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Price

回歸的紐約樂隊以二流電影為靈感的脫俗新作
Nick Zinner、Brian Chase、(尤其是)Karen O是21世紀初在紐約興起的略微重口味的藝術搖滾鮮活代表。The Strokes讓這座城市的音樂之心重新跳動起來,而且很快,他們身后就跟上來一撥兒從布魯克林冒出來的新樂隊,創造著令人興奮的躁動聲音。但Yeah Yeah Yeahs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強烈的流行意識大于他們的實驗性。到了第3張專輯《Its Blitz!》的時候,他們徹底改變了音樂風格,向舞曲方向邁出了大膽的一步。現在距離《Its Blitz!》已有4年,不過他們離開的這段時間也沒閑著,與紐約老鄉舞曲朋克Santigold合作了一部搖滾歌劇,名叫《Stop The Virgens》,而且由《Mosquito》可以看出,他們滿腔熱情地沉浸在二流老電影中。
專輯的第一首歌叫做“Sacrilege”,在其中,O的麥克風時而正常,時而像個破喇叭。她這樣唱道:“迷上一個人,從天上掉下來,床上的羽毛……”對人神性愛的贊美絕不是垃圾美學對《Mosquito》世界的唯一入侵。從抽筋狀的檸檬綠的封面標題到“Area 52”和“Buried Alive”這樣的歌名,再到模仿昆蟲的嗡嗡聲和吸血鬼主題,以及兇殘的報復,徹頭徹尾散發著這種氣質。Yeah Yeah Yeahs的第4張專輯大部分是由長期合作的Nick Launay和TV on The Radio樂隊的 Dave Sitek制作,大量沿用了第3張的電子舞曲元素,并且回歸到了第一、二張專輯設定的基調。上世紀80年代后朋克前輩的影響一如既往的明顯。標題曲把Talking Heads的“Psycho Killer”的貝斯線整個搬了過來;“Under The Earth”從Bauhaus的dub-goth實驗中借鑒了不少,而Karen作為一個公開的Siouxsie愛好者,很少像她神秘兮兮地唱“Slave”那樣像Sioux。
但是他們很小心,要聽起來更像他們自己,以免讓鐵桿粉絲覺得生分。比如在“This Paths”里,Karen的聲音飄進一個幾乎不可能的超高音區,分明是“Map”的翻版;但重頭戲是前面提到的“Area 52”,一個外星人入侵的科幻故事,讓人過耳不忘的Birthday Party式的音樂,反復出現的riff讓人想起The monkees的“(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還有“Buried Alive”,里面有Dr octagon (又叫Kool Keith)令人興奮的配唱。
這一切都結束在一片奇特的寧靜中:田園詩般烏托邦式的“Always”、對憂郁做懺悔的“Despair”以及充滿愛意的“Wedding Song”。然而到此為止,這一仗已經贏了,多年的空白便用此填補。《Mosquito》中有很多個瞬間足以提醒世人Yeah Yeah Yeahs是一支多么特別的樂隊。他們找回了一些冒險家式的早期精神,同時也炫耀了一些爆炸性的新招數。★★★★
推薦曲目:Sacrilege/Buried Alive/Area 52