依賴于物質資源投入,付出的資源、能源環境代價過大。比如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4倍。2012年我國的能源總耗量36.2億噸標準煤,世界第一。占了全球20.5%,超過了美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6%,鐵礦石一半進口,銅和銅材70%要進口。在排污方面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是全球首位。雖然近年來節能減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再不轉變生產方式,環境和資源難以支撐。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落后產能占了20%。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比重2010年只有12.5%。一些規模經濟行業集中度不夠高,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整合的大集團。一些產品品種質量低下,也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四是地區行業不平衡、不協調,狀況突出。重大生產力布局和資源稟賦不匹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產業雷同現象突出,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夠,影響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以上4個問題如果沒有明顯改善不可能實現工業化。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新興工業化的難點也是工業轉變方式調整結構的切入點。在分析國內形勢的同時還要清楚地看到,國際經濟技術變革給我們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發達國家深刻吸取金融危機教訓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本土回歸、智慧地球等理念,繼續占領經濟技術的制高點,發展中國家致力于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國際貿易戰和貨幣戰加劇,國家科技的突破與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形成,以上這些國際經濟技術新變革,促進我們必須加強憂患意識,以高度的危機感,奮起直追,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努力縮短差距迎頭趕上。
當前,我國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趣很高,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在充分發揮企業作用的同時必須發揮政府引導的作用。比如政府規劃、專項規劃,技術標準、行業規范這些也要靠政府組織,抓好典型示范。這些事情企業做不了,要靠政府來引導,靠行業協會來做。
尤其是要注重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結合。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和市場,新興產業帶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可以說幾乎沒有脫離傳統產業的新興產業,它們兩者應該密切結合。實現工業化完成上述任務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要靠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產業,促進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提升,關鍵還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靠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研發,加強原始創新的同時要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還要組織行業共性技術的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科技瓶頸,要產、學、研相結合,還應該加一個“用”,首先用戶參與研發,研發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才能進入市場,要大力推進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切實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成果推廣應用。
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敢于挑戰權威
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 張國寶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轉變思維、解放思想,要敢于挑戰權威。很多所謂權威認為的不可能的東西,恰恰是我們要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拓展的空間。現在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還存在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方法和思維。社會上還有一些技術老泰斗和所謂的技術權威不能準確把握新事物發展方向,甚至還不斷地扼殺了一些新的思維,這些必須要引起重視。
最近美國的副總統拜登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參加畢業典禮,在演講時,他說,有人說中國吃了我們的午餐,中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而且我們也樂意看到中國的發展。但是大家不要擔心,中國不可能超越美國。為什么?中國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但是中國沒有創新的思維環境。他舉了一個例子,喬布斯在學校演講的時候有人問他,說我怎么能夠像你一樣,喬布斯回答說要有不一樣的想法。這樣的講話引起參加畢業典禮的中國家長和一部分中國學生很大的不滿,向校方提出的抗議。但是這番講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做前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我們的新興產業中一些代表性的人或者很有成就的人物,像馬云等,他們在新興產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國企業必須通過創新成為引領者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首席代表 柯文斯
中國現在正站在一個交叉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30年取得了飛速發展的成就,現在來看不太符合市場要求了,要更加依賴內需。中國不僅僅要制造利潤空間太小的商品,還必須往價值鏈上游移動,我們必須要成為潮流的引領者。我們必須在工業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這都需要創新。
中國的企業要想創業,必須把夢想轉化成現實。首先就是政府不能去創新,企業應該去做這方面的事。他們不想創新的話,政府可以跟他們去談創新多么重要,但是光談是沒有用的。政府必須要支持這些公司,讓他們去承擔一些風險,去進行創新。政府必須要去支持這些制造商,給他們一些機會去進行創新,給他們資金,不給他們造成障礙,這樣的話他們可以更好地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
另一方面就是企業的聯盟要發揮更大的作用,能確保政府和公司之間有效的溝通。這個對話是雙方的,不僅僅是政府用聯盟的形式給企業一些政策上的指引。同時通過聯盟,企業要給政府一些信心,要讓政府知道企業會從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同時政府也可以用多種方式幫助企業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創新,這樣就不會出現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
創新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創新并不是一個小精靈,自己在實驗里就能成功。創新是來自大家共同的努力,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公司之外還需要比如政府政策的支持,還有行業協會、研究院、大學和很多金融機構和像我們這樣的聯合國組織的幫助,這樣大家才可以更好地創新。
未來新興產業要集群化發展
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總經理 郭瑩輝
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集群化發展才能激發出更大的能量。科技園區是以產業耦合為基礎,通過優化園區企業產業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通過政府的政策優惠和市場各方提供的配套產業服務,這樣才得以發展起來。不僅如此,科技園區通過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強企業間的互信合作,減少企業間交易的成本,使企業更好地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優勢。并通過產業關聯的各個環節,衍生出一批具有合作關系的關聯企業,壯大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
以中關村為例,2012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2.4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企業實現繳稅1500億元,同比增長50%。企業利潤總額1731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出口231億美元,約占北京市出口總額近40%。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5%。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到科技園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聚焦電子生物、航空航天等領域產業提供了堅強的基礎,扶持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企業持續做大做強。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總收入將占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50%。
此外,科技地產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速器。黨的十八大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本質是通過產業積聚和人口積聚,實現工業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產業園區作為城市擴張的先導區,擁有房地產的規劃和運營能力,豐富商務、商業和居住、休閑等功能。同時,政府完善對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公共資源的投入,使產業園區具備更加豐富的功能,在產業園區基礎上進行功能升級也是城鎮化的一種途徑之一。城鎮化離不開產業積聚,未來的科技園區也不再是單一的產業功能區。工業化的前端是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未來是大數據時代商業模式創新和智慧城市下的政府高效服務和高效管理。
系統規劃對產業創新至關重要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郜春海
自主創新不能在家里閉門造車,自主創新是有方法論的。國際上利用自主創新體系和系統方法理論,這兩個理論結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實現一些重大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所以新興產業創新一定要按照系統論的方法,在前期要把所有的系統想明白。我們說的是設計出來,這個難度確實很大。現在很多研究是水平不夠就摸著來,但是這樣的話到后面基本做不成,失敗很多。
在中國要實現自主創新,以前都強調要產、學、研結合,但我覺得真的還不夠,因為缺少政府、用戶這兩個環節,應該是政、產、學、研、用,政府要搭臺,給政策,用戶做牽引,誰離用戶越近產品越容易得到用戶的認可,誰離用戶越遠基本沒有市場。做企業做產業一定要有用戶才做。
另外,核心技術一定要堅持,沒有10年的功夫,自主創新掌握一些核心技術不太可能。另外作為一個產業鏈,一個核心技術如何落地,一定要在具體的時間、由具體的角色來承擔。我認為協同創新有兩個要素。一是要求各個參與方要有共同的目標。二是各方最佳優勢合作起來能創造額外的附加值,兩家合作一定是“1+1 > 2”。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作為自主創新要形成一個自主創新的文化。
第一,要想做自主創新必須得尊重質量、尊重安全。現在很多人真的是不尊重這些。第二,自主創新要有方法、路徑和途徑。第三,自主創新要有一定的模式。第四,自主創新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要風險可控,自主創新就要大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